? ? ? ? 前面三天已经讨论了论文引用数量和H-index这种定量指标在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时的优势和不足。总体来讲,各种基于引用数量的定量化指标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去推测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的。所以,为了更直接的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我认为还有必要建立一种“直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的模型。
? ? ? ? 第一步,需要分析所谓科研人员的学术的能力,到底包含哪些能容。我依据科研推进的过程,将所需能力罗列如下:1. 选择领域的能力;2. 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3. 设计实验的能力;4. 执行实验的能力;5. 分析数据的能力;6. 组织,总结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7. 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方向的能力;8. 包装实验结果用于讲故事的能力;9. 写论文的能力;10. 写文献综述的能力。当然,还有很多能力也是科研人员需要的,比如交流传播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但因为它们与研究的过程不是直接相关,所以这个模型不包括这类能力。另外,还有一类能力,比如“突发奇想”的能力,联想,想象和创新的能力,因为这种类型的能力可以发生在上面罗列的10项能力中的任一环节,所以不单独列出?;褂芯褪?,其实一个研究人员并不一定需要具备上述所列的所有能力,还可以通过分工协作,使一个团队具备上述能力依然可以保证持续的产出。比如说,现实的科研中,通常是由年轻的研究生在相对更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开展研究工作,所以能力分配可以是这样的:研究生具备第3,4,5,6项能力,而更有经验的人则最好需要具备第1,2,3,6,7,8,9,10项能力。
? ? ? ? 第二步,是要给上述罗列的各项能力进行权重分配。首先需要指出,对于处在不同科研阶段的研究人员而言,不同的能力是具有不同的权重的。研究生阶段,当然是需要着重提高第3,4,5,6,7项能力,如果还能够加强第2,9两项能力就非常好了。在博后阶段,或者在考虑转方向的阶段,选择方向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当成为独立研究人员去领导一个团队时,第2,3,6,7,8,9,10项能力则更为重要。因为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比如大学里的副教授,教授,研究院里的研究员等类似的人群,所以第2,3,6,7,8,9,10等几项能力应该具有更高的权重。根据我个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来给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权重的分配,我会这么做:假如按照100分进行权重分配,那么各项能力的权重应该是这样的:1-5;2-25;3-10;4-0;5-0;6-10;7-15;8-20;9-5;10-10。所以,在我看来,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上述各项能力应该可以这样排序:A-2-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B-8-包装实验结果用于讲故事的能力;C-7-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方向的能力;D-6-组织,总结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10-写文献综述的能力和3-设计实验的能力;E-9-写论文的能力,1-把握领域的能力,;F-4-执行实验的能力和5-分析数据的能力。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给上述各项能力分配各自的权重。
? ? ? ? 第三步,给上述各项能力分别打分,并乘以各自的权重系数,如此最终便可以将一个科研人员直接的学术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估。
? ? ?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科研而言,缺乏任何一项能力可能都是致命的,本文所提出的评价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的模型或框架只是为了尽量全面的评估一个科研人员整体的学术能力,并使得这种评价具备可比性。但是,或许正如评价大学一样,如果你特别在意某一个专业,那么你要关注的应该是这个专业的排名,而不是这个学校的排名。类似的,对于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而言,或许也应该采用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