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送孩子上学,要经过一个小路口。以前学校没建时,小路口是不存在的。有了学校之后,市政专门从马路的绿化带中间开辟出一条横过马路的小路,并安装上了红绿灯。每天早高峰时段,小路口至少有三个人维持秩序,送孩子上学的大人们相对比较有序。一旦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和交警离开,小路上就会上演不同的关于“人”的生活小剧目,并且依据心理优势,过马路的人会存在隐形的等级划分。
最明显一点儿,送孩子上学的人过马路相对汽车而言,是存在巨大优势的。同样是看红绿灯,送孩子上学,横穿马路的人可以耽搁汽车的绿灯十多秒,但是汽车绝对不能耽误行人过马路的绿灯一秒。每当这个时候,我看到绿灯亮了,“唯唯诺诺”被行人和电动车围困的一步挪不动的汽车,心里觉得它们真委屈。有一天,我带着孩子过马路到一半,绿灯亮了,我立马停下来,谁知被后边的人不耐烦的埋怨一句:“为什么要停?”“红灯亮了呀“,我立马回复他一句,我以为他的视线可能被我挡住了。谁知道,人家车把一扭,带着即使把汽车逼停也无所谓的任性,堂而皇之的窜过了马路。
孩子问我,“妈妈,闯红灯不对,为什么他们都闯红灯?”我很词穷,觉得我们理所应当的常识、道德、规则,在这个小小的马路口都难以解释通。因为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过马路、闯红灯一直都在上演。
尤其处在送孩子人群顶端的爷爷奶奶们,依仗着无可比拟的心理优势,带孩子过马路,红绿灯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孙子孙女看着红灯本来已经停下来了,结果被爷爷奶奶连拽带拉,趁着最后一秒冲了过去。谁说老人家腿脚不灵便,至少在这个小路口,我不止一次看到不止一个身手矫健的爷爷奶奶。
一次下学高峰,一位接孩子的爷爷与一位满载着硬纸箱子,骑三轮车的奶奶在马路正中间相遇了,谁也不让谁。俩人吵了起来。爷爷抱怨一句:“现在带一车子破烂走这里?”奶奶心里很不忿,回顶爷爷:”你接个孩子了不起呀,我告诉你,今天这路还就是我的,我就走了,你能怎么地?”俩人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生生将不用一分钟就能通过的马路,堵得谁也走不了。哎,都是处在过马路顶端的人,谁怕谁呀。
一位爷爷,推着刚送完孩子的空自行车,看马路上没汽车驶过,大摇大摆从从马路对面横穿过来,一边走,一边疑惑地问马路对面的人:“都没有车,为什么不走?”一位在等红灯的妈妈回了一句:“那还要红灯干嘛?”爷爷很自然地说了一句“说的对”,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听爷爷那语气,明显是,下次再碰见这样的情况,依旧会横穿马路,车都没有,两边人站在那里干等,不是浪费吗?
最可怜的是路上行驶的车辆,三车道被挤成一车道,车辆行驶的绿灯亮了,过马路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一手拉着孩子,另一只手臂半举成领导视察的模样,示意车辆停着别动。车辆被耽搁着走不动,万一那个司机心里着急,摁一下喇叭,立刻成为没素质被谴责的对象。“摁什么摁?”“有本事你飞过去呀?!毙铱魉净患擞帜衙庖怀∽彀凸偎?。
这才是热热闹闹的生活,不去评判是非对错,只是听着、看着、经历着,感觉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