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稀有的鱼儿
该淹死的是我,如果河水淹没我而让她生还,那对生者该是多大的幸事啊,但是我没死,那些该活着的人却死了,可我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还乡》克莱姆
维多利亚时代的托马斯哈代是跨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子。他一生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1878年他又发表《还乡》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哈代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谈到《还乡》这部小说,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开始喜欢克莱姆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是我所有小说人物里最好的一个 ”。
那么这部《还乡》中的男主人公克莱姆为何让作者哈代如此青睐呢?这不仅因为克莱姆值得同情,也不仅因为他经受了很多苦难,而是因为克莱姆的道德观和哈代有着相似之处。
《还乡》的故事场景设置在荒凉阴暗的埃顿荒原,在一种悲凉凄戚的氛围中展开。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与荒原有关系,克莱姆眷恋荒原一心回归,改造荒原,尤斯塔西雅的厌倦荒原,一心摆脱荒原,反映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剧烈冲突。
哈代在《还乡》中塑造了很多个冲突,将男女主人公个人,以及他们组成的家庭和社会都设置在冲突中, 冲突构成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01 在回归和逃离的冲突中,彼此利用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
《还乡》主要讲述了青年商人克莱姆因为厌恶浮华的城市生活,从巴黎回到故乡埃顿荒原,打算在这片穷乡僻壤开创一番事业。而少女尤斯塔西雅却恨透了阴郁的埃顿荒原,她一心向往大城市,她希望结识克莱姆,想借此摆脱逃离埃顿荒原,能够到朝思暮想的巴黎去。
人急计生,为了结识克莱姆,她女扮男装混在演假面戏演员中参加克莱姆的宴会??死衬饭槐凰宰×?,而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不久与她结了婚。这一对性格上格格不入的青年男女由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各自对对方性格浑然不觉,一时冲动的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冲突是意料之中的。
婚后他们的冲突果然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不幸也接踵而至,起初克莱母因看书太多。双目几乎失明,接着尤斯塔西雅与旧情人怀尔德夫藕断丝连,暗地幽会,于是克莱姆和尤斯塔西雅的婚姻裂痕越来越大。
到最后。克莱姆的母亲约布赖特太太拜访儿子和媳妇吃了闭门羹,在回家路上被毒蛇咬死,克莱姆知道了实情以后,和妻子大吵一架,将她赶出家门。尤斯塔西雅在绝望中又去找情人怀尔德夫,此时正好怀尔德夫意外获得一大笔财产,就让尤斯塔西雅和自己私奔,结果两人不幸落水而死。
故事也以悲惨如荒原一般结局,克莱姆陷入了孤独的自责中不能自拔,最后他决定继续留在荒原上,做一名传教士。
有人说真正好的关系,都懂得彼此利用,但是在婚姻里,如果抛开彼此相爱,仅仅剩下利用,那绝对会走向悲哀,爱情的来源是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利用。
克莱姆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荒原,还想利用尤斯塔西雅来协助自己??死衬吩谀盖追炊运陀人顾餮爬赐彼担骸八芄玫慕逃艹晌桓黾乃扪3錾呐峒唷?。
而尤斯塔西雅和克莱姆结婚,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离开荒原,人性中有一种不善良,不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婚都是不道德的,可是谁也不会想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就有那么一个人女扮男,只为了去结识她想攀附的一个男人。
她在婚姻中,利用的成分大于了爱,目的性越大,他们的分歧和裂痕就越大,婚姻爱情的基础源于三观契合,背离了这点,最终走向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02在荒原的孤立环境中,尤斯塔西雅与荒原的冲突,使得她也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
尤斯塔西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充满欲望、朝三暮四、轻浮虚荣的女子,先是和怀尔德夫暧昧不清,后来看到克莱姆更有价值,又转身投入到他的怀抱中,她之所以如此不专一,都源于想离开荒原,她错误地以为,攀上了克莱姆,就能去到她向往的巴黎,去看伊勒利宫,卢浮宫还有凡尔赛宫。她不懂得爱情和婚姻的契合是从心动开始,是要有真爱的。
洪保德说: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比他的命运是怎样更加重要。恰恰具有非凡激情的尤斯塔西雅, 她把自己的命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海滨城市贝雷口来到荒原,对这一片荒言之地充满厌恶,感觉自己像被囚禁了,一心一意想从这可怕的地方解脱出来,她错把克莱姆当成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合适人选,匆匆与他结了婚只为了逃离。
可是尤斯塔西雅已然与荒原融为一体,难以挣脱,由此尤斯塔西雅和荒原的冲突,既是她个人与环境的冲突,也是两个自我的冲突,社会的自我向往,纷繁喧嚣的浮华世界,本能的自我却和这荒原产生难以割舍的联系。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对婚姻产生沮丧挫折和不满足感,尤斯塔西雅和克莱姆结婚依然依然实现不了逃离的愿望时,她决定和旧情人怀尔德夫私奔,目标不同,行动力就不同,只可惜那个私奔的夜晚雷雨交加,塔西亚站在黑冢上,感觉有一只手把她拽下地,最后落水而死,永远的留在荒原上,个体只能顺应命运的掌控,若要反抗,只会在命运的沼泽里越陷越深,以毁灭而告终。
美丽的尤斯塔西雅,像女神一样的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中拼命地挣扎,拼尽一生想逃脱荒原,最终也没有实现。
在英国的社会背景下,尤斯塔西雅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都是不能实现的,她可以说是时代的牺牲品
03古怪的知识分子想改变荒原,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盲目的孤独奋斗者终难成大事
哈代笔下的男主人,与尤斯塔西娅正相反的克莱姆,在理想主义驱使下,自愿放弃巴黎的繁华喧闹,回到荒凉偏僻的故土。
克莱姆与众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他放弃巴黎的生意回到荒原,计划在荒原开办学校,给穷人当一名老师,但约布赖特太太(他的母亲)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计划是空中楼阁。
有个成语叫好高骛远,就是说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不切实际盲目地追求。思想要和实力契合??死衬芬灰夤滦械囊鸭苹吨钍凳?,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话,他为了准备考试以取得教师资格,挑灯夜读,结果把视力损害了再也没有恢复,他的教育计划因为自己成了盲人也只能束之高阁。
克莱姆的悲剧在于它的盲目性和不切实际性,他的性格缺陷在视力衰退这一象征性细节中展示出来。在农村的创业时机尚未成熟,人只能部分超前,要是脱离实际完全超前,那注定要失败的。
克莱姆的盲目性还体现在他和尤斯塔西娅的爱情和婚姻上,克莱姆和尤斯塔西亚性格差别很大,他们的价值观也大相径庭。
经历不同出发点不同。克莱姆童年就在荒原生活,可以说克莱姆是荒原的产物。而尤斯塔西雅来自浮华的城市,无法忍受荒原的清冷,克莱姆误以为尤斯塔西娅受过良好教育,可以帮助他来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但尤斯塔西雅并没有因为爱情对此产生兴趣,这为他们的婚后的不和埋下了种子。
克莱姆和尤斯塔西雅的结合,似乎是两个婚姻,也就是男方的和女方的各自独立的婚姻,每个人对这段婚姻的述求也各自独立。错觉和误解,再加上神秘莫测的命运,把克莱姆推到了丧母失妻子的悲惨境地,他为此深感负疚,只剩下一个悲痛的灵魂,还有一种变态的心理自责,似乎只有从自我折磨中,才能获得乐趣。
人生就是这样,想找到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与自己合拍的人真的太难了,如果恰好遇到不但是幸运的事件,也是一个绝对的小概率事件!所以请不要为了利益财富或者名誉,轻易去打扰一个你不怎么爱的人。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两个人的,可一个人就可以把它毁掉?!?深以为然。如果总想着对方自己为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思考自己可以为爱人做什么,那这样的婚姻,像极了一场没有付出的交换。
可世间哪里有无缘无故的收获,即使再相爱的两个人,也无非就是相互付出,共同经营。首先应该转变“对方能为我做什么”这种思维模式,把“对方能为我做什么”变成“我能为对方做什么”的时候,恰恰是婚姻走向幸福的开始。否则,越是相爱的夫妻,越容易走向离婚。
美国作家霍妮在《婚姻心理学》这本书里,揭示了很多婚姻变质的心理根源,从这个角度看看,只要我们能够在婚姻里好好调整状态,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争端。
好的婚姻,永远是两个人的。好的感情,一定是两个人一起培养的。千万别让对方变成了一个怨偶,也别让自己亲手毁掉了身边的幸福。
04我们不得不承认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他对他们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认识,能着力表现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描写他们精神上的痛苦,从而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难怪哈代自己都喜欢他笔下的人物来。
哈代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他的潜意识里认为性格即命运,笔下的人物都是追随这个设定来行动的。
生活在埃顿荒原的人渴望拥抱现代生活,女主尤斯塔西雅想享受到所谓的人生,克莱姆也不满意埃顿荒原的封闭落后,他也有意识地通过建立学校发展教育来改变它。
享乐型和实干型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各种冲突的焦点,也是他们最终的命运走向,这些正是哈代“性格即命运”的产物,克莱姆和尤斯塔西雅从结婚那天起,结局已经注定,因为当理想主义撞上了盲目性,所有不切实际的梦终将以悲剧收场
我们不得不钦佩哈代小说中的魅力,它能让你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重新反思自我,重新看待身边的人和这个花花世界,小说中蕴含的道理,时时刻刻敲击着人们的思维,诸事可追求,惟愿不盲目,爱情可追求,只要用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