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说
他们喜欢乖小孩
我努力做一个乖小孩
但是全世界好像都讨厌我
连我也开始讨厌我自己
“乖小孩”请你一直乖下去
心里的想法掩埋在童话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Dr. Jonice Webb)曾提出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CEN),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他认为,孩子所发出的情绪信号如果在父母面前得不到有效回应和反馈。在心理学上等同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
乔尼丝·韦布博士(Dr. Jonice Webb)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博士创立首个童年情感忽视在线治疗项目。著有多部畅销书,包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被忽视的孩子2:改善你与伴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
父母打碎了我的镜子
我对着碎着的镜子咧着笑
眼泪滴在镜面没有声音
尖锐的碎镜割伤了我们
我开始新一轮地被打骂
在一百多年以前,曾有一位狂妄的心理学家提出“机器孩子”论,在实行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儿童行为实验——恐惧实验。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实验这位狂妄的心理学家就得出了一个可笑的结论:
情绪,包括恐惧都是可后天习得的。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这位狂妄的心理学家甚至妄言给他一打孩子以及适合他培养他们的环境,他能够训练一批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
情感忽视——没有回音的城
情感的误会
从忽视开始
编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如侵删)
作者:幢幢魔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58113/
无意识的原因在于,纯粹的情感忽视是无形的,它可以是极其敏感的感知,没有表面或可视的特征。
Webb说,很多遭受情感忽视的孩子其实被照顾得很好,许多家庭看上去是如此完美无暇。让人难过的是,这反而会加剧情感忽视的伤害性,因为孩子会愧于感知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不仅无法向外传达(外部声音:我对你那么好,你到底还在寻求什么呢?),甚至向内还会产生自我贬损(内部声音:你对我那么好,我到底还在寻求什么呢?),以平衡或压抑这种需求的存在。
事实上“情感忽视”很多人会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为孩子提供看似完美的生活条件,似乎也会按照很多教育营销号说的鼓励、夸奖、赞美孩子这一系列“伪行为”来“照顾”孩子的内心世界,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家长内心的"教育到位”的心理需求。
那如何避免“情感忽视”或者“教育伪行为”呢?
以下纯属个人理解:
简单说我认为的“情感重视”是以家长的阅历经验角度可能会不认同孩子所做的某件事(这些事情不是指简单的看不看电视的、玩不玩手机之类的事件),这类小事
这件事情可能是上升到比较深层的精神对话,是指家长不会忽视你的精神诉求,举个例子,我喜欢写点文字,以前我妈妈会觉得我有点浪费时间,更多的时候应该多去认真复习考公的书之类的“正经事”,应该抓紧刷题(这些事件本身和我所喜欢的写作并未冲突~~),
我妈虽然会唠叨,但是假设别人说你家孩子咋整天写公众号,不去干点正事时,我老妈还是会站在我这里,可能还会为我的文字小梦想去辩护,虽然她的表达一点都不够直接,但是我知道她在支持我所做的事情,也许以她的视角看来我做的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件正经事,但是却是一件可以使我过得开心的事。
我妈妈的教育行为这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
构建与孩子的情感上的联结,
把孩子视为独特而独立的个体,
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尽可能尊重并且有效回应孩子的需求。有孩子跟我说,汤汤,我有时候真的好讨厌自己,我觉得我应该是个乖小孩,但是我又讨厌“乖”的自己。
我想说的是,人的一生在童年时期经?;岜欢刂梅庞谇樾鞯睦Ь持校匀瞬欢那樾髦痪醯媚阍谧澳W餮?,所以,当外界无法给予你正向有效的帮助时,自我成长的纠正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很多人问我读书为了什么,我没有那么大的雄才伟略,我只想通过读书拓宽认知局限,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简单而又幸福的人。
情绪的粒子太过细碎无法察觉,但是就像沙子淌划着心脏,没有人能体会的触感,学会接纳不想当“乖”小孩的自己,蓄好成长的力量。
而我仍然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不要体会到被情感忽视的失望,那样的情绪没有名正言顺的表达,心里的那座边城也只是虚幻。
城外没有回音,情绪便不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