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维·斯隆·威尔逊(David Sloan Wilson)
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宾厄姆顿大学生物学与人类学教授。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曾在哈佛大学生物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他和同事在宾厄姆顿大学创立了EVOS进化研究项目,并开设一门课程《每个人的进化论》,涉及不同学科,包括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工程,哲学,宗教和宗教心理学,颇受好评。
本书导读:
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在一个群体内,那些自私的生物应该会更多会留存下来,而那些利他的生物将会越来越少,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为其他生物付出精力和承担风险。但是为什么不管在人类社会,还是动物界,利他的生物和基因都被一直保持了下来,难道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存在缺陷吗?
作者用演化理论作为工具,分析了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以及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设计的利他主义。以及阐述了作者提出的“多层选择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利他主义得以长存的原因。
这是一本人类褪去外衣,站在镜前审视自己的反思之书: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和国家,我们的生活品质往往取决于其他人的利他行为。换句话说,人类只有传播善意和大爱,才能传递智慧,创新思维,从而长久存在。
全书共159页,近20万字,分为9个章节阐述了作者的理论利他主义,以及多层选择理论。讲述了利他主义如何影响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章:有效的社群
要了解利他主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或者说利他主义的两个层面:
1:人们行为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比如我们看到犯罪行为会去制止,遇到有人困难会去帮助等等。这种利他行为让世界更加美好。
2:促使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思维逻辑和心理感受。比如做一些让我们自己名声更好的事情,这种以外部驱动为动力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有时是为了他人,有时候却是以自私为目的的。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作者认为,只有将思维和行为的利他主义结合起来,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单纯的思维层面的利他行为是不够的。而事实上,人类社会或者整个自然界生物的进化也是这种利他主义推动的结果。如何理解呢?
在这样一个高效协助的社会化网络中,今天的我们很难单独完成一件事情,所以从这个层面将,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者说需要他人的利他行为。就像一只蚂蚁离开了族群就无法生存一样。这里就要引出另外一个概念:功能性组织。书中描述当一对部件能以一个合理的方式组织来工作,并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时,就是一个功能性的组织。比如一艘航母,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功能性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身体的也是一个功能性的组织。
那么一个功能性组织是可以自我驱动的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中指出:人类社群能够合理安排所拥有的资源,但是前提是他们必须具有特定的设计原则。假设一个资源有限的牧场开放让人放牧,那么每个人都希望能多放牧,那么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导致这片草原牧场过度放牧而变得越来越贫瘠。
奥斯特罗姆为一个能有效运转的社群定义了八项设计原则。
1:明确的社群界定和清洗的目标;
2:收益和付出要成正比;
3:集体决定的安排;
4:监管;
5:分级制裁;
6:冲突解决机制;
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
8:从属于上一级社会系统的社群之间比较协调妥当。
其中最后一项,各种活动的范围都有一个最佳尺度,大规模的治理必须首先要找到某种活动范围的最佳尺度并加以妥善协调,这个理论被称为:多中心治理理论。
实际上,群体协助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在大量的物种中都存在,比如蚂蚁、蜜蜂、黄蜂、白蚁等社会性巢居昆虫。而且生物学家发现,很多动物社群都表现出了社群层面的集体意识。成年的雌性非洲水?;嵩谑奕合挛缧菹⒌氖焙蛴靡桓龊芴乇鸬淖耸普咀牛淹分赶蛞桓龇较?,来“投票”决定它们晚上要到哪里吃喝。投票信息会以某种方式整合,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兽群会起身向这个选定的方向走去,“就像有一个领袖在引导这一切”。
动物社群在某些方面可以算作功能性组织,比如在合作找食物和合作逃离危险环境时,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就不行,比如说动物个体在寻找到最好食物时,他们就会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厮杀来竞争食物。
简单回顾一下以上内容。
第一,我们对行为层面的利他主义和思维感受层面的利他主义做了关键性的区分。
第二,我们明确了只有所激励的行为能使世界变得更好时,思维感受层面的利他主义才有意义。
第三,我们明确了要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需要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用正确的方式调控自己的行为协同合作。
第四,我们明确了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群体中都是存在的。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的行为调控过程精妙绝伦,堪比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器官。
第二章:利他主义的演化
关于人类社会演化,根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理论,仿佛自然界存在一种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只有强者才能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被留存下来,但是我们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利他者,利他主义基因被保留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呢?今天的内容,我们重点讲解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
人类的演化过程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基因的演化和文化的演化两个方面。但是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体的演化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自然选择是基于相对适应度的,对有机体来说,不是自身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多好,而是要比群体中共同演化的其他有机体更好。比如玩大富翁游戏,我给你1000美元,从你的绝对财富来说增加了1000美元,但是我给提前玩家2000美元。在这个游戏中,你的其实反而更加贫穷了。
2:造福群体的行为通常并不能使个体在群体内的相对适应度最大化。比如在一个群体中有A和S两个个体,A型个体会为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包括自己提供益处,但是同时自己也会付出微小的代价,比如每次付出1%的代价。同时S型个体受益于A型个体,但它并不会为群体做出任何付出??梢韵胂螅庋谡飧鋈禾逯邢乱淮腁型个体的比例降会下降,经过一代代的演化,最终A会在这个群体中趋于灭绝。
3:第三个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演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从上面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群体内容,基于优胜劣汰的自然演化法则,付出者往往会逐渐灭亡,但是群体之间的演化不同于群体内部。延续上面的例子,如果有很多过类似上面的群体。A型的比例占所有个体总量的20%,但是在每个群体内部A型的比例有所不同。虽然A型个体的比例在群体内不会发生变化,但A型个体较多的群体就会比A型个体较少的群体在个体总量的基因池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多个群体以及群间差异的存在带来了适应度的差异化,从而使A型比S型在自然选择中更有优势。
按照上面的例子,我们将两种层次的选择分别贴上标签:
1:增加个体自身在群内适应度的行为称之为自私的,这样的个体为自私者;
2:将增强群体适应度,但是削弱自身在群体内部适应度的行为称之为利他,这样的个体为利他者。
注意这个标签是基于行为,而不是基于思维和感受的利他?;谏厦娴牧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胜过群体内部的自然选择的时候,利他主义就得到了演化。
书中列举了一种水黾的昆虫,它们可以水面上滑行来捕食,有点类似我们在水面上经??吹降哪侵中±コ妫庵掷コ娴男坌杂辛街?,一种类似人类中的强者试图与每种雌性交配,不管它们是否接受,同时还会阻止雌性进食,是这个物种的绝对强者,而另外一些雄性类似于人类的绅士,它们只会在雌性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交配行为,也不会阻止雌性进食。一名研究者对他们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准则了多组水黾,每组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有的组全部是强权者,有的组全部是绅士,有的是两种的混合。在有强权者的组内,强权者的交配概率胜过了绅士,但是它们同时阻止了雌性的产卵数量,导致了产卵数量下降,这样导致在全部是绅士组的雌性产卵数量是只有强权组的两倍,在这个组内绅士的数量急剧增加。
然后,研究者进一步将每个组间的阻隔放开,让它们可以自由迁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雌性迁移到绅士周围,自由迁徙使得组间有了足够的差异来维持绅士在种群中的数量,而强权者在组内的优势也维持了下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个方向的自然选择就像是在拔河:在组内,自私者胜过利他者,在组间,利他组胜过了自私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个方向相反的自然选择的平衡点。同时,不同层面的自然选择之间的平衡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平衡状态自身也是在演化的,在极少的情况下,这种平衡机制演化的结果是抑制群体内的自然选择想破坏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成为整体演化的主要动力。这些群体变得高度功能化,这种高度功能化的组织,我们称之为有机体。
所以,有机体的前身就是社群。这就是我们进化的路径,从一个高度功能型组织的有机体社群进化成为真正的有机体??梢运担睦镉腥禾宀忝娴墓δ苄妥橹?,哪里就有利他主义存在。
第三章:等效性
达尔文在《人类的演化》中解释了道德是成功者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较高的道德标准会使个人及其后代在部落内部只有很少的演化优势,但是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多秉性善良的人毫无疑问会使这个部落相对于其他部落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热爱、忠诚、服从、勇气和随时愿意牺牲的精神及同情心,让部落发展壮大。
受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力量要比群体之内的选择力量要弱。这样一来,利他主义的基因在人类不断演化过程中不可能留存下来,如何解释现在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呢?
关于利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提出了几种解释:
1:内含适应性理论,又称之为亲缘选择理论;
2:自私基于理论;
3:演化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想尽办法把利他主义转化为自私主义。认为物种的利他表现都是源自个体的自私思维。。这些理论认为,基因演化的所有结果都是某种形式的自私。
所有的行为从有的角度看是利他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则是自私的。就像老师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可以看成是利于学生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老师们也都有利益和名誉的自私动机。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场解释因果关系的竞赛。作者认为,上面的三种理论,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解释基因是自私的这一结果而已。作者称之为范式思维,但是等效性的思维与范式思维不一样,它允许不同的思维结构存在,并且可以共存,而且不同的思维结构之间没有可比性。作者从:统计方法、视角、语言三个方面来解释等效性概念。
统计方法的意思是:比如我们分析我们的日常消费数据??梢园刺炖赐臣品治?,也可以按分类,比如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的消费数据分析。这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实都是针对同一组数据。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可比性。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等效性思维来理解物种演化呢?让我们还是用前一章的例子,在一个群组内,有利他者A型和自私者S型两种个体。假定现在有两个群组。每组开始时都有10个个体。组1有20%的A型,组2有80%的A型。每个个体开始时的相对适应度基线都是1。A型会增加组内所有成员0.2的相对适应度,包括自己,但是自身会付出0.3的代价。请注意我在这里把代价设定得比较高,这样A型的绝对适应度在造福他人的时候是在降低的(0.2-0.3 =-0.1)。
正如前一章的生物学例子一样,自私者在组内胜过利他者:S型有最高的相对适应度,组1中A型所占比例从20%下降到16.4%,组2中A型所占比例从80%下降到77.9%。但是利他组会胜过自私组:A型个体占80%的组群子代数量为23.6,而A型个体占20%的组群子代数量为13.4。虽然在每个组内的比例都是下降的,但是A型在总样本数中所占比例从50%上升到了55.7%,组间选择的力量比组内选择的力量更强。利他主义虽然在组内是没有演化优势的,但是在组间选择的作用下得以演化。
我使用的数字比例制造了较大的组间差异来抵消A型和S型在组内适应度的明显差异,才得到现在这个结果。稍微改动一下数字,就能使S型的总体比例上升,虽然在组间淘汰中处于劣势,但是它们的组内竞争优势的力量更大。
这个例子主要是说明了多层选择的逻辑就像演化变迁的统计方法一样。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因为A型的适应度越来越低,所以A型的利他者在两组中都会灭绝。但其实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并不会长期将隔离开来,所以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方式来计算付出和收益在不同的组别个体的适应度进行平均。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组1中的2个A型个体适应度为1.1,组2中的8个A型个体适应度为2.3,所以平均适应度为2.06。组1中的8个S型个体适应度为1.4,组2中的2个S型个体适应度为2.6,所以平均适应度为1.64。A型的平均适应度比S型的平均适应度高,所以A型个体的比例在样本总量中会升高。这种方法在样本总量中直接计算个体的相对适应度,不需要对组内和组间的相对适应度分别计算的中间过程。
其实上面两种计算演化变化的方式是等效的。因为它们都是对总体样本中哪种类型得到演化做出了相同的生物学假设。这比亲缘选择理论和博弈选择理论都更详细的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生物演化的过程。这就是多层选择理论的框架。每一个主流的理论框架都用不同的方式把社会行为的蛋糕分割成了自私或者利他的小块。对于多层选择理论,这种分割是基于群内和群间的相对适应度。对于内含适应性理论,这种分割是基于个体在为他人谋福利时是否产生了自身的绝对消耗。对于演化博弈论和自私基因理论,所有演化的性状都是自私的,因为它们比起未能演化的性状有更高的相对适应度。我们假设一个人十分幸运,她周五都是纯粹的利他者,她会越来越好,这让我们很容易以为她是自私者,但其实不是,而是周围人的利他贡献让她越来越好。这就是所谓群体选择的替代理论利用自己的定义把利他主义变成了自私形式的错觉。
第四章:从非人类到人类
前面讲到,演化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基因的演化,一个是文化的演化。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基因的演化过程,但是并没有解释我们的行为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演化过程。今天的内容,就让我们讲解,文化是如何演化的,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前面一天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关于群内和群间的两种演化过程。我们设想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群内的恶性竞争会得到抑制,而良性竞争成为了主流,成员之间有了信任和协作。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这些群体会不断壮大,因为利他者的贡献让社群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并且数量也会不断增加,一个高度功能化的组织会慢慢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个组织视为一个高效协作的有机体。这个过程和人类逐渐发展成为地球的主宰一样,早期的人类部落或者社群,有了信任和协作,有了一套社会规则去抑制损人利己的行为,让利他主义者得以发展壮大,最终会让整个社群不断壮大。
这是演化的一个重大转变,它有三个标志性的特点:
1:它们在生命的长河里是稀有和偶然的;
2:重大演化转化有时会产生重大的后果,根据目前的估计,那些高功能型组织的有机体,比如具高效协作性的昆虫,包括黄蜂、蚂蚁等,起源过仅仅十几次,但已经占据了地球上昆虫总生物量的一半。
3:对于群内恶性竞争的抑制只是部分抑制,并不是完全抑制。比如多细胞有机体中的细胞之间的社会活动有序度极高,组织很精细,它们能抵挡群内欺诈和掠夺行为的侵害。而即便是在低级别是社群中,也没有100%利他的有机体存在。
在这个理论背景下,人类这个物种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我们是演化史上最新的重大演化转变,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起,跨过了有机体的群体变成了有机群体的门槛。其他灵长类物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合作,有时甚至能达到令人惊讶的合作程度,但是为了争夺配偶和资源的群体内部恶性竞争仍然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虽然在灵长类动物的群体中的确存在合作,但是同一个群体内部也经常存在帮派斗争。而我们的祖先成功地限制了恶性的群内竞争,使良性的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成为演化的主要动力。
区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的社会中,地位高的个体必须建立良好的威望才能得到自己的地位,这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上的制约,限制了恶性的群内竞争,允许并鼓励了对群体有益的群内竞争,这是人类进化史上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人类及其驯化的动物占据了地球上脊椎动物中很大一部分,而人类最终成为这个演化时期的胜利者,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在这个进化过程中,真正的驱动力是社群的进化,而不是单个个体的进化。
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躯体或者说一个真社会性昆虫群落的想法由来已久,比如早期的宗教就曾经将自己的社群比作身体或者蜂巢。但这种对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观念在20世纪中叶被另外一种“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所蚕食。这种理论更加强调在进化中的个体属性,而不是社群进化的作用。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7年接受采访时说:没有社会这种东西,只有一个个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家庭。
在人类的演化中,社群的功能型组织有体力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体力活动比如照顾长幼、获取事物、防卫掠食者和其他社群的贸易和战争等。这里我们要重点讲解的是精神活动,比如其中包括文化、符号语言、知识技能、认知能力的不断传承,同时也产生了比如信任、认同的社会文化。我们代代相传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比如我们把食物本身和出现食物的声音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将抽象符合与日月新城联系在一起等,这些精神活动使得我们对于当下环境的适应度有了一个量子级别的飞跃。
我们之前的演化理论更多的指的是基因的演化,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将演化进行了扩展,把抽象思维能力也视为一种非基因遗传系统。抽象思维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行为和文明历程通常都是目标导向性的,这与基因的变异不同,它们是开放式的,它们能对当前环境条件作出反应,产生新的变现型,这使得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中都能很快适应,并繁衍生息。
一个物种从非洲大草原走来,只用了短短数万年时间,就征服了整个地球,适应了所有的气候环境,占据了数以百计的生态位。每一个文化都有精神和物质的宝库来保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人类社会出现规模性增长,诞生了庞大的社会体系,包括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抽象思维的遗传是一个堪比基因遗传一样重要的遗传系统。
人类的历史可以看作伴随着自身重大转变的多层文化演化的过程,几千代的基因和文化的协调演化,使得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在较小的社会和空间尺度上合作。简单说:人类文明演化产生了信任和协助,抑制了社群内部的恶性竞争,实现了高级别的功能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社群中,我们的知识、语言、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以代代传承。
第五章:心理学的利他主义
在本书的开始,我们讲述了利他主义的表现有两种:行为上的利他和思维感受上的利他。前面的内容,我们讲述了关于行为上的利他主义对进化的影响。接下来今天的内容,让我们进一步讲解思维感受的利他主义。
演化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其为我们提供了推理能力,比如我们没有去过沙漠也能知道,沙漠的生物有类似沙土的颜色外表,这样可以进行伪装,抵御天地的侵害。类似生物的体表颜色会伴随环境的变化而演化的这种作用力,我们称之为演化论中的“远因”,这些远因包括自然选择、运气造成的幸运与淘汰随机过程。而“近因”则是用于解释特定形状的生理基础,比如任何沙漠昆虫的体色都是由特定基因编码的,在有机体发育过程中作用于特定的生理特质。要全面理解演化,就需要对远因和近因做出解释,这两者是不可以相互补充或者替代的。简单理解就是,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环境下,因为各种具体条件的不同,会演化出完全不同的个体。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体,研究思维感受的利他主义是如何演化的?我们回顾第一章中,奥斯特罗姆为一个能有效运转的社群定义了八项设计原则。
1:明确的社群界定和清洗的目标;
2:收益和付出要成正比;
3:集体决定的安排;
4:监管;
5:分级制裁;
6:冲突解决机制;
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
8:从属于上一级社会系统的社群之间比较协调妥当。
让我们来回顾这几个原则,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有3个人:汤姆、迪克和哈利。他们三位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动机。汤姆是相对适应度极端主义者。如果公共资源是渔业的话,他只想要捕到的鱼比其他人多,但到底是多少鱼并不重要。迪克是个人绝对适应度极端主义者。他希望自己捕到的鱼多多益善,不在意别人的鱼比他的多还是少。哈利是群体适应度极端主义者。他希望整个群体的捕获量越多越好,不在意自己捕的鱼是多是少。简单说,汤姆和迪克都是不同程度的自私者,而哈利是利他者?;岢鱿至街智榭觥?/p>
1:在一个完全没有设计原则的群体内,汤姆和迪克都会如鱼得水,捕获更多的鱼。但是哈利很容易坐以待毙。
2:在一个有设计原则的群体内,汤姆和迪克他们就会感觉束手束脚,而且这类人最终在群体内维持较低的比例。因为如果在一个有惩罚原则的社群中,迪克可能因为违反原则去捕鱼而被惩罚,而在这个环境中,哈利的适应性更强,因为哈利永远不会违反设计原则去捕鱼。
哈利在设计原则强(惩罚措施强)的社群中取得了竞争的胜利。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像哈利这样在行为上表现出利他主义的的人,但是其内在的动机可能千差万别。
奥斯特罗姆通过这个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由于动机、规范和社会传统的不同,公共池塘资源群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实施设计原则,群体也会毫无章法地寻找适合的设计方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利他行为的出现,不只是基因的演化,文化的演化也非常重要。文化和规则意识会激励他们做出利他的行为。当然,造成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的演化非常依赖于环境因素,包括人造环境。从这个思想实验中,公共池塘资源群体并不是全部都是利他主义的哈利就是最好的。而实际上,能有效防范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的群体才是最成功的。在没有设计原则的群体中,任何导向利他主义行为的心理利他主义者,或者其他直接机制都会在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中最终被淘汰。但有了这种保护机制,利他主义者就能赢得竞争。所以,为了全面理解利他行为的动机,我们需要研究整个社会环境,而不仅仅是个人动机,也就是说。他的利他行为有可能是因为环境而导致的。
演化社会心理学乔纳森·海特曾说:道德不是学来的,伦理道德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简单回顾上面的内容。
1:最开始,我们区分了行为的利他主义和心理层面的利他主义进行了区分。将行为层面的利他主义和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建立了联系。阐述了,提高他人的福利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实现的。
2:然后,引入演化论的核心理论,解释了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为什么在某些环节中能存在,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中不行。原因就是群体内部和外部的相反方向的选择压力。也就是在群体内部自私会获胜,在群体之间,利他更好。
3:演化论的整体和多层选择理论的部分都有一个核心观点:自然选择是基于相对适应度的。用群内和群间的相对适应度来定义利他的行为。阐述了利他主义者的演化是利用群体间的选择进化而来的,也就是那些利他主义者是让群体更加强大而得到了不断的演化,而并没有因为群众内的优胜劣汰被淘汰。
4:接下来,我们从统计方法、视角和语言三个伟大来理解了等效性理论。社会行为的所有演化理论,包括亲缘理论,博弈理论和基因理论都可以被视为做出了与多层选择理论相同的群体内选择和群体间选择的假设。
5:然后,我们讲述了人类的特别之处在于可以将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在内的认知能力代代传承,同时文化和道德抑制了群体内的恶性竞争,从而我们可以将人类群体视为一个高度功能型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个单一的有机体。
6:我们论述了思维和感受层面的利他主义,也就是心理的利他主义和行为的利他主义的区别。作者从演化论的角度指出近因和远因,并且指出了远因和近因对于思维层面利他主义演化的影响。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利用上面学习的内容,来探索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利他主义。这里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高度功能型的组织中,我们是完全需要像哈利一样利他主义者呢,还是需要和迪克一样只关心自己的自私主义者?接下来,让我们去揭晓答案吧。
第六章:利他主义和经济学
2008年金融?;ⅲ髡叩呐笥巡傻峦V棺手俗髡叩囊桓龉赜谘莼鄣难芯肯钅???袅俗髡叩木醚е谩U庖彩墙裉炷谌莸闹魈?。探讨演化论和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是人类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所有人类群体或多或少都有经济活动,而且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经济活动以及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现在经济学理论都假定人都是理性和自私的。那么作者所提出的心理层面的利他主义就不需要存在了,如果社会的运行以个人利益驱动的市场力量为基础比善意为基础更好,那么为什么还有善意和利他行为呢?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贪婪”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这个理论的源头。1705年,荷兰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曾经在一首诗《蜜蜂的寓言—私恶与公利》中曾讽刺说,人类社会就像一个蜂巢,所有蜜蜂的行为都是自私和贪婪的。曼德维尔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以至于后来伦理中的自私自利被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所接受。亚当·斯密也提出了一个有力的比喻:尽管人们心里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市场经济中的买家和买家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维护了公共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被隐喻成了当时自由贸易者的标语,但作者的理解却不太一样,认为亚当斯密所说的贪婪和谨慎是完全两回事,人们对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包括后来的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一大批经济学家,都以延续了贪婪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的理论基础。但作者认为,一个正确的理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假设,经纪人的各种经济学假设都脱离了实际,甚至已经脱离实际很久了。
在“贪婪有益”的世界观大行其道的今天。作者指出一个适应性的世界观应该符合两个要求:
1:它必须在心理上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2:这个世界观激励的行为必须胜过其他世界观的激励行为。
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正派的人,他认为他是在推动公共利益,但是却带来了损害千万人利益的金融?;梢运邓呛眯陌旎凳?。
我们如何从演化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运转?作者给出了答案,按照演化论,人类社会被一种更高层面的选择所推动和良好运转,这个选择机制类似于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这个隐喻可以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这只看不见的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1:社会作为一个集体单元可以良好运转;
2:即使社会成员不在意全社会的福祉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将一个有机体看成一个社会,基因和细胞是没有意识的,他们只是对周围环境做出简单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繁衍。而且这些反应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一大部分反应是不利的。而自然选择过程将适应性的反应保留了下来,而淘汰了不适应性的反应。同样,社会性的昆虫部落作为高度功能化的集体单元也可以这样理解。蜜蜂自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面对复杂环境时,蜜蜂的反应基本上和基因或者细胞差不多。
作者的“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概念和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中的“看不见的手”的重要区别在于,后者的理论,不受约束的自我利益被认为是可以稳定提高公共利益的,但作者的理论中,无约束的自我利益更大的可能是损毁公共利益,或者是以多数人付出代价为基础的。
社会层面的每一组有益的反应,都对应着不计其数的无益反应。群体功能的直接机制就像从功能絮乱的机制中大海捞针一样。
人类的意识、信仰、动机与其他物种的方式都不相同。但是人类社会的功能性依然是一种社会层面的选择。在一个小型群体中,良性运行的机制有一部分是出于有意识的选择,而更多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像蜜蜂和细胞一样,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利他主义
行为层面利他和利己的社会策略之间的达尔文竞争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它不仅会影响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基因和文化,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展的能力,以及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做出的决定。关于利他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作者列举了自己家乡宾汉姆顿市的例子。研究者在那里进行了一次全市范围内的调研,调查了公立学校学生的亲社会性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对亲社会性的分数符合钟形曲线的形状,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些持中性态度,分布在两端的学生有的较高,有的较低。接下来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将这些学生的亲社会性的分数与他们的居住地相关联,做出了一份宾汉姆顿市的城市地图。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之间的散布值在百分制的基础上达到50,也就是他们很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而且在亲社会学高的学生会聚居在一起。
在对结果进行最后校正后发现,个人的亲社会程度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的亲社会程度呈相关性,相关系数是0.7。也就是那些利他主义者也获得了很多的利他行为的回报,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得到了这个结论后,作者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一个人会针对他们的社会环境校正自己的亲社会性程度。发现学生的亲社会性程度会随着他们的新社会的质量而提高或者降低,而且人们的行为是具有环境可塑性的。同时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在一个利他主义社会环境中,亲社会的特性会在达尔文竞争中获胜,而且是所有人都能健康成长。这样的观点也可以推广了其他领域,比如在一个积极家庭教育的环境下,小孩也会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演化理论和许多证据都表明了直接被激励帮助他人和全社会的重要性——成为高亲者而不是低亲者的重要性。但是要成为高亲者需要的不只是辅导和鼓励,而必须有一个使亲社会性能够在达尔文的世界中胜出的社会环境。只要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不需要任何劝导,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高亲者。
第八章:病态利他主义
我们知道自私有良性和病态两种,有的自私者并不是以损人为前提的。同样的,利他主义也是有良性和病态的两种。有的利他是对我们来说有利,但是对其他人却是有害的。有的利他是暂时有利,但长远有害的。
那么什么是病态的利他主义者呢?在上面的亲社会性调查中发现,那些高亲社会性者很容易为他人的不幸感到内疚,即使这可能不是他的错,他们会表现出沮丧甚至抑郁。病态的利他主义的表现就是牺牲自己的需求而为他人着想的欲望太过强烈。他们时刻为他人着想,甚至对利他的行为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形成了相互的伤害,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病态的心理。
第九章:星球级利他主义
通过前面章节的内容,我们知道利他主义是存在的,尽管利他主义在社群内部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可以造福群体并得以演化。并且利他主义最终产生了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群体层面的功能型组织。同时,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也知道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利他主义也是存在的,利他主义者在家庭、社区、学校、政府和商业机构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作者也指出,我们在评估利他主义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需要看其动机是否是利他的,也就是其实他的思维和心理层面的利他不是那么重要,就像你的买单时用支票还是现金一样,对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社会的管理,让我们的社会能一直良好运转下去。在社会的管理上,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功能型组织的概念上,而不是利他主义本身。我们的整个社会可以看成一个有机体,我们没必要了解每个有机体在它的环境中的生存繁衍机制,因为所有这些机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有机体和人类社会有着相同的演化过程。自然选择赋予了我们的祖先像超有机体一样活动的能力,通过集体行动帮助自己生存繁衍,而不是相互掠夺和杀戮。而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我们必须要抑制群体内部的自私和破坏性行为,并且做出正确的调控。
本书的重点讲解了利他和自私两种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有机体的的概念,人类的演化是一个多层文化演化和基因演化的复杂过程,单纯地从利他或者自私的角度很难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我们现在正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人类生活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建成一个规模空前的功能型组织。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意志来选择最好的方式,因为我们无法等待自然选择,而且现在也没有星球之间的选择过程来筛选星球尺度的功能型组织。这个挑战看起来很吓人,但是并非不可能成功,只要我们以演化论作为行动指南。
如果我们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必须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全人类的福祉。只要选择的法则存在,我们就必须成为星球级的利他主义者。
内容回顾:
每周精读一本书
“小播读书”将为大家每周精读一本书。内容涵盖心理学、经济金融、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类别。我们会挑选各领域最经典的图书为大家解读,同时也欢迎大家推荐书单,我们也会从推荐书单中挑选部分为大家解读。
“小播读书会”正式成立啦~~~
我们正式成立“小播读书会”,欢迎大家加入我们,成为“小播读书”首批品牌合作伙伴!
加入“小播读书会”微信群,一起交流读书感悟,如有兴趣投稿的同学,我们会将大家的投稿通过“小播读书”的简书和微信公众号推荐给数万小播读书用户。
欢迎你的加入,让我们成为一群爱好读书和学习的小伙伴吧~~~
加入方式
个人微信号:xiaobodushu
微信公众号: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