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9期“成”专题活动。
成:成为。“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薄志趺瘛队肫奘椤?/p>
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都是要磨去天生的棱角,成为他人所期望的样子。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部分人奉行的还是棍棒教育。他们迷信自己的权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稍有不顺从,轻则严厉呵斥,重则拳脚交加。学习成绩不可强求,他们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听话,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盼。
他们一辈子辛苦劳累,终其一生都在追赶时代的潮流,最终却被无情地抛弃,湮没于时代变革的滚滚浪潮中。他们自认是失败者。
子女成了他们晦暗的人生中,唯一的光亮。他们殷切期盼着子女能够摆脱自己的宿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灌输到子女身上,无论是学习事业,还是人情爱情,都要指点一番,即使是他们从没拥有过的,即使他们的言论充满了悖论。
昨天还在大学里,他们要求你专心学业不要恋爱;今日步入社会,他们希望你立即恋爱结婚。诸如此类的矛盾处处都是。
我们先天就携带着父母的基因,后天又因袭着这样的教育,想不变成父母的样子都难。于是,多年后,年迈的父母悲哀地发现,自己竭力想让儿女走上成功的道路,儿女最终却踏上与自己一样失败的人生。
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始终想不明白,开始抱怨命运不公、社会残酷、子女不争,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结果?
试图塑造我们的,除了家庭,还有社会。
许多年前有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解读了简奥斯汀的爱情故事。从电影名可以得知,导演试图从这段爱情故事,演绎出她之所以成为简奥斯汀的历程。然而这未免过于片面。
关于简奥斯汀的生平,毛姆在《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中写得很详细,唯独将爱情这一因素一笔带过。时代和社会,是毛姆关注的重点,或许他认为,这才是简奥斯汀之所以成为简奥斯汀的根本原因。
我们骨子里深受父母的影响,步入社会后,又不可避免受到新的冲击。一直处于保护中的我们才发现,之前所接受的观念,一夕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社会既是染缸,也是丛林。
前者让你假装不是你,后者要求你变成猎人,或者被猎。
为了让你适应这里的规则,各种人生指南层出不穷,各种受众也趋之若鹜。
但很多东西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有些人天生就能谈笑风生,有些人天生只适合哑口无言。内心那道坎若不迈过去,再怎么练习,也只能是强扭的瓜不甜,仿佛戴了面具假扮他人。
毛姆在最后引用了简奥斯汀侄女的信,信中对简奥斯汀的“文雅”不以为然——尽管她的智能和智性素养上优于别人。
但这才是真正的简奥斯汀。她不是来自什么上流社会,自然也没法拥有那份“文雅”,也捏造不出田园生活以外的东西。
我们要做的,只是忠实地做自己。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是个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个中艰辛,外人无从得知。悲哀的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