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就连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都曾说过:“我唯一所知的是自己一无所知?!?/b>
确实,作为人类,我们的知识必然是有边界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学习多少,在人类的知识海洋中仍然只是沧海一粟。其次,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新而不断迭代,上一秒我们坚信的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是荒谬至极的。因此,我们不仅无法学完所有的知识,而且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也不一定绝对正确。
这样看来,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才是我们的常态。显然,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信的话,你可以仔细观察周围,包括你自己,是不是都有过不懂装懂的时候?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懂装懂的倾向。有时我们能意识到,有时又不能,这就是刻意还是非刻意地不懂装懂的区别。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一种严重的自我认知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很要命的。不要以为“装”只能是主观故意,有些“装”其实是无意识的。
比如我经常遇到的情况,在讨论一个学术话题时,总有人喜欢用复杂的概念和术语来混淆视听,把明明能用人话讲明白的事情搞得很复杂,但内行一听就知道这是在胡扯。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是故意装作高深莫测,但也不尽然。
我曾经私下又跟一些人交流过,他们真的认为自己说出来的概念就是自己理解的那样。所以,很多人的“装”并不是故意的。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过度自信,他们习惯于把一知半解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然后真的认为自己懂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很难纠正。
相比之下,刻意的不懂装懂反而要好一些。虽然“刻意”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好,但实际上,这说明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自己不懂的。他们只是在口头上不承认,但至少他们在认知习惯上没有问题,病是可以治的。
那么,无论是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是有意识地隐瞒事实,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认清真实的自己
请用几个词语形容自己。
漂亮、聪明、敏感、热情、善良、三分钟热度……你可能找到了一长串的形容词,但它们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你可能会很懵,觉得:“我当然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蹦敲?,你真的是由内而外地了解自己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由内而外的的方式,是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认识自己的,但很多人并没有这个习惯,他们只能依靠外界的评价来给自己画像,认识自己。
当周围的人夸赞我们漂亮、聪明、热情时,我们会逐渐接受这些评价,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特点。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方式有什么问题?别人的评价难道不比自我评价更客观、更靠谱吗?
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初始动机就已经偏离了“客观”。我们总是倾向于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于是我们追求更漂亮的衣服、更厉害的头衔、更完美的表现等等。这些都不是为了给自己看,而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再利用这些评价反向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喂养”我们的大脑,创造一个想象中的虚幻的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评价,怎么可能靠谱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装”的行为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我们只是有概率通过这个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败和羞辱。因为你想要长期维持在一个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你的表象和内在的反差越强烈,就越容易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真实。
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装”无益于提升自己,并且会带来同等的负面影响时,很多人就会放弃“装”,不得不正视真实的自己。
这时,我们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或者致力于满足他人的期待。其实,这种取悦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无非是想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而已。
如果当你真正看到并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没有必要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了。
不“装”,有利于你认清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所以别装,千万别装。
关注我,一同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