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跟李叫兽学习写出好文案,而不是跟王教授,刘教授呢?
25岁的李叫兽,已经登上了百度副总裁的岗位,他没有任何骄人的背景,也没有厉害的爹,而且他自认为自己的弱点,就是不善于交际。他擅长的是思考,阅读,学习。因此他这种平淡无奇的经历,其实可以给时下很多想做成点事的人一个启示。
李叫兽最擅长的是营销,而最开始让人知道他营销很厉害的,就是他的文案。他的公众号《李叫兽》所有文章,均出自他自己之手。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成为百度副总裁,能写出好文案,说明跟李叫兽背景相似的你,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我们从下面的分析看看这种可能性,能否复制到你的身上。
我们今天就以李叫兽的《【李叫兽】初创品牌:如何建立宗教一样的粉丝信仰》(以下称“信仰”)为例,来看看打造好文案的思维方法,以及探讨如何让自己也写出这样的文案来。这篇李叫兽的文章,可以点击本文的最后原文链接来阅读。
通常,很多觉得自己聪明的人们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马上就把内容总结成6个方法,然后就结束了。这样阅读的问题是,当你让他用李叫兽的方法,去做一个品牌的策划,他很可能就蒙逼了。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打开书本就明白,一合上书本,就一片空白。为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不会阅读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算是会阅读呢?
下面,我们从文章的标题,内容两大方面来看看李叫兽究竟有什么厉害的。我们如何从这篇文章真正学习到哪些东西。
标题:
文章的标题有三个关键词,“初创品牌”,“宗教信仰”、“粉丝”。
初创品牌,最大的需求是拥有更多的粉丝。因此,拥有粉丝是初创品牌的痛点,而这个痛点,通常非常难以解决。有很多这方面的标题党文章,让人看了想骂娘。
文章标题一上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类比: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一般人看来,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更多依靠的是感性。明明子虚乌有的事情,却信誓旦旦地相信,而且还不断到处传播希望别人也相信。这些属性,正是很多品牌希望的效果。能有像宗教信仰一样的死忠粉,岂不是太霸道了么?能把品牌打造成拥有宗教信仰般的粉丝,是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事。
李叫兽这个文章标题的思维逻辑,就是把他要说明的事情(品牌粉丝),跟人们心目中已有的认知(宗教信仰粉丝)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让人们自然产生了一种预期:如果粉丝能像宗教教徒一样狂热,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呢?如何用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粉丝队伍呢?好奇心油然而生。
所以,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就是:
当你想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让别人产生共鸣,就要把你说的这件事,跟人们心智中早就已经有的认知进行联系,产生碰撞。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方就更容易理解你要说的是什么。
内容
我们把内容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
本文的开头,李叫兽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果粉(苹果粉丝)和米粉(小米粉丝)对骂的一个片段。为什么要用这个片段?
这个片段就是两个品牌用户的争吵。从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在谈性能,而是在人身攻击。什么情况下会人身攻击?只有当对方侮辱自己的时候才会。也就是人们把品牌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才会为了尊严不顾一切互撕。
因此,我们发现,品牌的狂热,跟对宗教,对国家的狂热好像很相似。接着,李叫兽又找出一个实例来,就是核磁共振的实验,发现大脑激活的区域,在涉及品牌,国家,宗教的认知这三个过程,大脑激活的区域非常相似。这就从科学上给品牌跟宗教狂热,做了有力的佐证。
开头的写法,一定要生动。李叫兽的写法,印证了这一点。而且通过开头的三言两语,把宗教、国家,跟品牌联系起来,为后面的证明做好铺垫。事实证明,人们大脑反应出的过程,是一致的(核磁实验)。因此,下面我们只要把宗教,国家的总总特点罗列总结一下,就能用到品牌上面。逻辑上看是这样的:
第一步:A (宗教国家)和B(品牌)具有一样的属性;
第二步:因此,A具有的具体的属性,B也一定有。
中间的内容
这一部分,开始,李叫兽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需要信仰?也就是说,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建立粉丝体系呢?李叫兽给出的理论依据是:人们不喜欢不确定性。事实上这一点,是早就被心理学证明了的。但是李叫兽没有用心理学的理论去证明,而是给我们罗列了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例来说明:
人类性格的复杂性,导致了12星座的出现,可以减少不确定性。
对天气的不确定性,人们发明了雷公电母来解释自然现象;
对人类进化起源的不确定,人类幻想出了造物主;
?;ぱ莱莸姆椒ê苈榉?,很不确定,导致了广告:想要牙齿健康,就用佳洁士这样的结论。
因此,既然人们在想方设法为了确定性而努力,那么信仰的底层基础,也解决人们的不确定性。
下面,李叫兽给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如何建立信仰般的系统。
这里要强调的是,李叫兽不是“发明”了一个模型。他是“找出”了存在于人们心智中的关于宗教、国家方面的已有的模型,激活在大脑中的印象,来说明和构建他的论据。
这个模型一共分为6个方面:
符号;
人物;
信条;
故事;
敌人;
仪式;
这六个方面,其实都是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智中的。
比如符号,国家,就是国旗,每一个国家的国旗;宗教,比如十字架;对于品牌,比如奔驰的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等等。这些符号的特点,就是简单。符号必须简单,才容易被记住。李叫兽又举了一个反例,证明如果符号不够简单,会有什么不好。
关于人物,每个国家都有灵魂人物,比如中国,毛泽东;美国,华盛顿;宗教,耶稣;品牌,比如乔布斯。如果一个品牌要塑造宗教一样的信仰,就要造神,或者美化一个现实中的人物。
还有其他四个方面,大家可以直接看李叫兽的原文来了解。
我们注意到,李叫兽在讲述这六个模型的时候,无一不是用我们大脑中已有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编造一些,或者找一些生僻的,大家不清楚的例子。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
你不需要被说服,你只需要把你内心中已有的认知调动出来,你自己证明给你自己就好了,李叫兽做的,就是把你大脑中的内容调出来而已。
很多人在写文案的时候,特别喜欢自己生编硬造一些规则,同时阅读起来非常生涩,就像外国人写的哲学书那样的让人难以理解,仿佛难住了读者,就是一种胜利。
还有些文案,喜欢用非常专业的名词,看上去很学术,但是却令人读而生畏,逼着人家不要读下去。爱因斯坦在说明相对论的时候,他是用跟女人约会来说事。跟一个漂亮的女人在一起,感觉时间过得非???,而跟一个丑女,可能就度日如年。
结尾
文章结尾部分,李叫兽把自己的公众号宣传了一下。当大家读到这么给力的文章,自然很想关注。而文章结尾,顺便就提示读者去关注,显得自然,水到渠成的感觉。关注,就可以看到更多这么给力的文章。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李叫兽通篇文章,其实就是运用了“黄金圈”结果来写的。
“黄金圈”结构,是先提问,就是Why(为什么),然后是How(怎么做),再后才是What(是什么)。
TED 演讲,有一期专门说的是黄金圈理论,叫做《伟大领袖如何激励》。
通常我们习惯于告诉别人我是谁,我干什么,为什么干。这种方式,不符合大脑的认知习惯。
而这种先说为什么,然后是怎么做,是什么的方式,也就是黄金圈理论,更符合我们大脑的认知过程。
我们大脑的认知方式,一定是先感受到对方,然后看看对方如何做,最后才上升到理性,分析对方是什么。
比如我们见到一个美女,首先感受到的是漂亮,这种漂亮直达我们大脑的感觉神经部分。然后才会理性地去更多了解对方的谈吐,学识,修养等等其他方面。
所以,黄金圈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先从感性上跟对方产生共鸣,然后慢慢了解,上升到更多的理性上的认知。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人介绍自己,或者企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是先说what,然后是how,最后是why。这样的方式,往往是你还没说到第二步,人家就睡着了。
李叫兽的文章,先提问,为什么要用宗教的方式来做企业品牌,然后再告诉你如何去做,最后,告诉你李叫兽是什么,让你关注他。这时候关注,就变成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其他亮点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亮点,我大致数了一下,文章用了34个例子。很多人写文章,最难的就是没有例子,找不到合适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李叫兽能够在一偏文章,用这么多例子,而且都非常贴切,仿佛信手拈来呢?
时下很流行快速阅读,所谓的快速阅读,就是只找干货,找到一本书中关键的几点,整理出来,就算把这本书读完了。这种方法坑人的地方,就是你以为自己学会了,自己不能用例子来说明。你看的只是所谓的“干货”。以为自己懂了会了,但是你自己出手去做,却做不出来。
所以,为什么李笑来强调逐字逐句的阅读?估计很多人应该有所醒悟。你不认真读,你就没办法举例子,甚至没办法消化文章中的方法原理。有些书,从头看到尾,讲的就是要努力,两个字全搞定。为什么要努力呢?如何努力呢?努力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就算你总结出干货“努力”有又什么用呢?
这篇文章另一个亮点。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有力证明的李叫兽的观点。
这些图片是哪里来的呢?难道是李叫兽平时收集的?这些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搜索的力量。要善用搜索引擎,找到你需要的东西,不是简单的输入关键词了事,要稍微再往前,学一点搜索的语法。谷歌和百度语法各有不同。
李叫兽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模型,就是用图片化文字,来更有条理地告诉我们他的逻辑思路。
就是把文字做成图片,然后不断增加内容,来一步一步深入讲解。他用国家,宗教,品牌作为横坐标,用6个模型,做纵坐标,不断深化讲解,读起来非常顺畅。
综上,这篇文章,使用了黄金圈理论,采用的从读者心中激活已有认知来让读者自己证明李叫兽观点的方法;运用大量图片,运用了搜索能力,建立了一个模型。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方法论,告诉我们一个新品牌的吸粉策略。
再扩展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品牌,如何用这样的方式,来打造你自己呢?
最后,把我们整理的李叫兽文章的思维导图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