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用了高倍显微镜的形式将这些场景的细节都一个个的放大,用他犀利的笔无情地解剖着这一群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反讽着一群“看客”。
从火焰焰的太阳,闪烁生光的沙土,拖出舌头的狗,张嘴喘气的乌老鸦,这些环境描写,烘托出盛夏的威力,从铜盏相击的声音所唤起的凉意加强了对天气酷热的感受,懒懒的单调的金属的间作,将寂静与疲惫感衬托得格外深远。
鲁迅以鲜明的视觉、听觉、心理感受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思考背景。 他大量用了反讽技巧,他所想表达的态度与其描写的“冒着酷热,汗流浃背,拥挤、兴奋、争夺、摩擦”人们的状态恰完全相反,字里行间是对冷漠麻木人性的揭露。此篇文章,作者在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和场景设定都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并非随意的无意的安排。从“卖馒头年龄很小的胖孩子”到“抱着小孩子的老妈子”,从“秃头”到“扶阳伞的长子”,从“瘦子”到“工人似的粗人“等等从这些人上,作者揭示了看客不仅仅是有某几个人活着特定群体组成,而是整个民族,不仅仅是经历世事的大人甚至是还未涉世的小孩子,不论孩子还是已经成熟的大人,不论平民还是执有政权的人,不论是平庸无知的人还是长者,都普遍有冷漠的看客心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抱着小孩子的老妈子”和“十一二岁的胖孩子”以及“小学生”就是对最有力的讽刺。
文章中从不平常的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在场景转换中,人物,时间,空间的交替转换更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