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时候参加了小贤哥在深圳的沙龙,主题是《早期产品如何低成本获取10万的用户?》,收获颇丰,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希望能帮到你,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
凡事有计划了再动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也不例外。
前期准备:App/微信公众号上线前必须问自己的6件事
1、产品是否有精准定位?
一个有精准定位的产品,往往能够更有效的聚集种子用户,甚至在后期的推广中,能够快速迭代。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能用用一句话讲清你的产品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2、是否足够低调?
在这个抄袭满天飞的时代,产品未上线前,低调往往是必要的,这往往能够有效安全的?;げ返暮诵幕?。之前就听说过一款产品【快手】,后期转型专做直播,每日PV高得吓人,但团队非常低调,公司大门连牌子都没弄,一群人专心做产品,闷声发大财。低调很多时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
3、是否做了足够的减法?
在我们运营一款产品时,往往想会将之加上各种功能,觉得一款有完善功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其实,聚焦核心功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多而杂反而容易被用户遗忘,简单清晰的功能往往能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比如之前的脸萌,足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4、产品预运营是否做到位了?
当一款产品未上线,无任何知名度的时候,大多时候都是通过「朋友圈」扩散出去的。除了创始人自己的人脉,还可以动用员工的资源,传播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款产品,进而逐步积累种子用户。
5、数据部署/数据跟踪
尽量清楚的知道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数据,并做好记录。每做一个功能更新或者变更时,知道随之变化的数据,进而不断调整策略。
6、产品测试
兼容性、安全性测试等。
等上述问题都已经顺利pass,那么就可以了解接下来的这个问题了~
渠道选择:App/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目标用户?
1、品牌曝光(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产品,其实就是刷存在感,进而吸引到目标用户):
①知识搜索营销:百度系的产品都可以完善利用起来,比如百度的网页搜索、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经验、百度图片等等。让用户只要搜索和产品相关的词,都能看到产品。
举个例子,比如百度图片,可以人工上传和产品相关的图,并在上传图片时,填写名称选择产品及产品相关的一些词汇,这样用户搜索时,我们的图就能更有机会被用户看到。按照我的观察,目前在这方面做得完善的产品并不多。
再比如百度知道,用户在提问产品周边的问题时,可以注册几个马甲账号,回答问题的同时,顺便做产品推广。
②垂直媒体/论坛:比如如果是专注于讲运营的公众号,如果能够有机会被收录到36kr的微信或者网页,也是可以有效的吸引到种子用户。多运用度娘、知乎等搜索,看看产品相关的垂直论坛或媒体是什么,再针对性的做推广。
③粉丝通/广点通。这个可以回顾我之前整理的一篇文章:三步教你玩转新浪微博粉丝通
④社交媒体分享:引导用户将使用产品的体验分享他们的社交圈,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成口碑扩散。比如「和秋叶一起学ppt」的网易云课堂课程里,就引导用户将使用课程后的前后对比图,晒到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就可以免费领取一本书。
2、低成本活动
①联合活动,看产品的上下游是否有可以合作的地方,联合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自媒体等做活动,产品曝光量越大,就越容易吸引到目标用户。
②用户邀请,让用户发动社交圈来玩你的产品,比如Uber早期推广时,就会采用老用户邀请新用户使用Uber后,两个人就都可以获得50元的免费乘车券。
③爆款秒杀/拼团优惠,有效的活动产品化。比如专做购物平台的产品,找到几款爆款,定期做秒杀活动,形成产品的常态,也可以吸引到目标用户。
3、创业资源
①渠道:如下为各大媒体的数据对比,可以善用这些平台来推广产品。
在了解了有哪些渠道后,就要进行推广渠道的选择。那么,衡量的维度都有哪些呢?
推广渠道选择的维度有哪些?
1、目标用户画像。根据产品功能、市场营销中常用的4P、4C等模型、问卷、社群等,可以帮助你描绘用户画像,了解用户习惯,找到目标用户的聚集地,根据用户画像的结果来做推广渠道的选择。
2、推广费用。费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推广渠道和手段的选择,清楚手上的费用及资源,尽可能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通过一系列努力,终于获得了种子用户后,此刻还不能放松,因为用户如果没有好好运营,也是会流失的。那么,又该如何留住他们呢?
后期:留住初始用户需要做的2件事
1、「用户」互动。此处指的是和用户产生足够的互动,比如用户在你的产品上发言了,安排一些马甲去回复以及互动,让用户产生被关注感,慢慢对产品产生好感,久而久之就是变成忠诚用户了。当然,最好还是可以自己多和产品的用户互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接触到用户所思所想,对于运营也是有所帮助的。
2、情感留人。不定期发放福利,结合节日等热点做活动,运营到后期甚至还可以组建粉丝群,聚集粉丝到线下活动,有了共同的记忆后,用户对于产品的黏性是很强的。
运营不易,未来的路还很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