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趣,一篇文章有没有意境,关键看能否带动出看官的想象力。
我有一位挚友,说来很奇怪,我们见面聊天总是客客气气,拘谨不自然。你猜到了,是异性朋友。但是拘谨和异性还真是没有关系,就是我们没有太多现实中朋友式的吃吃喝喝的交往,只是在各种聊天工具中海聊。像网友,经常见面,不经常面对面聊天的在网上畅聊的“网友”。
如果在我们俩中间始终存在一个能互相观察到我们的人或者工具的话,这个人或者工具记录我们的聊天内容和聊天的表达方式,一定会评定为我们是挚友。
如果在我们俩中间始终存在一个能互相观察到我们的人或者工具的话,这个人或者工具记录我们见面时的表情和语言,一定会评定为我们是轻相识。
这是怎样的境遇?我也不得而知,总结出来两点原因,其一,概因读书之人,越是深入越是浅出,越是能谈形而上学,涉及灵魂层面的朋友,越不应该介入到吃喝拉撒睡这样的现实琐事中,是冥冥中要保持精神友人的纯洁性。
其二,他是超级绅士,往来无白丁的那种帅哥,平日接人待物都充满了文化礼节的精髓,仿佛从其言行就能揣测出他的家风,温文儒雅。
从前他喜欢民国的一切,从前他喜欢古典诗词,受他影响我也将研修古典文学列入学习目录的时候,他告诉我,最近读现代诗歌比较有感觉,古典诗歌束缚有点多。
这些都反映着他的思维认知的变化,我在默默记录他的变化,在鼓励他多写随笔,多反映心尖的动态,而不仅仅只剩下大部头的专业和八股文。
他的随笔很动人,一条街,一家小吃,在晨光中的景致都会让他写到打动人心,只是他总是不提笔,害我总是等待。
他读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看罢中国拍的电影后,要动笔写影评,当然要提示的是,他的影评写的特别棒,西雅图系列电影的影评还获过奖。
他的影评角度比较刁钻,要剖析外国电影原著被中国手法表现的时候,是如何通过阉割原著精神来保持中国特色的。
每次网聊都有一个主题,畅所欲言,让我想象力无边升起。
当同一个人聊天的时候,能刺激到你的脑细胞,令大脑飞速运转,各种信息不停地碰撞,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这样的朋友算挚友吗?
吃喝在一起的朋友好找,让想象力腾飞的挚友可是稀缺。
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在我认为,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