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平凡的世界》已近一周,总觉得应该些什么。
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著,矛盾文学奖证实了它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价值。
在网上,各种评论毁誉参半:
有贬者以为,路遥是缺乏创造力的,情节铺排上过于牵强,语言欠丰满,甚至在思想性上亦存在狭隘性……
褒扬者认为,《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很好地展现了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这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生活,写实又极其富有深度。
文学作品的优劣本无划一标准。何况作为普通读者,要全面剖析这样的作品,本就不易。思之再三,从自己的关注点——此书的写作亮点,切入来谈较为务实。作为在不断尝试写点文字的人,对此做些梳理,既可作为自己写作的范例,亦不失为一种思考沉淀的汇整。
一、人物塑造
1、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
这部小说,以双主人公的形式来作人物设置,这本就是写作的一大雷区。
孙少安、孙少平,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要怎样塑造?
为了形成反差,多数的文学、影视作品常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一语,设置两个性格迥异,人生经历大相径庭的人物,以作相互映衬和对比。而路遥的棋高一着就在于,既不完全摒弃这一约定俗成的"套路“,但亦未因循守旧,而是创作了两个性格、经历有极大相似点、却又很有鲜明差异的人物。
这亲兄弟俩的相似点如此之多:
1)学历都不高:孙少安小学毕业,孙少平高中毕业。
虽然从表面看,两人学历有一定差距,但书中时代背景明确,孙少平的高中阶段是在wen ge(为了不被莫名屏蔽,故以拼音代替)中度过的,因此高中几年并未掌握太多实际的文化知识,从恢复高考后,他未能考上大学亦可看出,他的文化基础也很一般,毕竟他的同学顾养民、田晓霞等都考上了大学。因此,两人的文化基础,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2)对农村落后的现状,虽没有太深远的思考,但均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并不断地去突破现有的自我,拓宽人生道路。
兄弟俩出身贫农家庭,学历不高,对农村落后现状不满,但鉴于自身条件限制,既无理论依据去高瞻远瞩思考历史、政策、国家层面的问题,更无足够的能力去迅速改变现状,但他们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在谋求出路,寻求解决之道。
孙少安在一九七八年底,就受其他地区生产组承包制的启发,试图在双水村一队尝试承包责任制。要知彼时,虽wen ge(同上)业已结束,但很多政策问题尚在迷雾中,大多数为政者对于未来的走向尚持以观望的态度,未敢有任何造次。因为十年的混沌,余孽尚存,令人心存余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少安此举不可谓不大胆,虽然此念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却给双水村以田福堂、孙玉亭为首的保守派们敲了一记重锤。
此后,孙少安贷款借账买骡子,独自到原西县城拉活(替县高中改建的工地拉砖),攒得人生第一桶金,可谓开了双水村农民外出揽活的先河,亦令孙家这户彻头彻尾的贫农家庭,在双水村瞬间腰杆硬了起来。
接着,孙少安开办了双水村第一家民营企业——烧砖窑。虽起起伏伏,一度历经失败、债务缠身以及在诱惑面前,投资方向欠妥(未果)等波折,但最终砖厂还是经营得红红火火。后来,他还承包乡里的砖厂,一跃成为双水村首富,又投资重建双水村小学,着实成了双水村脱贫致富的标杆。
而孙少平,同样!
虽然,他未能考上大学,亦曾在村里教了一段时间书,但并未裹足不前。他借由同学田晓霞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地在书报中汲取养分,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定位。即便哥哥孙少安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始开办砖窑,他依然坚定地开启了独闯黄原的征程。即使身无所长,只能在工地当小工做苦力,他仍然坚持看书,思考人生,一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孜孜以求地探索人生前行的方向,不断不断地跳脱出曾经的那个自我。
在“幸运”地成为煤矿工人后,他并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或以此作为跳出农门的跳板,或只作为一份安生立命的工作。而是在这份工作中不断探寻着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为之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同时,他积极准备着报考煤矿技工学校,并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积累。于他,煤矿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得以扎根的事业基石。
3)拥有大多数农民的的善良本质: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自身独立坚忍的个性、感恩又深怀悲悯之心。
作为孙玉厚这个老实巴交农民的儿子,这两个男人的秉性如此相似,可以说很多方面都深深烙着父亲的印记。
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深知作为男儿,在这个家庭里应当肩负的责任。外嫁的姐姐遇人不淑,他们不会袖手旁观;妹妹学业优秀,他们竭力帮扶,在经济和精神上担负起家庭最有力的支持;父亲一生劳作不断,却时运不济,一直蜗居于破土窑内,无力改善,他们兄弟俩就将扩建新土窑作为孝敬父母的目标,不懈努力!
在外揽活,他们同样忍受着体力的透支、居所的简陋、饮食的粗粝、他人鄙夷的目光……。但这一系列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并未令他们却步,更未曾自怨自艾,悲叹自身命运的不济,而是令他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积攒起更为强大的人生动力!
即便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经济贫困,精神上却不鄙陋。他们不仅深爱着家人,亦竭尽所能地关爱着周边的人。
孙少安出身卑微却年纪轻轻就在生产队担任队长,连双水村的权威、大队书记田福堂都未敢小觑于他,可见其素日在队中建立的威信、聚积的人气。此后,第一次办砖窑时,自身经济条件稍有好转,即顾及到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安置,招收本村农民到砖窑做活;第二次重振窑厂后,更是捐资重建村小学……足见其内心的宽厚、善良及慈悲!
孙少平,亦是如此。
高中毕业时,出手相助因贫困犯下错误的同学郝红梅;在黄原城揽活,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却倾囊相助命运多舛的小翠(虽然事实证明,这份帮助并未改变小翠的命运);在师傅王世才去世后,如家人般竭尽所能地照顾着他的遗孀和幼子……此等心怀,和兄长孙少安如出一辙!
4)对待个人情感,他们同样的审慎,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不自信。
孙少安,有着青梅竹马的田润叶。何况,田润叶对孙少安的情感如此真挚,如此热烈!在李向前穷追不舍下,在家里长辈不断地劝解下,润叶还是三番五次地来找孙少安,希望他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让自己的坚持有份依傍。
然而孙少安却拒绝了。从犹豫到拒绝,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像自己给出的理由那样,纯粹把润叶当妹妹!如果真是兄妹情,他应该拒绝得更果断,应该在接收到一个信号时,就决绝地给出答案。然而他在躲闪回避中,给了润叶更多执着的理由,最终还是狠心拒绝了她……
拒绝的理由很堂而皇之:家境的贫困、农民身份的卑微,让他无法坦然接受这份情感。门第、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条件悬殊,令他无法直视这份自幼建立的纯真情感——他怕无法给润叶一辈子的幸福,却将润叶推入了另一个痛苦的深渊……润叶此后多年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的煎熬,难道不是因他的懦弱造成的?他可以和未曾谋面的贺秀莲一见钟情,相濡以沫,难道就真会对自幼厮守一处的润叶没有情感,那份“兄妹情”难道真那么单纯,从他大段的思想斗争就可看出,他完全是不敢去直视彼此间客观条件的差异罢了!
孙少平,亦然!
虽然和田晓霞的交往中,两人从志趣相投的好友渐渐成为情投意合的情侣,一切的转变水到渠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孙少平同样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表白是由田晓霞开的口;而在这过程中,孙少平一直在左右摇摆!若不是田晓霞的主动热情,不断给他信心,他同样早就选择放弃了,因为他和田晓霞之间的差距,要远比他哥哥和田润叶大得多:他一个一无所有的窑花子,如何能接受得了地委书记(后升迁为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女儿的情感,更何况田晓霞大学毕业更成为省报的记者,而他什么都不是!他一直在这样进退维谷中挣扎、煎熬,甚至想过放弃,之所以没有放弃,是因为田晓霞的执着……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感情故事,同样无果,原因是田晓霞的牺牲!但是,我一直在想,若田晓霞并未早亡,这两人的情感,会瓜熟蒂落?孙少平不会在这份被动的感情里出逃吗,毕竟这份情感,太过于沉重!而且在第三部中,孙少平因救同事而毁容,在这样的处境里,他还能说服自己,坦然接受田晓霞的感情吗,我们不得而知……
诸如此类的相似之处,在这对亲兄弟身上比比皆是,这符合世俗常情。但是对写作者来说,这样的角度,无疑给自己的写作带上了“脚镣”:过于相似,会让人物缺乏对比,唯有通过更为细致的铺排,才能将两人的差异性呈现出来!
而作者巧妙地将两人的世界观作为差异性的立足点,就瞬间将两人间的对比凸显了出来!
要说,世界观,其实孙少平自己都未必明确,他的世界观是什么?孙少安也是!
但因为两人学历上的差异,以及因了田晓霞给予孙少平的各种引导,加之孙少平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促成了两人的世界观差异,而这样的人物设计,就轻而易举地将两人的差别彰显得明白无疑,可谓四两拨千斤!
如果说,孙少安更在意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更执拗地扎根于农村,拥有他父亲更多的遗传基因,那么孙少平更在意的是他头上的天!他虽然不知道这天离他有多高远,也不知他是否有能力触及,但他更愿意抬起头去仰望,更愿意伸手尝试着去触碰,即便遥不可及,这过程中会令自己遍体鳞伤,他还是义无反顾……
尤其是,孙少安在砖窑重振旗鼓后,手头资金积累渐显丰厚时,这弟兄俩的思维差距就立显高下了:
孙少安听从多次在生意经营上给予自己点拨的胡永合的意见,准备投资电视台电视剧的拍摄(这要结合时代特性来看,当时电视剧的投资还是很难有实质性收益的,何况,孙少安的资金有限,只能挂个名而已)为自己扬名;而孙少平的建议是,让哥哥把资金投在村里小学的翻建上,更切实地为村里做件好事,同时一举两得,为自己博得个好名声!而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高明!
虽然直至第三部结束,孙少平除了已升任煤矿班长,且因救人立功而在事业中略有建树(同时也因违规安排下井人员而被处罚),其他的,并未看到有任何事业进展。但是坚信,他的志向已愈渐明确,他的蜕变亦是指日可待!
2、田福堂和孙玉亭
路遥对人物塑造的能力,不只在于一两个人物的把握,而是在于群像的设计。而且人物的对比性是多维度的,更显立体。
比如孙玉亭,和哥哥孙玉厚的对比,那是强烈而鲜明的,但是孙玉亭和田福堂同作为双水村保守派代表,也有着经纬分明的差异。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在迅速转变的时代,作为双水村的一把手田福堂和他的左膀右臂孙玉亭,却是典型的顽固派!
他们同样依赖于集体制公社时的大权在握,呼风唤雨;他们同样看不懂时事的迅速更替;他们更不屑于各自为阵后农民们“松散”的劳动方式……他们拒绝这个全新时代的一切新生力量!
即便如此,他们照样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田福堂拥有丰厚的家业、娴熟的农事技能、沉稳的个性,老辣的处事手段,令他在双水村享有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所要的,就是绝对的权力中心,和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享受着高高在上,俯视双水村苍生的姿态!
而孙玉亭热衷于人民公社的原因和田福堂恰恰相反,他一无所有。他荒于农耕、又好吃懒做、他一贫如洗、又喜欢投机取巧,如果硬说他并非身无所长的话,那么大概就因为他大哥当年的前瞻性,让他识了几个字,进过国家工厂,有过那么一段算是辉煌的过往,让他有了些许立足的资本。
故而,正因为他的一无是处,才令他更热衷于人民公社时代的权利集中制。因为在这里,勿论贫富,一视同仁!虽然他并非绝对的权利中心,却在狐假虎威中享受着自己的快乐,所以他一直反感疯疯癫癫的田二成天嘟囔的那句“世事要变了……”,因为他内心深怕,此言一语成谶,那他将果真一无所有!
这两人虽然不是一、二号主人公,但是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令人物同样十分鲜活,特别是在各种对比中,彼此烘托,更是令迥异的人物个性表露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令人物更生动,作者更赋予了这两人各一件标志性的无匹,来象征他们的个性及内心!
孙少亭,是他那双永远破烂、永远趿拉着的破布鞋;田福堂,是在人民公社解散后,他整天卧躺着的家门口那盘废弃的破碾盘。这两件物品在作品中,作者着墨颇多,现在细细想来,真是太贴切的写照,届时将在另一篇关于本书的细节描写中作分析。
当然在成功的人物塑造中,也有着令读者大为困惑的点——
3、不可避免的宿命论,令读者窥见作者的局限性
对于此书,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从以上的分析中,已可见一斑。但是私以为,从全书众多人物的命运结局来看,作者在人物塑造时,宿命论的偏向过于明显,这也令此书的高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孙玉厚一家,质朴的农民家庭。孙少安、孙少平是本书的核心人物,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改善了家庭的贫困现状,好不容易在双水村挺直了腰杆,却最终落得:与孙少安相濡以沫、共患难的妻子贺秀莲罹患肺癌;孙少平热恋的恋人田晓霞在洪灾中牺牲,自己因工伤遭毁容……一连串打击,令人很是质疑作者的用意所在!虽然作品铺设了另一条略显阳光的线路,小妹兰香学业有成,且和高干子弟吴仲平相恋,但终归令人觉得这一线阳光太过微弱……
另外,田润叶这样善良单纯的姑娘,因为感情太过专一,而无法接受深爱他的李向前;况且李向前仅仅因为安于现状,并无其他不良嗜好与秉性,却遭到了润叶婚后多年的冷淡!而两人感情的复活,是因为李向前太过沉溺于润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醉酒驾车,导致双腿截肢。润叶才在自责中幡然醒悟,开始审视自己对李向前造成的伤害,并返身过来全心投入到对丈夫的照顾中,重拾这份支离破碎的感情……虽然老天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并令他们感情和好如初,李向前甚至努力做到自立自强来体现自己的责任心,但这样的折磨,这样的代价,对这两人是否太残忍?
此外,书中的郝红梅,本因成分不好,在读书期间就已在学校难以抬头;好不容易恋上家庭背景颇好的顾养民,却因为毕业前自己为了面子而偷盗的小污点,断送了这份恋情;在历经失恋痛苦后,下狠心将自己远嫁,想用距离和时间来洗刷自己不堪的过往,却偏偏婚后不久,丈夫去世……虽此后,收获了同学田润生从同情转化而成的爱情,并排除万难后终成眷属,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但这样的坎坷,是否太艰辛?
更有,作为双水村的权利核心,田福堂历来是自傲的,但偏偏人民公社的解体给他以致命打击!这还不够:女儿田润叶的婚姻波折不断,儿子田润生更是莫名其妙爱上了个拖着孩子的寡妇(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在封闭的山村,还是让多数人难以接受,作为田福堂,当然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是否太过频繁?
诸如此类的人物命运设计,在书中俯首可拾,用如今网络语来表达,简直令人怀疑人生!
平凡世界里的人们,生活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平稳,为什么一定要设计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呢,这样的定位令作品的基调变得黯淡了许多!
说至此,令人想起余华的作品《活着》。那似乎是一部极端宿命论的作品,但之所以能令读者无尽感怀,正是因为所有“好人”无一例外的悲惨命运与“坏人”福贵“不屈不挠”地活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对比极端讽刺,也就极度加剧了作品的震撼力。
而相较之下,《平凡的世界》在这个度的拿捏上略显尴尬,未曾走入极端,就会显得尴尬。而且《活着》是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命运众生相间的对比,反差效果很是鲜明;而《平凡的世界》是群像,这个群像人物众多,着力点很是分散,在这样的作品架构下,却设计这样大面积的悲剧人生,反而令作品缺乏了穿凿力!
诚然,瑕不掩瑜,《平凡的世界》一书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本已令我辈难以企及,此文仅作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并记录之而已。
365天百字文 #201700618、0619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