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孝是一种生存品质、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要知行合一,“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他强调孝要及时的行动,将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人生在世,必然会经历种种痛苦的情感折磨,同时也在痛苦中锻炼得愈发坚强,面临悲痛愈发能强忍声色,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却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strong>
孝,经不起等待。生时如果不养父母,死后万事皆空。《孔子·集语》中“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很多人都在说,等到有钱和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你可以等待,但是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变老。花点时间多陪陪父母,父母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多让你陪陪。
否则当你挚爱的亲人离你而去,你在脑海中回想他们以往对你如何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你却只顾着打拼自我天地,忽略了关爱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你的寂寞中落寞而去。
你的悔恨,你的痛苦,将成为你一生最深刻的烙印,任岁月无情也抹杀不去。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父母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奉行的。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现时代没有了传统文化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孝敬父母家庭观念,也就不会再向如皋鱼一般暗自哭泣“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王阳明说:“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弟自然知悌(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见孺子如井,自然知恻隐。”
王阳明认为孝是一种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
耳闻能熟的王祥的“卧冰求鲤”的故事,说的是王祥为了那个对他并不好,甚至是苛刻对待,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的继母尽忠尽孝。虽然他失去了父爱,但是王祥没有怨恨任何人。
继母生病想吃活鲤鱼,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体温化冰捉鱼。为给父母养老送终,非常有才华的王祥隐居20余年。后人为了纪念他,有诗:“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p>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
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二婚的成功率又非常的低,中年男女幸福指数逐年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再婚夫妻相互之间不信任,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抚养问题和孩子不能接受父母再婚的对象,不能接纳后爸后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渴望爱情,却有望而生畏是中年人困惑。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生存体系变得薄弱。是家庭观念的淡漠,每个人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现社会展现出来的常态,保全自己无可厚非,伴随着的是家庭脆弱,风吹即散的二婚家庭。身边太多这样案例,想起来不免伤感。
大多数人们对待老人非但没有感恩、感激之情,反而认为老人无用,是累赘。再婚会考虑到经济问题,有的直接要求不和父母同住,甚至提前协议各自负责自己的父母,各自掌握自己的经济。
孩子们不能理解父母的苦,父母也需要灵魂上的伴侣,相互服侍相互陪伴,需要情感上的诉求,这也可以说是“孝”的缺乏。
子女过度在乎个人的感受,没有站在父母角度去看待问题。大多数为人子女,在对父母“孝”这方面尤其自私,或者说几乎没有。社会现状如此,只能说新时代文明生活方式下的粗野。
现实的残酷,这样协议下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不重孝道不单单是家庭问题,是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结伴养老已成一种趋势。这也许是新时代文明生活下的产物。
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将影响到孩子如何对待我们。某些特定情况下父母骂子女不孝顺,子女做得不够好是一方面,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言传身教。
孝道本是父母一代一代往下传,所以子女的不孝,很大原因是上一代没有把“孝”的精神传递下来,再加上后期教育问题共同导致。
记得小时外婆经常给我们姐妹讲一个故事,一对夫妻生了个儿子尽心竭力地抚养,同时孩子的奶奶同住,儿媳在老人还能帮他们干活的时候,虽然嫌弃但是忍耐着。
随着孙子的长大,老人越来越老,腰部因长期的劳作变得佝偻,不能干重活,很多的活了,吃饭因牙齿掉了从嘴巴里漏饭粒。媳妇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在丈夫面前说婆婆坏话,鼓动丈夫把母亲赶出家门。
于是在一个午后他们把老母亲拖到三十里外的山里,让老母亲自生自灭。当他们返回的时候,看到儿子在一棵大树下坐着,拿了一个凉席。父妻俩个劝孩子回家孩子说:“我等奶奶回来,你们现在把奶奶扔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将来我用这个凉席把你们扔到六十里外的山里?!?/p>
听了儿子话,夫妻俩打了个激灵,顿时明白了。赶紧回到山里又把母亲拉回来。
这个故事,放眼现在也同样常见,父母独居,孩子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人影,即使生病也无暇顾及。这真是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同样对待他们。
王阳明说:“知是理的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p>
意思是说只有良知走入我们的内心,我们也就能“爱其亲”“敬其兄”,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心的要求。
“孝”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明白做到孝,关键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孩子出生,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教会孩子孝敬你!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
文章写完伴随着的是心情沉重,记得有次不太舒服,给孩子发信息说:“妈妈有点累,好像有点低烧,先休息,饭给你做好自己吃,记得反锁门”。
孩子回来吃完饭上楼,孩子住在三楼,我住在二楼,孩子没有把房门打开问候一下“妈妈怎么样了”。当时就觉得不妥,教育的缺陷。
第二天,我说孩子你稍微有点不舒服,妈妈都着急,给你买药,熬粥跟在你后面,隔一段时间都要问问,好点没?妈妈生病了,连个问候都没有吗?我们是要相互照顾,相互陪伴的哦!儿子很不好意思笑笑说:“以为妈妈睡着了,没打扰”。
家庭的缺失,孩子从小在三口之家长大,我和孩子爸爸的双方父母都在老家,不太方便过来,只有春节回去几天,也像个客人似的,说来真惭愧。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少有机会看到我们如何对待父母;第二、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在这一方面加一重视,照顾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却没有给孩子来照顾我们的机会。这是多大的失误啊!
在传习录里王阳明打比方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所以子女在孝顺父母时候,如同“诚孝心”发出条件一样,一定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孩子做表率。
笨蛋文文原创文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