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朋友发了这么一句话:“那些年研究的菜谱都是一人食”,深以为然。过去两年,一个人在布里斯班读书。一个人去学校、一个人去买菜、一个人跑步、一个人逛街,以及一个人做饭,或者说只做一个人的饭。
那段时光是值得怀念的,因为饱含挣扎,而非快乐。我自问:一开始是心甘情愿独自出国读书吗?自答:谈不上心甘情愿。感性上来说,我恋家,舍不得离开;但理性又告诫我,我不得不离开,不得不去经历这些时日,否则我就永远都无法完成和家、父母的分离,而不经历这分离的过程我不可能真正地长大,也不可能有勇气、有机会,去到更远,看到更多。
那么,我后悔吗?在过程当中,有质疑过自己的选择,怀疑出国读书的意义。但是,我没有退路,何况是我选择的,我必须,坚持下去。所以“后悔”,并没有持续很久。而且,那时接连不断的新挑战与体验,占据了本用来“后悔”的时空。
毕业之后回到扬州的家里,度过了一个多月安逸舒服的小日子,没有一个接一个的deadline,没有金钱的负担,无拘无束。但是找工作的这块大石头一直积压在心里。我知道,我要去别的工作机会更多的城市,比如:上海;不过父母更乐意我留在家乡,爸爸时不时地通过微信传来一些扬州公司招聘的信息,然后询问我,有没有意向,之后,再给我讲述该公司的背景和种种有利条件。我没有拒绝倾听他们的建议,同时,我也没有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一直在权衡,我试图作出选择——我知道,家乡一切都好,舒服、安逸、通勤便利,生活有人打点,遇事有人撑腰,然而我一旦选择了家乡,我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和冲劲奔赴远方,或者是另一种精进、朝气蓬勃的生活。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小城市的机会与机遇,而是舒服的生活容易让我丧失斗志。我不怕吃苦,但我怕热血冷却后再也燃不起来。我确定,舒服和踏实之间,我会选择后者。
所以,在父母的默许之下,我来到了上海。做了两年的“空巢爸妈”之后,他们的空巢生活又开始了。我想,现如今,他们的失落应该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一来,网络科技发达,微信语音或者是视频实在太方便,不用像过去的人那样,想念只能煲在心间,想见而不得;二来,交通也愈发便利,我虽然离开了家,但是没有走出“江浙沪”,回家一次,实在不能算作艰辛;三来,“空巢爸妈”实在是太普遍了,与爸妈年纪相仿的朋友、同事,约有一半正与孩子相隔两地,这无形中能给我爸妈的“空巢”生活注入了一剂安定良药吧。
不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家人的默许,都是一种“成全”,即帮助人实现某种愿望。谈及爱,首先要爱自己。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时间单向前进,身体日趋老去,短暂的人生,要先成全自己。爱自己,之后才懂得爱人。
那么,什么才是爱自己的最佳方式?我认为,我们先要明白自己的心,明白它的意愿;然后,按照这些意愿去做出选择,即“自我成全”。然而,自我成全并不都是幸福、快乐的,想要接触新领域、学会新技能、提升各种各样的能力,势必需要打破旧时自己的局限,在舒适的环境中,蜕变很难发生。如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遵照自己的心,成全自己,不论苦乐,那是真的爱自己。而一轮“苦”后,总会有“乐”出现,那便是对成全的奖赏。
自我成全的过程中,还需要家人的“成全”。为了我的“自我成全”——在上海工作、生活,他们也“成全”了我,默许了我的决定。仔细分析,我认为,一方面,我明确说出了自己的意愿,他们是认同我的选择的;另一方面,作为父母,终究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的,至于在何处幸??炖肿?,并不是最重要的。再往深处追问,实质就是:“爱”,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因为爱,所以成全。
爱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成全之爱,提醒着我们要爱自己,更要感激父母的尊重、认同与无限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