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小学时隐约知道这是本红色革命书籍,主角是个英勇革命战士。大了点,又在《平凡的世界中》,听见其中的一段话被最喜欢的角色田晓霞读了出来。而今疫情肆虐,隔离期间偶然翻开,感受却又有不同。
先说结论,个人认为,当年把这本书吹捧成红色革命书籍的,怕不是脑壳撞傻了,这就好比武侠小说主角动不动野外生火烤个野兔,就能说这本书是厨艺大全了?作为一百多年前的作品,笔者认为这本书流传至今,在部分情节和人物言语中,颇有可取之处,但是它毕竟太久了,书中的架构,情节,元素,推动情节的手法等,今日的东西方有太多更为纯熟的作品,因此,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是一本先驱者,可敬重,但从提高文学鉴赏以及写作水平而言,笔者不推荐。
至于不推荐的原因,在故事情节上,简单来说,故事大体讲了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信赖着他的神父,但他有天发现,他的身世是最信赖的神父和母亲偷情的私生子,同时他加入了革命团体,但由于自己没有保密意识,轻易把秘密泄露给保守派,导致自己和同伴(情敌)被捕,而后又被自己心爱的女孩认为做了革命的背叛者扇了一巴掌,之后在冲动和所谓尊严的驱使下,偷渡出国闯荡世界。在十三年后,在外经历了许多折磨后,重返故地作为讽刺作者开展革命活动,最终被捕牺牲的故事。
乍一看,整篇故事梗概很像一部革命烈士传记。非也,不过是套了层革命的外壳罢了。书中亚瑟怀揣热情,十七岁参加革命团体,但却轻易将团队成员消息泄露给未知底细的新神父,如此轻率,或许还可以用他年纪尚浅形容,可被捕入狱后,应对的谨慎与坚持,却又显得过于冷静老成,从人物性格而言,颇有些矛盾。
其次,在亚瑟被释放后,面对爱人的询问,他用了一种极易引起误导的言语,让女孩认为是他出卖了团体成员,从而狠狠打了亚瑟一巴掌。笔者理解推动情节误会与矛盾,可是这矛盾创造的未免有些生硬。亚瑟的出走与琼玛那一巴掌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人总是会言语的,书中的情景更像是老式的舞台剧,一巴掌落下,灯光落幕转下一场,可实际中不过一句话,甚至几个字能说清楚的事情,不免有些牵强之意。
再说亚瑟身世,在知道神父是其亲生父亲后,当时受到多重打击的亚瑟,选择了留下自杀消息报复神父,自己偷渡出国。同样令人颇感情节转换牵强。诚然,书中神父的作用再明显不过是首要塑造一个空拜神明,却并未真正关注到生活的角色。可主人公的强烈情绪波动下,二人却也并未有更多交流,更像是为了将亚瑟推出故乡,而设置了身世的显现,爱人的巴掌,名声的诋毁等打击,来强行推动情节发展。
时间一转便是十三年后,进入本书的中篇部分,开篇通过一群政治家喧闹不断,来铺垫牛虻(十三年后的亚瑟)的出场重要性。在中篇的牛虻,被赋予了善于写讽刺文章,言语犀利的能力。可通篇看下来,对于他的重要性,着实不敢恭维。能和底层私贩子打成一片可说是因十三年的底层悲惨生活而更能融入氛围。可所谓的言辞犀利,不知是受当时时代限制,还是作者的确力有不逮。并未看到牛虻的文章,直观上起到了多大的效果,更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至于他的革命活动,通过亚瑟对已任主教的父亲的强烈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受父亲影响被捕后被枪决的命运过程,笔者看不到作为颇为重要的革命家应有的领导力与冷静,更像是个只负责执行的小组长。我们不妨做个假设。亚瑟因为父亲选择了木制的神像,却放弃了活生生存在的自己,多年来不敢承认自己,他恨父亲。但直到最后枪决前仍亲吻父亲的手帕??商热糁鹘谈盖籽≡窳搜巧?,走上了其他的路。那么亚瑟还会继续选择对抗教士,对抗旧时代么?文中将亚瑟描绘成投身革命的无神论者形象,可是他的信仰根源,是什么?是对过往折磨的恨?对神父的恨?如果只是这样,那他的信念,怕是有些不够坚定吧。即便在被枪决时,亚瑟所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父亲放弃了他而选择了上帝的恨,而非是有关革命与大业的奉献与坚持。
于角色情感上,琼玛作为官方的女主角,角色的设置却颇为扁平单调。更像是个略有些才能与清醒的花瓶,仿佛红花配绿叶,主角的身边,一定要有个女性与之相配,不然像是少了些什么。如同十三年后琼玛的人物设定,老公和孩子病死,自己独自生活,潜意识里便设置了一个破镜重圆。无论是十三年前的一巴掌,还是后来和亚瑟共同在革命团体中的共同行动,琼玛一直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位置。再说绮达,作为十三年后牛虻的情妇,她的工具人属性更为明显,她更像是亚瑟在十三年的痛苦经历的具象化,亚瑟不愿在发病时看见她,却又将她带在身边??啥杂谕贫榻谝约胺崧魅斯淖饔蒙?,绮达的作用颇为有限,如果放置这样一个角色,是为了显示牛虻对吉普赛女郎的轻蔑与歧视,对于不同人种认为天生该分贵贱这样的思想,那么通过琼玛或者其他情节中进行补充足矣,设置这样的一个更为明显的花瓶角色,包括她的退场,都有些无足轻重,哪怕抛开绮达这条线,对人物的情节,都几乎没有影响,何况作为革命者,却认同贵贱之分,本身更为讽刺,革命者的名头,更虚了些。
至于其他人的设置,更不必提,受限于中外文字文化的差异,书中其他角色的名字,还未来得及记得纯熟,他们的任务便已完成,匆匆下场。他们所做的事情,更像是一笔带过,一切为了推动主人公,哪怕把其中角色精简几个,增加几个,对全文亦无影响,因为他们的作用是固定的,不过是多几句或少几句罢了。
亚瑟形象有矛盾,但并不单薄,无论是对于神父的爱恨交织,还是对琼玛的爱而自卑,以及他的革命事业。他是矛盾的,痛苦的,但绝不会是坚强的,他是被情绪支配,被恨意包裹,被本性牵绊的懦弱之人。死亡是他的结局,是唯一的结局。从他的矛盾与痛苦,爱恨交织,对事情的选择和执行而言,从一开始,死亡的命运便已是注定了。
总体而言,作为一部小说,它算得上中上水准。可绝不要把它和什么革命联系上,那不过是个终其一生处于矛盾与挣扎的可怜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