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旬,我有个机会跟着一位前辈去礼乐考察,搜集礼乐龙舟的相关资料。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经过一整天的走访,我们收获颇丰,对礼乐龙舟有了感性的认识。
礼乐今为江门市江海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昔日的水乡风貌依稀可见。早在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年),礼乐境内渐已成滩,不断有渔民来此定居,形成上、中、南三堡。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才定名为礼乐,取孔子以礼乐教民之义,礼乐之名遂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礼乐,河涌纵横,境外只能从九个河口(第一涌口、北头咀涌口、汲水滘涌口、二沎口、南口、朱紫岸涌口、永丰涌口、丘镇涌口、梁家围涌口)进入,人称“九龙入洞”。
礼乐境内各村、里,以及田园、村落之间,皆有河涌相隔;居民出行,皆以舟代步,早在清朝康熙15年,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龙舟”文化。在2007年,礼乐龙舟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礼乐龙舟沿袭传统的叫法称“桡”,龙舟的归属地为“坊”,并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坊,有的坊包含几条村,而有的村则分属两个坊的龙舟。
礼乐龙舟的比赛以桡组队,分别是南兴坊的天字号、南桥坊的绿桡、忠联坊的七星桡、联捷坊的敖古桶(柑皮红)桡、中正坊的白桡、乌纱坊的红桡、东门坊的黄桡和朱紫坊的花蓝桡。这是历经数百年,仍然坚持至今的八支队伍。
还有一支是黑桡队,据说早在上世纪的民国初期已不存在。原因是在一次比赛中,黑桡沉没,只有鼓手揽住大鼓游回岸边,其余的人全被淹死。人们把黑桡打捞起来后,便深埋在龙舟坞,从此不再起龙,黑桡队也就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这八支龙舟队都有自己所属的一间庙,每次比赛前都得贺庙。具体仪式为扒丁们装好龙头、龙尾、龙篓、坊牌的盛装龙舟,扒到庙前转鼓,庙前人群燃放鞭炮,递送茶水、饮料给扒丁们;庙宇的主持送一面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小红旗和一封“利是”,由带水佬接过,插在船头。如此在庙前三次转鼓,谓之贺庙。
天字号、绿桡和七星桡在同一间玉虚宫贺庙,桃果红桡和花蓝桡分属两间不同的圣母殿,白桡属于龙母庙,红桡和黄桡分属两间不同的关帝庙。因玉虚宫供奉的北帝和关帝庙的关帝都是男性,故其所属的龙舟为“公龙”,而圣母殿和龙母庙供奉的妈祖和龙母均为女性,故其所属的龙舟则为“母龙”。
另外,桃果红还有自己所属的关帝庙和文昌庙,圣母殿内也供奉着观音菩萨,龙母庙旁附建了文昌庙和观音殿。
贺庙蕴含着人们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即水神信仰、关帝信仰、文昌信仰和观音信仰。其中水神信仰又包含了北帝信仰、妈祖信仰和龙母信仰。
因三艘龙舟同属一间玉虚宫,可见北帝信仰在当地的重要性,因此我最感兴趣的也就是玉虚宫。可参观玉虚宫看到的情景,却让我感慨万千,也因此记忆深刻。
礼乐的玉虚宫与圣母殿相邻,在圣母殿左侧,有一青砖门楼,上题“祖庙”二字,其对联为“祖德辉煌连北塞,庙灵显赫照南疆”,联上注明黄均发敬题,谭鑑培敬书,但落款没有时间,估计是最近翻修时所加。
从门楼进去是个不大的院子,抬头可见“玉虚宫”三个金色大字,上款为光绪庚寅榖旦,下款为陈顾翔敬书和承庥堂敬酬两行字,上联为“北极枢垣南天儒释”,落款作同治庚午孟冬榖旦,邑人李星辉敬撰,下联书“仙踪道范佛祖神通”,落款为邑人钟应元敬书,沐恩龍湖墟敬酬。
进门一看,正中供奉的神像却是观音菩萨,两边陪奉的是赤松黄大仙和纯阳演正景化孚佑帝君两尊道教神像,而玉虚宫本应供奉的玄武大帝踪影全无。
困惑之余,我请教了当地陪同参观的毛叔,他告诉我说,原来是有一尊金身的真武大帝神像??上Х拗?,主事者嫌弃神像尺寸太小,供奉在此不够气派,就把它请走了。
毛叔带领我们到隔壁的圣母殿去找,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角落找到了。它与众多不知名的小神像混居一处,还好它前面还有一块名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牌子,证明它的身份。
玉虚宫里为什么应该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因为玉虚是道教中玉皇大帝的居处,相传玄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嘉封为“玉虚相师”。
传说中北帝原为玉帝一魂化身,投胎净洛国善胜皇后腹中,开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午时,从皇后后肋撞出,取名玄元太子,十四岁元宵节观灯,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修行,四十年而成,被玉帝封为“玉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天将,八十二化身。
每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廿五巡游天下,验查善恶。在永乐三年,黄毛鞑子反叛。当时的永乐帝兵败危难,祖师手持宝剑,带三十六天将,驱动风雷,把鞑子头目杀尽。
后来永乐帝下旨,在武当山建造金殿,塑金身,建起三十六殿、七十二宫。天下万民,纷纷而来,香火鼎盛,永受朝拜。
武当山玉虚宫建成后,永乐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成为奉祀北帝的道教圣地。由于帝王的大力提倡,北帝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宫廷内和民间都普遍修建了大量名为玉虚宫的北帝庙。
庙中供奉玄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金童、玉女。据说前者为护卫大神,后者则专替玄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北帝诞一般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北帝信仰何时传入岭南,因史料缺失,已不可考,但流行始于宋代,应是确定无疑的。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 1078-1085)。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p>
佛山祖庙是岭南最大的北帝庙,始建何时亦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未必为真,但建于有宋一代当无疑义。由于宋代统治者对真武的不断推崇,真武信仰逐渐遍天下,岭南虽是边陲之地,亦不例外。
但是,北帝信仰在岭南流行还有两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其一是岭南的民间信仰基础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岭南地处南疆,濒临南海,河网纵横,环境恶劣,自古以来,都有尚鬼神的习俗。
北帝为水神,因在中国的五行说中,北方为水德,水色黑,故北帝又称黑帝,也称“玄武”,这源于古代的“四象”和“二十八宿”之说。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象似龟,北方为冬、为水、为子、坎卦,色主黑色,故名玄武。玄武的标准形象为龟蛇合体之物。
宋真宗天禧二年所建的祥源观,仁宗时被火焚毁,重建后改名醴泉观,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祀真武的庙宇?!罢嫖洹奔础靶洹保孀谝虮苁プ嬲孕手涠?,“真武”之名遂大行天下。真宗也首开真武封号之先河,此后历代皇帝相继加封。
宋代的封号累加至二十四字,即:北极镇天真武佑圣助顺灵应福德仁济正烈协运辅化真君。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永乐后多称“北极镇天真武元(玄)天上帝”,或简称“北极玄天上帝”、“玄帝”等。清加封成“北极镇天真武祖师、万法教主、元天元圣仁威上帝、金胭化身、荡魔天尊”。
由于历代皇帝的不断加封和大力推崇,真武信仰在民间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远,崇奉的庙宇“遍寰宇焉”。
北帝信仰在岭南流行的另一深层次原因,或许是宋元大海战失败后,南宋遗民流落岭南各地。
李世源在《珠澳等地北帝庙探秘》一文中,根据“明清之际,重修北帝庙的人已不知其庙始建于何时了”,以及“北帝庙有的称作‘家庙’,有的称为‘祖庙’”这两个信息,认为始建时间由于隔代, 加上初始没有给后人留下可供勘对的资料, 后人只能阙如。
他认为这个‘隔代’, 应该推测到宋元大战后, 数十万南宋军民或亡或散,流徙在南海沿岸。家破国亡, 切肤之痛, 使得这一批人不得不日夜思念着故国, 思念着家园, 思念着远在北方的亲朋故旧。
在这样一种情怀和氛围之下, 他们利用北帝这样一个尊神, 来寄托他们的故国之念, 怀家之想, 思古之幽情, 应该说合情、合理。而在元朝的统治之下, 既委婉曲折, 却又是合法的。然而,始建之时却不能尽抒衷肠, 却又望一吐隐情, 在建北帝庙过程中, 就有了家庙、祖庙之认亲认宗之举。
这一说法虽说是推测,但也不无道理。台山浮石是著名的赵宋皇族村,据《浮石赵氏族谱》记载,在建村的同时就建有北帝庙,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北帝神诞都会举行庙会,抬起北帝塑像巡游村场,清代以后更有飘色助兴,独具特色的浮石飘色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的“非遗”名录,成为民间艺术瑰宝。
宋元海战之地在新会崖门,宋亡后,其遗民多散落在五邑地区,而五邑各地大多都建有北帝庙,而江门礼乐的北帝庙(玉虚宫)也叫“祖庙”,或可印证以上推测。可笑的是,现在重修玉虚宫的人,把原应供奉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变成了“观音菩萨”。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深有感慨,曾经深入人心的中国民间信仰,对今天的老百姓来说,已经陌生如斯?曾经是广大底层民众赖以安身立命的东西,如今亦已消失殆尽。再过若干年,随着老一辈的人与世长辞,了解民间信仰和文化的人就更少。
在五邑的大地上,我们看到一座座的新庙宇拔地而起,也看到很多年久失修的庙宇焕然一新。大家以为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信号,但文化的复兴仅图有其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本身。而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断裂之后不去接上,就永远消失了。
2017/12/20 21:03于紫筠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