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新开始看新一轮哈佛幸福心理公开课,而开课的教授觉得用现实心理公开课来称呼它更恰当。
人总不能一直开心的,也不会一直没有悲伤愤怒焦虑难过等等其他感情,这个课程不是学了之后我们就永远开心永远幸福没有其他的人应有的情绪了,而是告诉我们去主动接受我们自己有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但有一部分我们可以去改变的而让自己更好一点的事实,这个常识是一直很容易被忽视的。
俗话说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接受我们自身的负面情绪,所以就有了提高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去判断与抉择的幸福心理公开课。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与弱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开心完全没有负面能量,事实上,不论强与弱,只要是人都会有开心的情绪与不开心的情绪,除了两种人,一种是心理变态,一种是死人。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与弱的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摆脱负面情绪的时间长短,心理免疫能力强的人能够快速地振作,摆脱负面情绪,积极行动。
极乐与极悲的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一个会悲伤沮丧或焦虑抑郁,而另一个不会,两者都会,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能多快地从痛苦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免疫能力有多强。当我们允许自己做凡人时,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变强。
课中介绍了两种对待神经?。ㄒ钟糁ⅲ孤侵ⅲ┑哪J?,一种称作疾病模式,也就是有病了就把病治好就行了,而教授认可的健康模式,则认为之所以人会有神经病,是因为人缺少健康的因素,只要拥有培养这些健康因素就可以健康了,比如培养自生能力,自我实现,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意义和目标等等。
如果一个人心理病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人生成长失败了,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是不设限的,人生成长失败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没有培养训练出自己的能力技能,没有培养出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等等,如果回看一圈人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人在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有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心理是健康开朗的,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良性的成长,有了自我实现的能力,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
按照健康模式的思维来看,其实我容易焦虑抑郁,是因为我没有去追求健康的模式,需要不断地去追求身心健康的因素,比如追求意义和目的,培养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一一排查的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的思维不健康的方面。
1、认为三十岁之后的人生无意义,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做到一个较高的成就就没有意义了
2、我去理人,人不理我;人不理我,不喜欢我;越长大越孤单、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
3、诸事不顺,过高的期望导致失败之后过度的自尊低落,低目标,低自信,低动力
4、怕老之即来,怕时不我待,时间是恐惧
5、人生成了失控,不在正轨的人生时刻道路上
?其实对我自己来说,我的人生一团糟。不过也算是体验了很多别人永远体验不到的事物。
我得对自己,理智点想,其实
1、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刚刚开始精彩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人们的生活来预判我们未来的生活,因为近十年来的变化完全不同于过去,这是一个大时代,活在中国,是一件安稳的事情,人这一生到了三十才刚刚开始,就算是七八十了也不能说余生无意义了,因为能体验的太多了,人能在这样开放幸福的时代活多久呢?至少会比古人久吧。
2、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朋友的 ,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主动玩,别人主动不了,那只能自己来了。
3、人并不是线性成长的,在不断努力下的螺旋式上升才是真正的普通人的方式。
4、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比这更浪费时间,也就没有什么更需要怕的了,因为时间走与不走,我就存在这世界上。
5、我是个平凡人,平凡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的剧本,甚至没有完美的路线与时间线。有意义的事情,再晚做都有意义。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有精彩人生的人,再早做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