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芳华不在!年关将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怀念儿时的“年味”。? ? ? ? ? 记得小时候日子一熬到腊月,小孩就跟在大人后面天天不厌其烦地追问:哪天过年呢?咋还不过年呀?什么时候杀年猪?诸如此类的问题,问了又问。眼巴巴地盼着年早日到来。那时候盼着过年就是等着穿母亲准备好的新衣服和千层底,和大人一起拜年串亲戚,看社火凑热闹等。至于吃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由于年纪小,也不知道帮大人干活。家里最忙的人自然就是母亲了,母亲忙里忙外,又是择日打扫浮尘,洗老老少少的被套床单,贴窗花,蒸灶馍,炸油饼麻花丸子,杀了年猪后卤一大锅排骨猪头猪肠猪蹄猪肘等。那时候准备吃的不像现在这样,准备几天的就够了。这些吃的东西一直得吃到元宵节后!由于祖母祖父都在我家,逢年过节看望老人的亲戚多,所以母亲总是准备很多吃的。我记得油饼是用缸装满的,肉都是用最大的盆盛满的??醋拍盖鬃急负谜庖磺泻缶椭滥昕煲嚼戳?。 ? ? ? ? 好不容易盼到除夕了,这一天母亲早早地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提几桶水,把院子和巷道洒得潮潮的,这样才满意地收手。晚上吃完臊子面,母亲就准备祭祀用的酒菜和香火冥币之类。准备妥当后,父亲把这些东西整整齐齐地摆在盘子里,和他的兄弟们端在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烧给祖宗。小孩子自然跟在大人后面,看着他们跪下嘴里念念叨叨,手里用棍子拨着正在燃烧的冥币,好奇地模仿大人磕头。? ? ? ? 祭祖结束之后,男孩子就开始放炮了,之后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了。这也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了,跟着大人去自己本家给祖先和年长的人磕头拜年。一般由大人点香表,待黄色的表燃尽后,先给祖先磕头,再依次给家里的长辈按照年纪大小磕头拜年。拜年的队伍很是壮观,堂屋里都跪不下,就跪在门口的台阶上,看着前面的人磕头就跟着磕头??墓分螅笕丝挤⒀顾昵凸献踊ㄉ侵嗟?。那时候经济贫穷,压岁钱自然很少,一两块算是多的,三五毛最常见了。有时候跟着大人拜年到后半夜了,由于年纪小瞌睡难捱经常把自己一晚上挣来的那稀缺的三两块压岁钱丢得无影无踪是常有的事,醒来找不见为此伤心不已。 ? ? ? ? 正月看社火也是我们孩子最爱的活动了。社火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唱小曲戏的,这些演员都是十来岁的丫头和小伙子。我们小学时,同班有个女同学一直扮演《花亭相会》中的男主角高文举。有唱大戏——秦腔的,那时候对这些传统文化百看不厌。? 最壮观的就属监狱里组织犯人在小学校园里舞狮舞龙、打太平鼓、踩高跷、耍大头娃娃等。这些犯人的活动很是整齐划一,场面都很震撼。 ? ? ? ?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正月二十三跳火堆了,书上称之为燎疳节。这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很是壮观!“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这一天表演社火的人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庙里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伙道具交回社火头儿封存,自此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在门前点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均从火堆上跳过,名曰:“燎疳”, 认为一燎百了就会干干净净、百病不生。 对于燃烧过后的灰烬,家乡人的讲究可多了,大人们用铁锨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扬起,在半空中撒下,火花随风飘飞在夜空中闪出点点亮光,像空中飞舞的萤火虫,又似烟花一样绚烂璀璨,大人们还要通过看密密麻麻的火花,依据火星的大小、形状来预测今年粮食的收成如何。记忆中,我家“扬花”的事都由父母亲来操作。随着这一天的结束,年算是真正过完了。 ? ? ? 儿时记忆中的年是种种美好的期待。期待吃好吃的,期待穿新衣服,期待得到压岁钱……如今日子富裕起来了,但年味却淡了许多。至今,还怀念那乡间儿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