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到现在,从在家办公回归办公室,从每周工作3天到工作5天,从每天准时下班再到最近几周经常加班,一次次突破下班晚记录,我感觉自己的状态一直在调整。这里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节奏
回想之前在家办公几个月,当时单纯换不换工作这个抉择本身对我就有很大压力了,生活中其他事项都有点凑合,心不余力也不足。待换了工作,才发现生活比之前脑子里那点事更加复杂,等待自己的是更大的挑战。
刚开始加班的时候,我是有很大压力的,身体和精神上都是。在这样的挑战下,我还坚持着下班后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比如坚持周更写作,运营周更群,开启周更plus,坚持学习研究投资以及组织辉友线下活动等等。是的,蛮累的,但是我也更明白它们之于我的价值,它们不仅有长远意义,而且是我保持自己当下生活节奏的抓手。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我不再说原来的自己不成器,甚至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段话:“此刻的我不会对过去的自己说“快点努力”,我想说“好好享受吧,享受无忧无虑,享受自己的无知,那是你值得的时光啊!就算未来因为无知而受挫,需要攀爬陡峭的高坡弥补差距,也总比从来没有无忧无虑、从来没有蹉跎过时光更为幸福呢”。因为那时的状态是现在的自己特别羡慕的,虽然很多事做得差强人意,但是生活中有更多的留白和空间。
在工作和生活的留白之外,我还注意到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是相对粗的,时间对我而言是“块状”的,一天的时间分为几大块,然后就结束了;而事件的颗粒度对我而言是很细的,每件事都有N个细节需要注意,以至于两者结合后,一天只能完成一两件大事。要想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甚至只是“理想”中的几件事,就必须想办法调整状态或是调整事件结构,否则就要增加投入时间。
不论是每天的留白,还是时间颗粒的??椋伎梢杂昧礁鲎指爬?,就是“节奏”。前段时间我的工作时间延长后,我深深感到生活对我很重要,“保持自己生活的节奏”对我非常重要!节奏于我而言,就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我写的是“保持节奏”而不是找到节奏,意思是我有自己偏好的节奏,这点让我很惊喜。去年我对节奏的感知是我必须先建立自己的节奏,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是如此,对比现在的感受,我进步了??!我要继续观察自己的节奏,保持觉知。
弹性
关于弹性的感知,来自工作和最近的生活。
正如上文所说,我很明确“把持生活的节奏”对我的重要性,所以我不只是努力留下生活的空间,还要在每份时间中探索边界和弹性。
当我把注意力放在保持节奏上,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协调外在要求和自我节奏,什么样的节奏是我ok的,什么样的节奏是我的边界线,什么样的节奏是我“假想”外在的要求,什么样的节奏是真正现实的。我也试着在每份时间投入中优化产出,调整结构,寻求支持等等。在这样的尝试中,我慢慢感知到自己的弹性。
除了节奏上的弹性,我的抗压弹性也在增加。我清晰记得压力初启时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弥漫,身体的不适感。后来我不得不调整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调整工作节奏,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和心态梳理,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当下的情况。然后我很明显得感知到,自己的抗压力增强了,我的心理弹性增加了。我现在更加清醒的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过分卑微,也不妄自骄傲,认真走过每一天。
昨天梳理我和Fortune School纷呈学苑的缘分,忽然发现财务安全上的弹性在这一年里也有增加,具体表现就是自己在投资中安全感的边界在悄悄地建立,而且似乎这个边界扩大了。
去年3月,我在浮亏的情况下卖出了标普500指数基金,后来指数涨回来了而我已经下车。去年年底,我的医药医疗和创业板etf都在浮亏,但我一直坚持到医疗和创业板都浮盈了,现在创业板etf已全部卖出,而且我2021年的投资计划里这3个都会清空。这次我之所以能坚持到浮盈,是因为明白它们作为etf背后的一点点逻辑,明白当初选择医疗医药和创业板的逻辑还没有崩塌。而我之所以选择卖出,也是因为决定将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现在,我明白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卖出标普500指数基金,也明白为何能够坚持其它投资,而不再是单纯看着账面金钱和比例做出决定。(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依靠数据做决定。确定自己的投资交易系统很重要,其中的比例、金额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还有一个部分是“系统”,但是目测时间来不及写。节奏和弹性,其实是建立在自己对系统的建立和认知调整上,这个需要好好梳理下,下次再写。
写在后面
写文章之前,当我发现自己最近最有感触的是关于节奏和弹性,第一反应是很开心,一天天的日子在我心里有了沉淀;第二反应是一致性,因为这两个点在我2018年的总结里似乎就出现过,还有一个我今天没写的系统,都是我之前知道挺重要的点,到2021年我还是这样认为,说明它们真的很重要;后来又觉得尴尬,为什么过去了两年我还停在这几个字上?最后写着写着,我欣慰了。我知道我今天写的是全新且新鲜的感受,是对它们更深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