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 - 佛陀的证悟》是一位非常西方化的藏传佛教上师宗萨仁波切写的关于佛教的入门书籍,2011年我就买来看过了。这本书很适合程序员阅读,因为它更像一本关于讲述人生哲学的书,而且观点论述和逻辑推理极其严密和自洽,对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程序员来说,读起来会感觉很爽。
《正见》这几年我也反复看过几遍,可能由于人生阅历不足的缘故,一直觉得似懂非懂。说懂是因为内容简洁清晰,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说不懂是因为讲述的道理还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仅仅只是知其然。最近整理书柜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有种被人点拨到的感觉,很有心得,摘录了一些书中的段落,略做修改,做了一点注解和总结,整理成一篇读书笔记,其中以数字开头的是书的页码。
自序部分
佛教的四个基本见地(可以理解为公理)
-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事物的遇合都不会长久)
- 一切情绪皆苦(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
-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人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相对存在的、无常的)
- 涅槃超越概念(证悟也就是心灵自由的状态,是超出你当前认知能力之外的)
造作与无常:世事无常
14:遇合(compound)
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当两种或者多种元素遇合在一起,新的事物就会产生,这些最终的产物,并没有独立于其个别元素的存在。而在遇合的同时,各个元素也起了变化,只因事物的相互作用,它们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
无常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就是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改变,都要遵循无常的法则。
15:
通过这些领悟,悉达多找到了一个解除死亡痛苦的方法: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而且他更进一步体会到没有全能的力量能够扭转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会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16:
一切事物的遇合,与其无常的本质是合而为一、不可分割的、如同水和冰块一样。
本质上,事物的遇合行为是被时间所限的——它有开始、中间和结束。我们这种看起来似乎连续的存在,是一连串受限于时间的开始与结束。
18:
如果没有开始,就不会有结束。一个事物的存在,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独立的。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如果某部分发生改变,整体就会改变。尽管我们认为可以控制变化,但事实上大多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察觉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也因为这种相互依存性,一切事物不可避免会从目前或原始状态中解体。每一个变化中都蕴藏着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
对悉达多来说,生指的是一切事物,不仅仅是花朵、蘑菇、人类,而是一切事物的遇合。而死亡指的是任何事物的解体或者解构。
23:
死亡从出生和创造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出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27:
当你能够意识到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纳最好的结果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这种特质能增强你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作战、谈和、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知道下个转弯处就有某件事等着你,接受从此刻起有无限的可能性存在,你将学会运用悟性和预见能力,胸有成竹,好整以暇。
28:
离别,往往是男女关系中最为深刻的经验,每段关系最终都会结束,即使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也会由于死亡,如此一想,我们对每段关系的因缘就会更加珍惜和理解。没有天长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脱,我们的关怀与爱心变得没有附加条件,而欢乐常在当下。当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遇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还是会回到相信永恒的模式,完全忘记无常。
31:
佛陀说一切事物遇合皆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根据你的观点,以及对这个事实的了解,无??梢允峭ㄍ舴⒂胂M?、光荣与成功的大门。我们不用依靠神的旨意,只需要单独的了解遇合现象的本质,就能操纵它们,进而影响因和缘。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样,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33:
无常只不过是事物遇合的属性,没有与生俱来的正面或者负面。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半:我们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真正的解脱来自于经历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不论正面或负面的,我们就能善用它们。
总结:
一切事物遇合没有恒常,有生皆有灭,时间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坐标轴。而人是什么?时间轴上一系列事物遇合状态的发展过程。
情绪和痛苦:破除我执
41: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一个巨大的事物遇合现象,因此生命是无常的。它是随时变化、短暂无常经验的集合。
48: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情绪即是痛苦,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某些特定的因缘遇合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因此悉达多发现了解决方法——洞察力。如果你想要根除痛苦,必须培养洞察力,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总结:根除痛苦(情绪)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即越有智慧,对事物了解越透彻,越不会产生情绪。本质上,当你站在更高维度上看待低维世界,是不会产生情绪的。
53:虚幻的自我
所有无明的根源都是我执(执着于自我)。悉达多领悟到,不论是身体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被称为自我,自我也是虚幻的。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就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无明创造出自我的标签,将它附着于完全没有根基的事物遇合上,强调重要性,然后拼命去?;に?。这个无明直接导致痛苦和伤害。
无明单纯的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得不完整。所有这些形式的无明,都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或低估。我们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行动,就不会有信心,我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
61:爱情
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它得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预料的。一个人的爱最少需要依赖一个对象,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他就被束缚了。
对于爱情,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准备妥当。因此,我们的障碍和对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准备,就能够造成所有的伤害。我们或许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受苦。如果这种态度来自于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拥有的事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取的。但是我们很少真正的满足,我们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然而,我们只要了解我们所追求的事实上只是事物遇合而成的现象,就能破除诱惑。当你有了洞察力,你仍然可以继续前行,洞察力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苦,你将能够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总结:爱情本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心理依赖。享受爱情,对爱情要知足和珍惜,但了解爱情聚散离和的本质就不会害怕失去。缘就是相遇,分就是分离。分分合合就是缘分。哪怕再久的缘分,也会因为死亡而分离,所以缘分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珍惜每一天就是永恒。过去的不必惋惜,未来的也不必执着。活在当下,珍惜所爱。
一切是空:万事万物如梦如幻
73:
悉达多并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确的指出一般理性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或不愿超越自己的舒适区去了解。我们一直被世代相传的、安全而狭隘的观点所局限,然而当这些观点被审视的时候,却都站不住脚。例如,这个世界如此依赖线性的时间观念,却无法说明时间没有起始也没有终止的事实。我们用这种充其量只能说是不准确的理性,将事物度量或标示为真实存在的。在我们的认证过程中,功能、延续性和共识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6:
悉达多发现,要确定某个东西真实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证明它独立存在,而且不需诠释,不能创造或不会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似乎能起作用的机制,不论是身体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稳定、不恒常的部分所遇合而成,因此它们随时都在改变。
有醒来的勇气,并加以检视,就是佛教徒所说的出离心。与一般信仰相反,佛教的出离不是自我惩罚或禁欲主义。我们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标签附加在并不真实存在的现象之上而已。
80:
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感知的事物,在心感知之前不存在,它依附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是真实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没有某种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称这个感知世界为「相对真理」——这是被我们心感知到而去标示的真理。要认定什么是「绝对真理」,它不能是想象的产物,而且必须不依靠诠释。
总结:空性既非客观存在,也非不存在,而是每个人感知到的世界,因此它也是无常的。
82:
悉达多将我们这个世界的经验视如一场梦,他发现我们的习性执着于此梦幻般相对世界的显像,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中。然而,只要了解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就能让自己解脱。不是外在困住了你,而是你对外在的执着困住了你。
总结:对外在的看法、感受以及产生的情绪都是相对存在的,一旦超脱出来,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你主观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外在条件发生改变,你会瞬间发觉不再重要了。因此,一切如梦如幻的观点也是很有道理的。
86: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做、所想的任何事情,都是基于一个非常有限的共同逻辑系统。我们非常强调共识。如果大多数人同意某个事物是真实的,通常它就变成正当有效的。
总结:政治正确、从众心理、跟从共识,本质上是追求安全感的需要,因为我们不希望被多数人排斥。
87:
我们不需要超自然的天赋才能了解空性,这和教育以及愿意观察事物所有的部分以及隐藏的因缘有关。有了这种洞察力,我们就会像布景设计师或摄影助理在看电影,专业者能看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他们看见摄影机如何安置,以及其他观众不知道的电影技巧,因此对他们而言,幻象被解除了。但专业者看电影的时候,还是可以尽情享受,这就是了悟空性之后的入世态度。
95: 了悟空性
了解空性的益处是什么?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象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变得情绪化,但是你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当我们尚未证得空性,当我们不完全领悟一切事物都是幻象的时候,这个世界看起来非常真切、实在而坚固,我们的期待与恐惧也会变得坚实而无法控制。
了解空性并非意味着你变得漠不关心,必须远离社会,事实上,你生起了一种责任感和慈悲心。你还是会争取你的个人利益,继续上班,在体制内活跃于政治,但当情况改变时,不论对你是否有利,你都会有备而来,不会盲目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会实现,也就不会被结果束缚。
总结:我对很多事情的前途走向预判也是一种证悟,有了证悟就不会被结果束缚,产生了责任感和慈悲心,无论结果如何都有备而来。
总结:幻象,例如名利的约束,都是自己营造出来的,而非外部强加的,想想这几年我是如何放下我执的。
99:
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者习惯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边界所限制,就能得到收益。如果我们能超越边界,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
总结:人生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会发现低维世界的幻象。意识到认知的边界是件好事,才有可能突破认知的限制,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涅槃超越概念
证悟 englightment
心灵自由(心灵解脱) spiritual liberation
证悟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就像超脱棋盘之外的棋手看棋盘里面的棋子,从高维度看待低维度,完全是超脱的。
108:
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的。只要领悟了真理,就会带来证悟的成就。根据了解真理的程度,我们能在证悟的阶段上进展,这叫做菩萨的证量。如果你能看见一切现象的背后并领悟真理(破除我执和幻象),你就会解脱。
如果证悟只是快乐的话,某种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它也会被抛弃。构筑于快乐之上的人生,基础是脆弱的。
114:佛性在每个人心中
这个本初无污染、自己清净的本性,被称为佛性。但这些污染和它所带来的情绪已经存在太久了,它强大到成为我们的第二本性,不时地覆盖着我们。
总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即指佛性。
116:
虽然我们用成就、抵达、祈愿等字眼来描述证悟,但最终我们并非从外在的来源得到证悟,比较正确的说法是:我们「发觉」了一直都在那里的证悟,证悟是我们真实本性的一部分。
120:
悉达多领悟了一切事物遇合无法恒常存在,领悟了只要是源自于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感知。他也领悟了证悟是超越概念的。这些领悟就是我们所称的「佛的智慧」,这是对全部实相的感悟。
128:活在当下,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遇合皆无常,那么我们的执着就会减少。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只能再活两天,我们的行为就会改变。我们仍然会经历情绪,但它们不能再戏弄我们,蒙蔽我们。我们仍然会坠入情网,但没有被拒绝的恐惧。我们会使用自己最好的香水,而不会留到特别的场合再用。如此,每一天都是特别的。
结论:世事无恒常,不要执着于自我,不要执着于外物,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