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防控加剧,提前放了寒假。每日居家赋闲,陪二老聊天,看孩子写作业。偶尔看了一眼日历——腊月十四,好平凡的一天,但它在我的脑海中却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是父母的结婚纪念日。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66个春秋;他们执手相望,撑起了小家,也见证了共和国大家的时代变迁。
1954年腊月十四,一顶花轿把母亲抬进我们家。娘经常给我说“听说是大户人家,可一看就两排草屋啊!”草屋虽破旧,却是20多口人的大家庭。每逢夏季大雨漂泊,父亲总是披着蓑笠绕着土坯房转圈,生怕哪间房漏雨倒塌。父母回忆年轻时的春节同样令人向往,平时各家吃的都是杂粮,青菜烂叶子,过年时能吃上净面的窝头,还能蒸一锅白面馒头,让老人享用。
70年代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老家过年时的娱乐活动也丰富起来。我们村每年都搭台唱戏,有一帮排练样板戏的班底。云集了三里五庄的村民来看戏,曾经有“郑官屯,不用去,沙家浜,红灯记”的美誉。
我对春节的憧憬和向往是从70年代末期开始的??旃晔?,各家都给孩子们置办新衣。我除了父母的爱之外,还能得到姐姐买的铅笔盒,表哥送的镶嵌着“为人民服务”的绿色军用书包。那真是一个字——爽!
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要不惜体力,再加上科学种田,家庭的收入自然会年年增加。我们家也借着这股春风,日子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了。这段时间的春节印象最深的是招待亲戚时父亲一手操办的酒席:琉璃馒头、清蒸猪脸,红烧糖醋鱼……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大年初三,是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这一天自然也是我们家最热闹的一天,姐姐们花枝招展的回娘家给长辈们拜年;姐夫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讨论政策的变化,表达奔小康的决心;孩子们在胡同里嬉戏玩?!鞘钡睦霞遥暾媸腔独值暮Q?。
进入新世纪后,父母年龄偏大,不能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老家的耕作方式,种植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解放了劳动力,父母也随我们住进了县城楼房。过年招待亲朋好友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每年我们都会提前炖出二三十斤排骨,再去超市购买各种菜品。忙和累自不必说,能让父母安康,姊妹和睦,播种孩子们对新年的渴望,也就满足了。
父亲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触很深,他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与时俱进。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工作,珍惜时间,多读书,提高自己,时刻注意安全。
父亲和母亲即将迎来他们共同度过的第67个春节, 带着晚辈们的祝福,沐浴着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春风,愿他们执手相望,共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