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我和我的父辈》。
《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了,章子怡试水导演是该片的重大噱头。
依旧是命题作文,吴京的《乘风》是那工整的议论文,时时刻刻把主题点得清清楚楚,够正够红。影片中我方军民根正苗红,规规整整,敌方日军兵多车多粮多、杀戮无度、面目可憎,论点论据一目了然,直指题眼。但它也存在议论文式影片的缺点,过于一目了然,场景设置、人物设计、矛盾冲击设计的目的性太强。比如士兵为了保护孩子被炸得血肉模糊,吴京饰演的马仁兴为了救群众大部队,暴露亲生儿子乘风的位置,牺牲了儿子生命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撤退,还有吴京经典的持旗飞驰的情节,太像宣传片了,仿佛这些兵们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牺牲自己而去,没有任何商量和犹豫的灰色余地,不太真实,甚至让人产生生命并不重要,大家都是宣传片里的面具人的感受。
有网友戏称"含京量"越高,其影片质量越低,或许还真是有道理的,乘风篇以团长"马仁兴"为叙述主体是影片缺乏真实感像宣传片的重要原因,自己夸自己,始终隔层纱。
如果能换个叙事视角,从乘风的视角,从老百姓看这群士兵的视角,相信反而会更加隐晦,更加感人以及耐人寻味的。
包括演员的表演也陷入了同样的问题,吴京、吴磊好像是带着一张人民军人的面具在演戏,吴京的正气凌然气息就像韩式半永久那样刻在了他脸上,自从战狼后连着几部戏都是同样一张面具在表演,当他在感叹自己对不起孩子娘,当他痛骂日本鬼子时,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表演,因目的性过强变成强行说教,强行煽情,看多了确实乏味。
而吴磊、张天爱始终甩不掉自身的影子,形成习惯的面部情感表达,很明显在表演这种类型的人物,没有入戏。
第二篇章,章子怡的《诗》,剧如剧名,像一首散文诗。爸爸写的诗,母亲写的诗成了贯穿影片的线索,以及升华主题的钥匙。影片的故事讲得很好,主题升华也自然,还有关于一个儿子、两个爸爸的经历关系,很巧妙地表达了航天事业是一个一个航天人惯以为常的自我牺牲换来的,比"乘风"有趣很多,情感是观众们自然而然感受到的,而不是剧中人讲出来的。章子怡导演首作成绩比较漂亮。
可是影后导演在本影片中演技方面的表现,却不如导戏那么精彩。剧中的母亲太像章子怡本人了,说话的方式,走路的状态,倔犟的表情,都是那个大明星章子怡,而不是那个兢兢业业的火药雕刻师。
记得在《我就是演员》综艺中,章子怡、郝蕾等多次提及建议演员们在表演中根据角色特点,适当变化说话、走路方式,章子怡在演绎这个人物时似乎没有很透彻地考虑人物雕琢问题。
第三篇章,徐峥的《鸭先知》,是故事,是小说题体,四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无论是故事还是演员。
徐峥很重视影片电影独特氛围的营造,独特的时代氛围,独特的上海区域氛围,独特的人物特色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非现实主义童话式的喜剧氛围。因为对于人物设计和展现,有褒有贬,有起有落,不是一味的夸赞,夸张中显得特别真实,也不觉得尴尬。这是红专片的正确打开模式。
另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徐峥在里面完全让人想不起来这个人是徐峥,没有徐峥的影子,也没有徐峥既往饰演过的角色的影子。
而且《鸭先知》也是四个篇章中唯一把人物性格展现得比较好的一个篇章,人物又戏剧化又生活化,真的不只是脸谱式人物。
第四篇,沈腾的《少年行》说实话还蛮失望的,故事情节、人物设计都很老套的,甚至沈腾、开心麻花们最擅长的喜剧语言也很套路,放不开。小演员的表演挺尴尬的,不是说他们表演得不好,是那种大人式的冲突、对抗很假?;褂?050年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实现穿越了,却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防水问题,这个bug太不符合逻辑了,已经不能用夸张手法来掩盖了。
少年行里频频出场的熟悉的沈腾电影里的人物还蛮让惊喜的,比如艾伦、比如张小斐、比如辣目洋子。张小斐最让人惊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李焕英的妈妈滤镜太厚,觉得张小斐是全片最漂亮的一个,没有之一。表演也很自然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