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天分享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我爱你,与你无关”,这个“我是我,你是你”的价值判断,延伸到一切的人际关系,就是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这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引出了今天的话题:
课题分离会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断?不祈求他人的认可是不是太过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在与哲人第四个夜晚的交流中,去年还是一年迷茫,觉得课题分离好像关注的都是自己,眼中并无他人,这不是自我意识过剩吗?
这时的哲人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地图。
我们以前看过的地图都是纸质的,展开双手都够不到边的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两张地图,提醒着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两张地图的中间部分,必定是以中国为中心,上下左右,全是我们的比邻。
如果你去其他国家看人家的地图,你一定会如同在中国看到的一样,人家也会把自己国家的版面放在中间部位。
一个人在人群中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中一样。
任何人都是中心,又不是中心,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本是这个整体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被隔断的,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回避工作、交友和与人相爱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中心,感觉自豪不会主动融入这个整体中,你会认为他人都是为你服务的,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遗憾的是,你真的不是忠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而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是考虑他人会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必须思考我能给他人贡献什么?这就是对整体的参与与融入,就是“归属感”。
阿德勒认为,思考自己能够为他人做什么?感觉自己对他人有用,就是人生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参有没有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评价你,在于自己有没有产生对他人有用的感觉!
这里所说的“他人”,阿德勒认为可以是全宇宙,可以是你和我,他给这个“他人”起名叫共同体。
夫妻之间可以是共同体,学校单位公司乃至社会,只要你在其中,那就是跟你有关的共同体。
你在共同体里,不是混日子的,或者是指望别人能帮助你,而是有贡献的,感觉到自己有用,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第三大学说。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人生的最重要的指标,是所有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弗洛伊德说“当一个人追问生命意义的时候,他就得病了。”
除了爱迪在世上也许没有人知道,人死了后会去哪里,还会见到什么人?
这是米奇.阿尔伯姆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书中讲的故事。
爱迪一辈子很郁闷,觉得自己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他参军前是一个游乐场的社会维护工。参军后在菲律宾战役中做了俘虏。在他的指挥官上尉的策划下,他打死了四个狱卒,放火烧了在丛林中囚禁他们的窝棚,准备逃生。
至死不知是不是错觉,爱迪看到一个小孩身段的火球在大火中挣扎,他不顾一切要冲进去救人,上尉阻止未果,一枪把他的腿给打残了。连拖带拉,揪着他一起逃命。
退伍后,因为腿残疾,也不好找别的活,只好做回他并不乐意的维护工,一干就是一辈子。
令艾迪感到人生痛苦的,还有他唯一爱过的女人,他的妻子47岁,因病去世了,艾迪一个人孤老而终。
据说人真正要升到天堂。必须在死后,先见五个人,将会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
艾迪最后见到了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妻子非?;衬畎希谔焯妹徘白阕愕攘思甘?,才等到艾迪到来,他们在天堂的重逢,令艾迪领悟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意义,这足以体现他来人世一趟的价值。
艾迪最后见到的另一个人,是那个被烧死的女孩,菲律宾窝棚中看到的,还真不是错觉,被烧死的女孩告诉阿迪,他用生命拯救的游乐场的那个女孩活下来了,他一辈子作为游乐场的维护工,保障作千千万万个小孩的生命安全,他虽然在大火中,没救下自己,但因为他一生的价值,和他为人牺牲的壮举,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随后他用石头帮女孩擦掉身上的焦土,携手一起上了天堂。
爱迪和他心爱的妻子是一个共同体,爱迪和来游乐场玩的孩子们,也是一个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你能感受到自己有用,有价值,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有共同体感觉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
常听别人说,人生的作为在于惊天动地。
其实有价值的所为,只需脚踏实地谢天谢地,不需要你无私奉献,只要好好“在这里”。
幸福如此简单,人人都能幸福,那么世上人人都幸福吗?不是的,为什么?明天接着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