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
片中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们,所表现出来自身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态度,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尊重。
这样一段历史,它带有很深的创伤。这种创伤可能从公众来讲,他会害怕、会担心,受到第二次伤害;从媒介来讲,有时候也会觉得,这个题材太敏感。所以,当然也包括对这些当事人的一些尊重。因为我们去看这段历史,本来确实它不应该是猎奇,我们确确实实是要把它铭记下来,告诉我们后代:曾经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灾难的时代,我们不应该让它重现。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位老人下葬的场景,同时,电影也用人民加框的形式,在反复地告诉观众,二十二位“慰安妇”幸存者,在短短几年间,就只剩下了八位。
有人说这是一次“抢救式”拍摄,时间赋予这个题材。一开始的葬礼场景,它带有一定的寓意性。它就随时间的长河,就在历史的那个黑暗的长洞里面就慢慢慢慢似乎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时间感,它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时间感提醒我们,虽然时间在消失、历史在过去,但我们不应该这些灾难和痛苦 ,这些灾难和痛苦都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去珍惜和平的一个动力;但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在这种时间感里面,又会有另外一种东西。
这个作品几乎没有闪回、没有过去的资料,都是用大家在今天的生活状态来表现时间的灾难和创伤,给这些人生命刻下的痕迹。反过来,你对那种生命的伤害,对人的生命权的剥夺,你更加充满了愤怒和不安。
很多人觉得,“慰安妇”题材可能就意味着屈辱和痛苦,但是真正看了纪录片《二十二》,你会发现,这部纪录片并非是单纯地在撕扯伤口,而是以平静和沉缓的镜头去讲述生命的一个愈合。
其实,有时候我们讲最感染人的情感,也许是那种最克制的情感,这个电影就是。这里面虽然有大量的采访,但是实际上,从来没有出现采访的场景。它就像是岁月在让这些老人静静地去述说、静静地去讲。
其中有两个镜头,让我感受非常的深刻。一个是一个从朝鲜来到中国的一个老太太。她在回忆儿时的生活的时候,她能够用朝鲜语唱出《阿里郎》。我觉得这就是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一个接近百岁的老人沉淀下来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而且在不经意中,就击中了所有观众的心。不管岁月怎么流失,她们承受多大的苦难,但是她们的童年时代那种美好的回忆,恰恰就成为后来灾难的一个巨大的对比。其实这也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最深刻的记忆。
另一个就是几次有被采访者说,当时那个时候不想说,然后就不说了,镜头就默默地停在那儿。她不愿意说就不说。这种时候,她不说的背后,其实观众都能体会到那背后的万般的苦难和艰辛。它也表现了创作者对这些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尊重。因为她们已经承受过那么巨大的苦难,她如果不愿意再去揭开这个伤疤,我们就应该尊重她的选择。所以,在这一点上,这份尊重也成为一种诚意。
电影中,有一个日本志愿者把一个老去的日本士兵的照片拿给“慰安妇”的幸存者看,老人没有恐惧,没有害怕,也没有怨恨,只是笑着说:“原来日本士兵也会老去,也会没有胡子?!?/p>
其实,她在告诉我们时间是无情物,我们是敌人也罢,朋友也罢,所有的东西在时间面前,它都不堪一击。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互相以人为善。这样我们的生命至少在有限我们的人生当中,还值得一过。
纪录片《二十二》以尊重生命尊严的态度,描绘着历史伤痛下的灵魂,深情凝视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张面孔,都值得我们仔细体会生命的含义、和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