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标题营造出些许消极的氛围,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不恰当的印象。如果你被标题所迷惑,直觉会告诉你本书会从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人类的私心,其实不然,标题的重点在基因二字,而自私只是作者对基因不朽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达。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是当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拥护者之一,有“达尔文的罗威纳犬”的称号。他开创了“鹰派科普”,用强有力的语言、针锋相对的论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新的科学知识更大范围的传播。这本《自私的基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原著出版于1976年,在经历了科学高速发展的40年后,这本内容看似苍老,观点早已遍体鳞伤的科普读物为何还能经久不衰,实在值得思考一番。该书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心理学、博弈论、认知科学、行为生态学等知识内容,用非正式、口语化语言,将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这一重要内容介绍给大家,妙趣横生,非常引人入胜。
为什么会有人呐?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的目的何在?这些困扰人类许久的问题在书中得到了冷酷无情的解答:生命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机器,保存它们是生命存在的终极理由。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作者通过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充分论证了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无情的自私性,并由此推理得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阅读过程中,大多数人也许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脑海中会闪过一幅幅“舍己为人”、“感人至深”的画面,难道是作者错了吗?还是我们被外在假象所迷惑?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发现,生物一些所谓的利他行为都有其更深层次自私的目的,这些目的看似大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基因的复制,这些基因因表现出利他行为而取得成功,并形成了一种进化中的稳定策略,从而实现了自身的不朽。例如,代距越小的亲属之间越有可能为彼此牺牲一切,是因为其间有更多相同的基因,更有可能使其净收益为正;亲代个体实现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其基因的数量;自然界中一系列繁殖制度,都可以理解为雌雄两性间厉害冲突造成的现象,雌雄两性的个体都“想要”以尽量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的全部繁殖成果……这一系列的分析让人大跌眼镜,哀叹不已。实际上,这就是作者所表述的事实真相,基因本就如此自私,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对行为施加间接的影响,“不择手段”的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我们只是其生存的防护栏,使他们免受竞争、捕食者的困扰和外部环境影响。
如果本书到此戛然而止,也许部分读者会长期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而难以自拔,所幸,作者在最后对独特人类做了详尽的论述,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阅读最后一部分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感受。在作者看来,人类的独特可归结为一个词——“文化”,而其传播单位被命名为“觅母”,一种同样自私,却更为强大的复制基因。虽然人类被两种复制基因共同作用,但由于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到了一定程度,让我们有了反抗,甚至背叛复制基因的可能,能够防止自己纵容盲目地复制基因干出那些最坏的、最过分的自私行为,从而逐渐从“生存机器”这一尴尬地位中摆脱出来。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全书共分为三个层次,作者在第一章直接提出了本书的论点,并对其做了概括性的陈诉。第二章到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最后两章作为补充内容,是对前文部分论点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作者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分别从进犯行为、亲族学说、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基因的延伸表现型等几个方面对论题进行了论证。第十章,是整本书内容上的升华,作者对文化这一迷人的主题进化了探讨,从自然选择的角度阐述了“觅母”这一新的复制基因对我们的控制与影响。由此可见,全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而作者不遗余力地把论证逻辑交代清楚,是为了读者能更好的从理性上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当然,在这残酷的事实中也透露着作者的“善良”,他让我们懂得了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终是得到了些许安慰,看到了些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