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时间,终于把从另一个城市搬回来的几箱东西收纳好了,还趁机整理了房间,清走了一纸箱的衣服和杂物。书也忍痛割爱了不少。
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在掂量一件件物品的去留,实际上,却是内心痛苦的挣扎和割舍。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付出,真的比跑上几圈还要累。但是看着重新敞亮的空间,呼吸顺畅了,心情也好起来。
想起了山下英子创设的“断舍离”,这是她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来的思维方式。在她的2019新版书中,除了教会我们对物质的断舍离,还扩展了断舍离的精神内涵,强调了断舍离更深层次的意义。她告诉我们,断舍离的终极目的,是“螺旋上升式地促进改变人生”。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这是断舍离的真正内涵。只有整理好自己的人生,才能过上轻盈怡然的生活。
斩“断”物欲
在这个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年代,人们渴望占有拥有,也容易喜新厌旧。在商家各式各样的营销噱头中,咱老百姓也在积极配合追求生活的仪式感。不停地剁手,不停地买买买。情人节,买;618,买;白色圣诞,买……。每一次的购物节,都兴奋地提前把物品放入购物车,熬夜守候开抢的那一刻,在商家号称的血本无归折扣优惠中疯狂、亢奋、迷失。
终于等到快递小哥大包小箱送来了,有些人甚至忘记自己都买了啥;有些人甚至拆都不拆,就随便一放。拆开快递后,有些人会灵魂拷问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为什么会喜欢它?自己血拼回来的东西,有些人不会再多看一眼。
作者告诉我们,物质过剩时期,不能让我们的物欲横流。买真正需要的、会使用的,而不是喜欢的、单纯想拥有的东西,可以避免空间被塞满,节制不必要的支出,还可以把花在焦头烂额收拾家务的时间用在陪伴家人身上,家庭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
“舍”弃废物
那么,买回来的东西,不喜欢怎么办?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退。买买买,退退退,是现今的消费常态。但对勉强入眼的东西,有些人就懒得退了。留着吧,好不容易到手,会用得上的。
这下可好,也许这件东西从此就被打入了冷宫。还有一些不舍得丢掉的包装纸、盒、袋,也加入了侵占空间的行列。柜子装不下了,角落堆满了。
作者建议,这种已经变成“化石”的东西,要舍弃。在取和舍之间,应该考虑物质的必要性,而不是有效性。对不需要、不合适、不舒适的东西,要狠心放手。留下目前有需要的,而不是将来有用的。
脱“离”执念
舍弃的过程,是让人纠结和抓狂的,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有情结、能唤起美好回忆的物品,会让你左右为难,无法割舍。比如孩子小时候给你写的诗、画的画;你曾经的工作笔记、亲手撰写的方案报告;你看过的曾经对你很有影响的书……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扔掉,过后再处理,物品就有了它的分量。作者认为,这是“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执念的黏合剂”。
作者把无法放手的人分为三种: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往型和忧虑未来型。
第一种人对家庭和家务有情绪,常以工作忙为借口逃避整理;第二种人喜欢珍藏旧物和缅怀过往;第三种人因为忧虑不确定的未来而不停地储备囤货。
你属于哪种人?你是不是已经感受到无法放手的结果,就是房间凌乱、心里沉重?断舍离,说白了,就是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懂得断舍离,生活就不能新陈代谢,因为在对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在做着思想观念的更新。整理归纳是一个卸掉包袱、轻装重启的良机。
当然,更高层次的断舍离,必然是精神层面上的,比如合理安排自己的采买,不在一开始就让浪费有机可乘;比如除了空间的打扫,对身体和心灵也要进行不定期的大扫除,舍弃那些有害的情绪和执念。
写在最后
对于杂物的整理,作者教了几种收纳指南,如3分法、751法、1 Out 1 In法,还教我们如何收拾衣柜、厨房、冰箱、书架、厕所、玄关等,值得我们学习并行动起来。
作者还提到了对烦恼这种不良情绪的断舍离。通过断舍离,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让烦恼自动滚蛋。
书中提及学会断舍离的人,有些开始存钱,有些成功减肥,有些甚至看清了鸡肋式的感情痛快地分了手,有些按暂停键重新规划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断舍离的真正美妙之处。
让我们开始学习用物品换空间,再不定期来一场身心排毒,把不好的、不需要的、甚至有害的,都丢了吧。借着断舍离的力量,物质做减法,精神做加法,渐渐过上轻松又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