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年前就知道莫言老师,是因为看了由他的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红高粱》。但当时更多的是被电影画面色彩震撼,加上众多热烈的影评,主要方向都是集中在视觉表现力上,也就忽略了去看原著。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才认真地想想:这应该确实是个著名的作家。于是匆匆翻看了他的三两篇作品,现在却忘记了叫什么名字。
直到国庆节的前一晚,在家里的书柜上找到这本《我的高密》,第二天带到高铁上看,竟然惊喜地发现,这本书读起来很自然、亲切,没有一点华丽的文学修饰,就像唠家常一样。
在这本书里面,莫言老师写童年,写梦想,写自己半生的足迹。他说: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
在《草木虫鱼》一章中,他写三年困难时期,六七岁的他跟村子里的小孩子一起,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
莫言老师的文字,没有刻意强调那个时代的艰难,只是将孩子们在田野山头找到食物、容易满足的快乐描绘了出来。他们自创自唱歌曲,边挖边吃野菜。把捕蚂蚱,捉螃蟹描写得活灵活现,把嚼草根、焖泥鳅描写得津津有味,引起我的无限向往。
在这一章的结尾,莫言老师还写了剥下树皮剁碎,泡成浆糊摊煎饼吃。正当俺沉浸在榆树皮煎饼的美味之中时,被槐树皮煎饼梗了一下:我们吃树皮的过程跟毕昇造纸的过程很相似……
俺赶紧反刍回味了五秒钟:毕昇他老人家不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吗?难道古时候也流行当斜杠青年,他业余时间顺便造了几张纸?还是,莫言老师在回味煎饼时,被几种树皮串了味道?
又赶紧找度娘询问了两次,确定毕昇他老人家苦心钻研的确实是活字印刷技术。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纪念馆,就在俺的家乡。俺读中学的那阵子,每天从那门前经过,有时候在那个传说中用来造纸的小池子边停留一会儿。
我也可以写写有关家乡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