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回归故里》作者:迪迪?!ぐ@锱?/p>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ぐ@锱罱岷献陨砭醋鞯囊徊糠此夹陨缁嵫е?。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ぐ@锱罹龆ɑ氐阶约旱某錾乩妓?,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
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精选书摘
1.“人们如此地执着于自己对他人的憎恨,我猜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知道一旦憎恨消失,痛苦就会袭来?!?/p>
2.即使我们极力排斥过去,童年的生活轨迹以及社会化的方式依然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因此,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总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包括我们主动保留的那部分自我以及我们否定的那部分自我。
3.当我们离开家庭和以前的世界,许久之后“重回”父母身边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抽离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我们新融入的世界,这种抽离感都会伴随我们。
4.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我们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更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自己的差距。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我们是如此不同时,我们怎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呢?
5.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
6.我通过我们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自己获得的成就。
7.同样的文凭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源和掌握不同信息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形下,家庭的帮助、人际关系、信息网络等因素都将影响文凭在工作市场中的价值。
8.相当一部分坚持到大学的出身平民阶级的学生,无论他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都会面临同样的命运:他们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生活,在经过高中的约束后,他们并没有养成勤奋的习惯,再加上家人不会给他们压力使其继续读书,相反地,淘汰机制会很快在他们身上生效,这一机制的主要原理就是将缺乏兴趣和自动放弃作为离心力。
9.尊严是一种脆弱的、不自信的情绪:它需要一些现实的证明和保证。
10.母亲直到今天,一直在经受着自己没有父亲这件事的折磨,所以她通过拼凑现实的碎片,想象有一个西班牙存在于自己身体深处,它犹如一道阳光,带她逃离北方的阴霾以及她生命中的灰暗现实。她一辈子渴望的,不是财富,而是阳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