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是天性,让天性自然存在,让另一部分的自己投入学习,这需要点自制力,自觉性,甚至是自律性。
我爸在我学生时代常对我说,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认真学。
其实,就是现在常说的,活在当下。学在当下,玩在当下,不内耗。
许多孩子在不谈学习的时候母慈子孝,对答如流,做事麻利,热情有想法,上知天文下知科学军事,简直就是个聪明伶利人见人爱的好孩子。然而,在这其中就隐藏着一些一谈学习就鸡飞狗跳的熊孩子。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瞬息万变?是谁塑造了能说会道的纸上文盲?
小马活泼可爱,酷爱诸多运动,非常喜欢指手画脚,领导别人一起玩。然而,从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地回到课桌前,就变成了呆萌傻憨的模样。从课堂回答问题积极发言,对答如流,到开始写作业就变成缩头乌龟开始冬眠。这都是一个人。
为什么他会如此百变,360度天翻地覆?
妈妈凡事插手,是个浑身上下长嘴的人,非常热情。但是,有一点非常明显,孩子百变的背后,妈妈也很百变。这也就意味着,对待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候是严厉的,有时候是宽容的,有时候甚至是得过且过的。
孩子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母子相处,妈妈看中能说会道,孩子自然偏重,也就会成为一种优点。而妈妈没有原则的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就会以最底线的标准敷衍。
妈妈的底线已经无数次被孩子触及,而妈妈的回应无非就是打一顿,还顺带后悔。妈妈表面上是强势掌控,但是殊不知,已经被孩子拿捏。表现不好的结果在孩子承受范围内,而且很快孩子会以自己擅长的口才让妈妈变得开心,于是表现不好的结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过山车式的表现极其明显,且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这样的表现背后根本原因是没有学习动力,同时也害怕失败。一种是没有目标,不想学。有了目标,就会有学习的欲望。一种是缺乏学习动力,与失败经历息息相关。越怕失败,越不愿意学习。
第一种,没有目标就树立目标。目标不需要太大,不能过高。我和孩子约定,坚持两周完成作业,拿回自己被没收的玩具。
第二种,淡化失败经历的痛苦感受。这就需要理解其失败,一同寻找原因,帮助其改进。对其改进的步调要尽可能调小。每个小的进步都被认可,都被看见。这就是将失败经历转化为成功经验。不要把成功过于神化,一定要具象。具象的成功最踏实。
钟情于玩没有错,因为学习,在想玩又不敢玩之间纠结,耗费时间,才是最无用之举。
与此同时,家长也在做无用功。钟情于看孩子得到的结果,因为爱,在想要结果又假装不在意之间纠结,压抑,然后爆发。
此情此景,此母此子,可有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