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做事情总喜欢贪多,明知道做不完,却恨不得拿任务量砸死自己。
因为那个时候我崇尚的是计划定高一点,就算完不成,也会比低计划完成的多一些。
后来我因为迷信这个思维逻辑,导致我任务越堆越多,每次安排完计划心里就开始焦虑痛苦,知道自己完不成,却总是停不下来自己加任务量的心理,以至于我定完计划做不了多久我就累了,就放弃了。
久而久之,习惯性放弃成了我的状态。
而且我那个时候一直在进行负面心理暗示,我初中之后因为叛逆,想做坏学生博取家里人关注,所以逐渐放弃学业,开始鬼混,说鬼混也不过是看小说,上课睡觉,和别人聊天这样的小儿科叛逆。
但是无论做没做成坏学生,反正我是没有因此多得到父母的关注的,可是学业确实一落千丈了,一开始是故意不学习,后来就成了真的学不会。
这样的状态一直到我高二,我因为一些事情的打击开始幡然悔悟,开始奋发图强,用心学习。
但基础终究是不好的,上辅导班的时候数学老师测了测我的知识量,无奈从初中开始教起,那个时候沉迷于学习,天天课间跑到办公室问老师题,却又喜欢钻牛角尖,老师告诉我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却非要问为什么这样推导,导致老师发狂到冲我吼:“你这个学生哪里那么多为什么,这是数学家推导的,我还能把数学家请过来告诉你吗?你只要会算就行了,背下来,别问那么多为什么!”我灰溜溜的回去了,之后也不太敢问老师题了,便开始缠着我们班学霸利用午休时间学习。
那个时候成绩不好,老师会按照升学率分三六九等,我作为班级倒数的学生,只配得到老师的忽略,所以那几年,我被打击到一直以差学生自居,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就自卑,有人夸我学习努力,我也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称赞。
这样产生的阴影一直到了现在我都排斥教师这个职业,我怕自己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耽误了学生的前程,至少对当初的我来说,哪怕老师多几句鼓励,多一些在意,我可能成绩会更好一些。
事情发生变化是我大学,我大学去了一个专科学校,因为分数高,学习也一直保持努力的状态,加上同学们确实都不爱学习,导致我一整个大学生活都处在班级好学生的行列,我也开始恢复了当初被打压时失去的自信心。但是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是差学生浪子回头的好学生状态。
一直到前不久,和心理医生聊天,谈起自己小学生活,才恍然大悟,才开始推翻自己是差学生的心理魔障。
其实我小学一直是班里前三名,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数学还拿过班级里唯一一个满分试卷,那个时候自己一直是被老师重视,被奖励,被表扬,被称作别人家的孩子的一个状态。
可是因为得不到家里的重视,无论成绩多好,家人也不会表扬,只会打击我,说为什么不是第一,下次继续努力这样的话。我那个时候拿奖状拿到手软,小学奖状贴了一整面墙,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奖状的,我每次拿了奖状还是很开心的给家人看,家人只是草草的一声知道了,我的奖状后来便被随意丢到一边,积了灰,沾了水,甚至破烂不堪。
这才导致我后来叛逆想做坏学生得到父母的关注,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
那个时候没有完整的人格,一切以父母为首,以他们的喜怒哀乐为自己方向的标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开始塑造自己的人格,不再觉得自己因为不被父母认可而不不值得。
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只不过中间走岔了路,现在又重回自己人生路的正规上罢了。
其实好学生坏学生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光点,有教无类,不是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不是成绩差就是坏学生。只是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差学生。
而现在的我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我只是喜欢学习,享受获得知识的这一过程,我也终究不用再被学校的教室和老师评判我是什么样的学生,小时候我成绩好的过去也被我理解成我不是笨蛋,只要我用心学,我不比别人差的意思。
我也不再贪多,开始将目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组合,开始定计划能做一百我定六十,这样一点点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兴趣。
我终于学会了正向反馈,不再用负面评价和负面结果攻击自己,而是用一点点鼓励一点点成就去呵护自己。
所以现在的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也许只是听了一首喜欢的歌曲,也许是看到了晴天后的夕阳,也许是因为做对了一道难题。
我终于塑造了我,成为了我,而不是父母以为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