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竞品分析是产品经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为了C端产品还是B/G端产品。分析了行业与市场,对产品所处大背景有了一定概念后,就可以开始具体的竞品分析,有时候行业、市场与用户分析也会被囊括在竞品分析报告中,具体则根据受众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将从竞品分析的目的、竞品的定义、分析维度与方法、分析步骤和注意事项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也整理了B端竞品分析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获取竞品信息的途径。
一、竞品分析的目的
一份优秀的竞品分析文档,宏观上,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竞争环境,找准产品战略突破点,微观上,则是取长补短,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产品和业务流程,甚至通过竞品新功能的试验情况,了解用户的偏好,减少自己的开发成本与风险。
做竞品分析报告之前需要明确竞品分析的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 受众:这份报告是给谁看的?
· 自己产品现状:产品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更关注什么层面的内容?
首先,竞品分析报告的受众不同,分析目的可能不同:
· 给自己看:关注逻辑怎么设计的,有什么功能,用户有哪些需求等等,借鉴学习。
· 给上级领导看:对手如何做增长的,运营策略怎样,在这个领域还有没有相应的机会,没有的话怎么避开他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对手的市场占有率是什么情况,对手如何挣钱的,我们要做的话要投入多少,预期产出是多少等等。
再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竞品分析的目的也可能不同:
· 新产品或产品重构:学习竞品的产品架构与设计思路,启发自己的产品思维;
· 新技术应用:了解新技术应用目的、应用场景、应用方式与应用价值等,分析自己的产品如何跟上技术趋势;
· 产品商业化:了解竞品的产品策略与商业策略,为自己产品的商业化定制差异化策略。
分析目的不同,具体选取的分析维度也不同,后文将继续说明可以参考的维度。
二、竞品的定义
明确竞品的定义,才能准确地选取竞品,得到有效的分析结论。
消费互联网发展至今,C端产品大多在比拼谁能抢占更多用户时间,广义上讲,这些产品都可以互为竞品,然而如此广泛的定义在实践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那如何定义竞品呢?
有同学中午下课后饿了,他可能会选择去吃食堂、吃线下店、叫外卖、去小卖部买方便面······可以看到,通过这些方式这个同学都能吃到东西以缓解饥饿,因为这些都是解决了用户(客户)同一个问题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竞品较为广泛的定义,经济学上也称为“替代品”。
因此,一方面,竞品不一定是同一种产品形态,让康师傅方便面销量大幅下降的不是统一方便面,而是外卖的出现。准确地了解竞品,了解市场上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不被时代淘汰。
另一方面,面向不同细分用户群体,但解决了相同问题的产品也可以称为竞品。基于此结论,竞品又可以再分以下三种层次:
· 强对手:用户群重合度高,功能强大的产品,如美团和饿了么;
· 弱对手:用户群部分重合,有一些优势功能,如微信读书和喜马拉雅FM;
· 参考对手:用户群差异较大,但功能设计及业务模式可以参考,如现阶段的钉钉与企业微信、云之家。
根据竞品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竞品,一般来说,优先分析、学习强对手产品。但就像方便面与外卖的竞争一样,对企业最大的威胁可能并非隐藏在强对手中,而是一个新产品/新功能的兴起,因此竞品分析是需要定期、持续进行的工作。
三、分析维度及方法
B端竞品分析要求深刻理解与洞察业务,若对业务背景没有概念,需要先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对会计术语与业务流程毫不了解时,是无法很好地分析一个财务系统的。
总体的分析思路为:从不同功能看到不同的业务流程,从业务流程看到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也称业务场景),再看出产品定位模式(产品战略、产品架构、技术架构),再看到商业模式。
B端产品设计基本的逻辑是让产品决策者有理由购买、让运维人员降低工作负荷、让最终使用者满意,分析时就要思考竞品如何遵循这三点。接下来说明竞品分析可以参考的分析维度。
1. 产品背景
背景会影响产品的一些功能,因此首先要知道竞品所处的行业、市场与企业背景,行业与市场分析在上一章中已经讲述,此处不赘述。产品背景分析的维度可以包括:
· 企业规模、背景:公司人数、是否上市或融资到第几轮、经营状况、销售通路、资源优势、目标客户、是否有政府背景等;
· 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可以帮助感知竞品相关功能的提前布局,也是自己产品差异化战略定位的前提;
· 公司所在地:看是否有本地化因素影响设计;
· 公司主要产品的产品矩阵:竞品公司成熟和做得好的产品是什么,创新产品是什么,团队专业性是否足够,直接竞品外的其它产品对竞品的潜在影响,相关性很高的也可以扩展体验;
· 产品发布时间:成立早、还没倒闭的需要高度重视,说明在功能良性积累的过程中商业化战略也佳;
· 企业在竞品的投入/营收/市场状况:可用于后续自己产品成本/盈利的估算参考;
· 产品定位:在**场景下,解决**用户的**需求,企业的标杆案例有哪些,覆盖哪些行业;
· 产品资质:销售许可证、软件著作权等。
2. 白盒分析
对产品所处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就需要深入体验产品,体验时首先看到的是冰山在水面上那部分看得见的用户体验与数据。
(1)功能模块
边体验竞品,边梳理产品结构,思考用户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需求,产品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注意事项:多截图或录屏;功能背后有很多企业特有的因素,不能盲目抄袭。
功能??榉治隹梢源游宸矫嫒胧郑?/p>
a. 产品终端类型
每种产品终端的功能可能不同,目的也因此不同,借此可以了解竞品的闭环体系。如电子合同web端着重在线签署、合同管理和企业个性化配置,小程序及移动端则着重在线签署。
b. 功能框架
功能??榉治龅乃承蚴窍日搴笙附冢苊庠谙附诖ψ昱=羌?,同时也对产品的功能有整体的认知。许多竞品分析报告会用结构图的形式来展现功能框架,但要对比多个竞品时用结构图不太直观,此时可以用表格来对比各竞品的功能??椋砀衲谌莅ú范?、??椤⒐δ芎途浩访?。
c. 功能点
将框架细化,列每个功能下面的功能点,不同产品功能点的细节可能会有差异,将差异也标注至表格内。
d. 细节字段
再深入看每个业务中细节的规则,如一个参数配置项的定义域,一个页面里字段的差异,分析竞品这么做的理由,对于自己的产品来说是可以借鉴还是需要摒弃。
分析的结论就可以总结为可参考的功能(高优先级)、可参考的功能(低优先级)、竞品缺点和我们的优势几个方面。
可参考的功能和优化就加入需求池,后面规划产品功能迭代时,和其他需求一起综合考虑。
e. 交互和视觉
像细节字段一样记录下来,思考用户体验的不同,产品迭代时修改。
(2)数据表现
基于分析目的选择数据指标,收集竞品销售数据、功能数据等,如用户规模、下载/安装/访问量,看市场地位,用excel记录排序或观察增长趋势,思考什么事情对产品数据的增长有帮助或损伤,并分析竞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处于哪种阶段。
一些数据可以从第三方数据网站获得,如七麦数据。
(3)运营策略
收集资讯,观察竞品运营发展策略与方向。
(4)用户反馈
看用户吐槽的主要是什么问题,用户对这个产品更关注的是什么内容;现在是否已经改进,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改进。
3. 黑盒分析
白盒分析获取竞品信息后,就需要进一步推测、思考产品功能背后的业务与商业战略,这部分就像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却至关重要。
(1)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通过功能实现的,通过功能流转可以梳理竞品的核心业务逻辑。
可以从不同维度分析,比如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或其它自己关注的维度。但无论从哪个维度,都可以从数据的产生开始,这和产品设计的思路是一样的。
与功能架构分析类似,结合自己产品的背景,思考竞品业务流程中哪部分是可以借鉴的。
(2)产品定位
了解产品背景时得到的产品定位可能是比较广泛的,在黑盒分析时,需要进一步分析竞品如何将功能与用户需求匹配,得出当下更细致的产品定位。思考的问题包括:
a. 典型的目标用户是谁;
b. 解决了这部分用户最急需解决的1~3个问题是什么(用户+场景+需求);
c. 一句话描述需求的亮点和有什么独特卖点;
d. 解决用户问题的1-3个核心功能与流程;
e. 有什么围绕核心功能的关键考核指标;
f. 分析竞品在解决业务场景问题上的优劣。
(3)商业策略与战略
这部分可以从“点”与“线”两个角度分析。
“点”指时间点,借助商业画布模型,综合竞品功能和披露的应用案例等观察现阶段竞品业务及商业模式。商业画布的指标包括:
a. 方案闭环:用户需求、解决方案、价值主张;
b. 资源闭环:重要伙伴、核心资源、关键业务、成本结构;
c. 价值闭环:目标用户、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类型。
以下是几个重要指标的说明。
· 成本结构
一方面分析费用投入,包括运营费用、渠道开支等,供自己产品作参考,另一方面根据人力投入与产品能力配比分析开发难度,帮助自己的需求规划做决策。
· 渠道通路
找到竞品通过合适手段触达用户的重点渠道,分析成功的原因。
· 收入类型
总销售额=客单价*付费用户数,因此,可以衍生出三个分析维度。
a. 增长模型:用户数量、质量的增长预估;
b. 盈利模型:商业化模式与盈利预估;
c. 销售策略:
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7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people,physical evidence,process);
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首先把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其次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关注顾客购买产品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以顾客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画布中一些信息,例如渠道通路、客户关系等是无法直接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往往需要线下问询销售、售前甚至竞品公司的朋友。因此,商业画布的分析维度不一定要填写完整,而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思路。
“线”指时间线,即竞品的发展策略。
从时间线起点开始,分析产品核心力量、早期核心驱动力,是技术驱动、运营驱动、销售驱动、资源驱动还是人脉驱动,思考自己的产品如何选择驱动力。
随着时间进行,关注竞品的产品迭代。
· 迭代速度:产品处于正常维护的情况下,迭代周期大多是半个月到一个月。如果很久都没有迭代了,基本上慢慢就脱离了竞品的范畴了。知道了竞品的迭代速度,就要定时去看一下他们的版本说明,了解最新动态。
· 迭代方向:竞品是在原来的方向上迭代,还是换了航线,当有大方向的改变时,需要关注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4)产品架构
高级产品经理更关注产品架构,方法参考文章【一张图讲清楚产品架构,手把手教你画产品框架图】https://blog.csdn.net/pmcaff2008/article/details/78111282
(5)技术架构
技术人员则更关注技术架构,最好是能够找到竞品的技术架构图,提供给开发团队。
四、分析步骤
1. 明确分析目的
确定竞品分析报告受众和产品所处阶段,明确面临的问题,得出分析目的。
2. 了解行业,选择合适的竞品
从目的出发,结合行业分析报告、产业地图与市场用户情况,了解行业背景、竞对结构,确定相应类型的竞品的范围,然后选择合适的竞品。有以下三个选择竞品的要点:
a. 要根据分析目的筛选竞品
b. 竞品信息要可获得
由于B端产品实施、交付的特殊性,获取不到竞品信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尝试过以下方法后还是完全无法获得,则无需费劲心思选择它了,抓紧时间换一个竞品,如某企业私有化部署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是不会轻易给别人试用的。
获取信息的方法有:
· 试用或购买友商产品:以甲方的身份、找甲方的朋友、找关系比较好的渠道公司或者用了竞品产品的客户借竞品来体验;
· 在竞品的官方渠道,如官网、公众号,看产品介绍、产品手册、白皮书、产品培训课程等,从夹缝中找有价值的信息;
· 找竞品公司销售或售前经理拿产品的功能清单;
· 行业内领头的科技类媒体、研究机构、评分网站上查找相关报道内容;
· 向自己公司售前、商务、领导、客户了解,拿竞品解决方案PPT、产品文档等资料;
· 善用信息平台搜索,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搜索、知乎、简书等等;
· 参加行业的展览大会,留意参加展览的竞对;
· 企业信息查询:企查查、天眼查这类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查找。
c. 参考客观指标进行筛选
参考用户群情况、功能匹配度、功能亮点、下载量&使用量、热门程度等指标,选择合适的竞品。
3. 了解竞品背景
4. 根据分析目的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分析
· 新产品/产品重构: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与发展空间、产品定位、用户画像、用户矩阵、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产品架构与功能模块等;
· 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场景有哪些?解决了哪些业务问题?效果如何?如何在产品中应用、实施?需要什么资源等等;
· 产品商业化:目标行业与客户、产品提供的核心价值(用**产品解决**业务或管理问题)、产品盈利模式、产品交付与服务模式等。
5. 形成有效结论
结合产品分析和商业化分析结果,分析该竞品的哪些因素是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相比其它竞品,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壁垒,客户为什么会买单等。整理出竞品可以借鉴的地方、避免踩坑的缺点,提出自己产品的改进建议,得出市场是否有新机会,与竞品竞争的方法如何等等结论。
竞品分析报告的受众不同,结论的角度也不太一样。以下是两个较为特别的角度:
· 面向销售:销售要在客户处体现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价值,甚至需要在技术参数上控标,售前或销售就需要知道自己产品相对于竞品的优势在哪里。因此输出的竞品分析报告最好是表格形式,可以清晰呈现产品差异。甚至产品经理还可以提供一些销售话术供销售参考。
· 面向研发:将竞品的技术特点和实现路径等信息反馈给研发同事,供他们预研和评估,便于了解技术可行性。
6. 整理出竞品分析报告
文档内容包括体验环境、基本信息、企业分析、产品分析、商业化分析、结论、下一步计划和目标、参考资料等等,报告的格式有PDF、PPT、网页。
7. 信息同步
将分析报告与团队成员分享,看看从其他人的视角能否发现新的突破点。
8. 及时跟进
最终总结的结论或需要跟进的需求,及时与团队同步,需求评审通过后加入迭代计划中。
五、注意事项
1. 技术无所谓颠覆,市场也无所谓颠覆,技术和市场的组合才具备颠覆性?!死锼固股?/p>
竞品分析就是洞察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产品解决方案。
2. 内容忌大而全,拘泥于分析报告的形式,要控制篇幅。
3. 二三手数据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
4. 应根据分析过程有理有据地得出能够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结论,避免强烈的个人倾向。
5.?需求来自于用户,而非来自于竞品,不能依赖通过竞品分析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
6. 除了国内竞品,国外竞品也可以考虑,特别是国外该市场发展比国内成熟很多的时候。
7. 竞品分析难点
· 获取产品资讯问题:公开信息少,找不到可以深入体验的竞品;
· 分析思路问题:B端产品功能多且复杂,不知道怎么入手;
· 深入挖掘问题:个人能力和视野局限,看不到冰山底层的东西,竞品调研的内容永远停留在功能上,比较浅显。
遇到困难时思考:在哪一步遇到了困难无法继续?为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提升自己。
以上就是B端产品竞品分析的方法,C端产品由于面向用户群体及业务特点不同,分析维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思路还是相似的。前期学习竞品分析的时候可以先看看网上别人的竞品分析报告。
本文会在实践与阅读中不断更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