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能见到的高能量人主要有以下几种,今天先来看第一种。
那就是内心笃定,不自我否定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怎么对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经??吹胶芏嗳嗽谝馑说钠兰?,也有很多人喜欢评价他人。
比如:如果周围人都说你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周围人说你太慢热,交不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
如果你的能量值不足,别人的评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你在拼命地想:怎么改掉和适应自己的内向性格,有人在网上搜索,有人去买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内心里你对自己的不认可,而这种不认可极大地减弱了生命的能量。
还是那个被指责内向的人,换一个想法,能量值很高的人,你既不会向自身发问,而不会转变想法。你只会想:大家为什么说内向是不好的,他们为什么有这总很想法?
这就是不自我pua。这个转变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很多人操作并不顺利。比如北大被男友pua的包丽,从开始的不屑于处女情结,到最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能量,堕入低能量的怪圈。
如果能坚持内心的力量,且能量值很高。那么你会发现,内向根本不是什么事情。你会疑惑于外界为什么有这样的认知。
我们打开当当网会发现,很多关于内向的研究书籍,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内向人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他们发现内向不过是性格的一种。严格来说,内向和外向的分类本就不是特别精确,内向者有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正如外向一样不可替代,有一位研究内向性格的作家说,比较内向外向哪个好,就像比较苹果和草莓哪个水果更好一样,纯粹是没有必要的。
这么想来,纠结于自己的性格是否符合大家的期待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从家庭的养育模式来说,大多数家长更期望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符合社会认识的主流。
我曾听一个家长说,我要让孩子去打篮球,男孩子不能太内向。这个家长的话包含着两层自己的判断:第一,主观认定内向性格不如外向性格。第二,男孩子不可以内向,这又是从性别出发的隐形歧视。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让自己的孩子大方点“叫人”,主动打招呼。甚至有的家长不能接受一个过于“宅家”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多出去,像其他孩子一样“合群”。而这种合群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就是合群是好的,不合群是糟糕的。
那么,这种模式下,养育不出高能量的孩子,因为高能量养成的第一点就是自我笃定。比如,我喜欢一个人待着,我不喜欢和群体在一起,我喜欢思考,不喜欢说话,我这种性格很好,我这种状态让我自己很舒服。那么,自我内在肯定了这一点,就会获得很高的能量场。人就不会为别人的评价而内心泛起涟漪,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父母、你身边的社会大环境都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只是自己的认知,认知替你在做自我伤害。别人的话只是他们自己作出的概念评价,并与你无关。
再说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说:“来,宝贝,叫阿姨”。“怎么不叫呀,叫人呀”?!罢夂⒆幽谙虻暮堋薄U饩褪堑湫偷奶昵?。妈妈让孩子叫阿姨,背后蕴含着三个“政治正确”:1、叫阿姨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我就是这么要求孩子的,我是一个要把孩子教育的有礼貌的妈妈。2、孩子不想叫人,原因是他自己性格内向,不是我没教好。3、内向是个不打招呼的好原因,因为内向,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孩子最终不用叫人。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说学围棋的孩子思维能力好,你的孩子如果会围棋,谁不羡慕,谁不夸你?当时我感到非常震惊,这个广告是谁想出来的?暂且不论围棋是否改善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后面的关键是大家都夸你,大家都羡慕。在这个广告里,学围棋的目的是两个:1、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2、成为一个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夸的家长。
乍一看觉得很好笑,仔细想想,现实中真的很多父母是这样的,孩子是自尊感的来源。如果你去外面看看一群老人带孩子,看几分钟,就明白了我说什么了。老年人的友谊和自尊常常与自己无关,跟自己的孩子关系很大,比较孩子的学历、收入、房子、职位是老年人的日常,就好像人长到某一年龄就停止进步了。
我的爸爸总是说自己小时候,父母没钱供他读书,长大后忙于生计无法读书,我一直以为这是对的,直到我上了大学,看到了我的辅导员和我爸爸一个年纪,他年轻时一样忙于生计,空闲备考,30岁才开始读大学,后来又读了研究生留校。我才发现我的爸爸给自己设置了多么大的一个界限,人明明可以活到70甚至80岁,却可以在30岁以后无法再改变和进步。
所以,高能量的人,首先是一个内心笃定,不自我否定,一直成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