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诞生
物来则照,物不来则不去强求
在清一色的理学天下,理学在明朝被认为是一个完美、严密的体系,在它的内部很难产生独创型的学者
阳明心学却可以突破朱熹理学,为往圣继绝学
阳明心学是时代的产物,时势造英雄,王阳明靠的是坚毅的内在,于极端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
理学的由来
公元960年,周敦颐集儒释道三家学问,以道家语境写《太极图说》,书中提“无极”,为万物运行标准
程颢、程颐从《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即为理学雏形,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由此“无极”即为“天理”,“存天理,去人欲”成为理学的目标
程颢主张人性本善,天理自在心中,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即可
程颐主张人性是善,但不能仅在心上用功,还必须去外界寻找“天理”,依靠外界力量“格物致知”,使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两人认为心性有所不同,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程颐认为要用外界规则时刻约束、规范自己
由此,朱熹继承程颐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陆九渊继承程颢的思想,发展为陆九渊心学。两者的目标一致,均为“存天理,去人欲”
理学根属儒家,谈“人性和天道”,孟子提倡性本善、荀子提倡性本恶、告子提倡可善可恶均为“心性派”儒家代表,即为理学,其根本目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
理学的发展
儒学只在大一统时代才能发挥力量,其政治思想:圣君贤相。根源在于,没有在制度设计上限制皇权,对皇帝采用的是“说教式”、“天人感应式”思想管理
1058年,王安石变法,儒家知识分子被赶弃至洛阳,因被弃政,不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这些知识分子有充足时间凌空蹈虚谈“天道”和“人性”,区别于注重现实的古典儒者的探索精神,让理学诞生发展起来
1314年,元朝皇帝将朱熹《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参考书,由此理学全国普及
理学进入明朝,被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
理学的缺陷
1、“存天理,去人欲”执行过于严苛,甚至会扼杀情感
? ? 2、提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却不对政治负责,“存天理,去人欲”变成口号,严苛的道德规定用于要求别人,注定了理学家不能知行合一,信奉讲师而非实践
? ? 3、一种思想被强制为真理,严重制约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因其缺陷,明代第一位心学家陈白沙出现,他由朱熹理学转去探索陆九渊心学
朱熹理学提倡读经书,知性修养法;陆九渊心学修养上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地感悟真理
两者终极目标都是:得天理,锻炼内心
所以,在根本上还是存在“格物”问题
阳明心学的解题方法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
圣人之道,应从自我心中求?。淮又谌ネ魄笫挛锏脑?,是大误
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勃发,便没了私意障碍,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便是“仁”
常人不能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致知格物”功夫去克制私欲,至心中“良知”没有障碍,便是“致知”
“致知”就“意诚”,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圣人的标准名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亡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想要改变自我么,关注我,一起学习见证进步吧!
学习阳明心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