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思维小议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正确的判断来自对事物全面、准确的了解,辩证唯物主义提倡深入调查研究、多向思维,而后下结论。
有些人却非如此,他们一看到某种表象,就以“想当然”去推测:一个领导被免去职务,该是犯了错误吧?某人被提拔晋升,必定是上边有什么关系,靠什么“人缘”,某个年轻女性要是被快速提拔、被领导赏识,那就一定是被“潜规则”了,某领导常往企业跑,必有所得……;诸如此类,一叶蔽目,概念恒定化,谓之“习惯思维”。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会对某一个事物存在一个长期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个体差异,俗称“贴标签”,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枷锁,会阻碍你认知升级,比如说很多人会先入为主认为,男人有钱就会变坏,女人穿得清凉一些就是轻浮,长得丑的人往往比较靠谱,学历低的人认知很肤浅,这些都属于成见。
其实,世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怎能靠“想当然”胡乱猜疑。使一些本来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被瞎传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蒙受“不白之冤”。干部任免、调动,为“官”为“民”,有上有下,是工作的需要、正常不过,岂有非犯错误、非得上面有人,靠“人缘关系”不可?某美女干部凭个人能力被破格提拔就一定有猫腻?一个银行高管深人企业考察调研、为企业排难解忧,雪中送炭,乃履行职守,那有非图什么“好处”才行?!跋肮咚嘉辈桓?,歪着脑袋看人看事、怎能不想偏看偏呢!
这种习惯性思维实际就是囿于过去的经验和狭隘思维框架走不出,在以后的行为中反复循环,不能突破自我认知。正确的认知,是你要知道因人而异,不能目光短浅,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片面推理,是思维的“幼稚症”;信手拈来,以偏概全,是“习惯思维”的主要表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这种“习惯思维”也应改一改。
胡塞尔说过,如果我表象一个上帝或者一个天使,一个智慧生物或者一个圆的四角形等等,那么这个在这里被指称的,和超越的都是被意指的,因此是一个意向对象;在这里,这个对象是否存在,是否被虚构,或者是否荒谬的,都无关紧要。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爱恨情仇只是人类先民篆刻在死亡甲骨上的象形符号,而符号只属于巫师的语言,人神分殊就如子非鱼,人何苦觊觎那些逝者如斯夫的缘起性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