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异化无处不在,譬如: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只能单调地重复某一操作。然而,此次我想聚焦的是教育异化,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西方心理学,对这一时代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教育原先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从而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如今的教育对于学生更多是否认人的本我(人的原始欲望),追求人的超我(理想的我),这与朱熹所言:"存天理,灭人欲"相类似,而非去正视本我与超我的平衡,主要表现为用世俗意义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好坏。在这个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从一个难以定义的人变为了标准化的"考试机器",即为将学校赋予的等级秩序等同为自己的欲望,并用行动不断地去满足这一秩序。让人痛心的是,在这个异化过程给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心理创伤,这是因为超我(理想中的我)与本我(自我欲望)的失衡。以沉迷游戏为例,有些学生在大学前是"三好学生",一到大学就开始沉迷于各种网游,不断地旷课补修。在"放飞自我"表象的背后,更多是本我在长期压制后不合理地释放,无意识地运用了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然而,对该问题描述看似合理,却隐含着一个前提,即为弗洛伊德所提及的"环境造就人"。当你接受了这个前提时,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其实是被动的,已经被决定好了,似乎可以把自己的不堪丢给这些所谓的因素(命运、环境、家庭等)。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虽然没有办法脱离社会进行学习教育,但能选择对在这个背景下的教育在当下这个时刻赋予意义。
那么,身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对被异化的教育赋予意义呢?
一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无意识接受从客体到主体的思考方式,具体表现为"填鸭式教育",即为老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照单全收。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会觉得自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很被动,没有掌控感,更有甚者会将这个感觉作为自己逃避责任的依据。因此,我们要逐渐学会主体到客体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得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如我们所愿,但好在我们能赋予其意义。《坛经》里写到:六祖慧能带着袈裟逃亡时,被曾当任四品将军的惠明所追赶?;菝髯返剿?,想听慧能讲佛法?;勰芩?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一说法就是让惠明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让他意识到外物所带来的不协调感,是自己的心所选择,而非是外物引起的。
二是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污名化自己的感受;做到这个要求的前提是我们要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身为人,总是会有七情六欲,圣贤也不例外。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他对心中欲望的觉知,而非选择去否认其存在。因此,当负面情绪显现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这种感受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跑步、写作。三是学会活在当下;现实是混沌模型,其特点就是非线性、随意性强。我们不要沉溺在各种别人塑造的光环,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殊不知,别人的成功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如人们常言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脚踏实地,先定个大方向,然后忘记它。就如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想,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至少每一步都是让人感觉充实的。
四是明白思维的局限性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当我们认为很多事情难以解决,像总是学不会数学。因此,我们就认为自己未来会因为数学学不好而丧失某种好处。如果我们明白思维的局限性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所认为的"灾难"其实是有各种解决的可能性。就算我数学不好,但我可以去找一些对数学要求低的岗位;也可以寻求他人帮助,让他人教我怎么提高数学等。
五是改变"受害者"的心态,学会去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当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并不能改变什么现状。倘若反思不能改变现实,那不如用行动代替掉反思。为什么要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并非功利主义所言获得别人相对等回报,而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倘若我们总是希望对等的回报,也只会陷入到对对方的无止境地指责,这种指责也只会像毒药一般蚕食我们的心灵。与其这样,不如"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做"滥好人",当对方对你释放的善意进行曲解时,你也可以选择停止帮助。
最后,我很认同在知乎上一位答主的想法:世界没办法被改造的不让人抑郁。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即为现实的混沌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提供了不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