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场景,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突然哭了起来,家里的长辈或者宝爸宝妈就根据他们的经验去判断宝宝这是怎么了。是渴了饿了想吃奶呢,还是困了想睡觉呢,又或者是周围环境哪里让宝宝不舒服了,亦或者是宝宝的身体有什么不适了?
如果是在他们认为该吃奶的时候,就会抱给宝妈或者用奶瓶去喂奶;如果是在他们认为宝宝该睡觉的时候,就会拍拍宝宝、或者抱起来晃着他来回走动,哄他入睡。总之,他们总能从自身经验中找到所谓合适的理由,然后想方设法地让宝宝不要再哭了。
甚至有时候,还会冲宝宝说:“哭什么哭!怎么又哭了!”然后把他独自放在一边,任由他自己哭得呼天抢地。
他们认为,宝宝哭着哭着总会哭累的,然后就会自己安静下来。慢慢地,也就知道了“哭是没有用的”,自然就会减少哭的次数,从而变成他们期望中的“乖宝宝”、“好带的宝宝”。
其实,在刚怀孕的最初那几个月里,我还跟老公和婆婆说,以后宝宝要是闹觉不好好睡,我们不要抱着他走来走去地哄,那样越哄他以后越不好好睡;所有人都不要惯着他,就让他自己去睡。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怎么会有那么狠心的想法呢?当时我还没有接触过多少关于育儿的书籍,只是沉浸在一些父母写给孩子的文章中,并不了解很多育儿现象背后的真实理念或者心理学依据。所以,我只知道要爱孩子,但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真的爱他;只知道不能任由长辈按照老一套去带孩子,殊不知自己当时脑中所设想的那些带孩子的方法并不比长辈们的高明多少。
就拿文章开头提到的,当我们碰到宝宝哭的时候,究竟怎样做才是比较合适的呢?怎样做才是真的爱宝宝的做法呢?我想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而关系》这本书中提到: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现在很多父母的育儿观念已经比较先进了,知道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去尊重,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成长。但在具体的育儿过程中,究竟怎样才是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呢?
我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准妈妈说说自己目前的看法吧。看见孩子,给他陪伴和爱。这么说还是很空洞笼统的,并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和操作的价值。但比起我前几个月的认知,我觉得自己已经进步了。
看见孩子自身,而不是看到一个父母生命和意志的延续品,更不是一个别的什么功能性物件。孩子哭了,首先我们要及时地、积极地回应他,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可以放心地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然后就是陪伴他,用作为母亲的本能去抚摸他、拥抱他、温柔深情地注视他,用心地去接纳哭泣中的孩子,感受孩子情绪和眼神的变化。
而不是丢下他不管他,自己像个逃兵似的逃离宝宝哭闹的现场;也不是用夸张的哄抱、晃动、吼叫等行为去阻止他哭泣。就像李雪所说:“面对哭泣的婴儿,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父母有定力。”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就受不了宝宝哭闹,宝宝一哭她就心疼得不行,立马就要过去哄他。但其实,那样的做法是将宝宝看作自己传递爱的工具,而并没有看见真实的宝宝内在,只看到了自己紧张起来的内心,所以才忍不住想去哄他,也就是阻止他继续哭下去。
不被允许哭泣的宝宝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一方面,他会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不敢流露自己的情绪,小时候看上去就是个“乖宝宝”了,如果不施加其他影响或干预,这样的“乖宝宝”长大后,更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性格也许看上去沉稳,但其实很容易自闭。
我审视了一下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从小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哪怕有自己的想法,最终也都听了家人的话,很少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不会向父母家人吐露真实的内心。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像我这样。
另一方面,孩子的真实需求或欲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他会更容易变得歇斯底里,一有机会就不加控制地去索取,就好比压抑很久之后的情绪失控。我们并不少见这样的新闻,孩子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抱着父母的腿、晃着他们的胳膊,就是赖着不走,大哭不止。甚至已经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买自己想要的手机,而当街对母亲大打出手。
也许这些跟婴孩阶段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关系,但谁又说得准,会不会恰恰就是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者不太恰当地处理方式,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呢?
而那些从小就被允许哭泣的宝宝,他们的其他情绪也会更容易表达出来,而所有的情绪都是内心需要的一种外在释放。当这些需要被父母看到了、关注到了并且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向他人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会更有安全感,对他人也更有信任感。同样的面对想要的玩具,他们也会表现出想要的姿态或语言,如果父母说:“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了,如果下次来这里,你还是很想要的话,咱们再买回去好吗?”虽然是同样被拒绝,但从小父母给与他的安全感会让他懂得,他好像确实也没有那么需要这个玩具了,于是就不会吵闹着非要买了。
再说回哄宝宝睡觉这个事情,我之前的那种想法,其实就是一种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这个词语看上去就让一个母亲瘆得慌!婴儿还那么小,就要接受训练了,试想一下,我们成年人无论接受什么训练,是不是内心都会有些许抵抗情绪呢?更何况是那么小的宝宝!这种理念就是把孩子当做机器去训练,让他们像我们设定好的程序那样去运作,他可能看上去很乖,但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了。
当然,我现在可能还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就是看任何育儿书都觉得作者说得好有道理呀,都一股脑儿往自己身上套,并计划以后实施在孩子身上。但其实,我目前所看的那些书中,包括提升自身觉察力、沟通能力等理念,我感觉跟育儿书中的很多理念是想通的,都是关注内在,关注自己的内在,同时关注与我们交互的对方的内在,比如宝宝的真实内在和需求。
这篇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浅薄理解,我很期待看到简友们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看法,对我来说,都是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