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狗十三》上映之时,作家和菜头有一篇评论,里面有句话"直指人心":
在中国家庭,如果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你需要证明自己有那个能耐,主动争取"生存资源"。
乍听上去,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观点,因为我们大多数基本已经习以为常,早接受了这样的文化"潜规则"。
而事实上,这种规则是反人性和反自然律的。
我们待人接物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珍惜规则,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和朋友,意思是"我珍惜你本真的样子"。
另一种是权力规则,常针对同事、老板和陌生人,意思是"我们存在利益合作的关系"。权力规则常用来做社会博弈,珍惜规则用来珍惜身边重要的人。
中国的文化和家庭中,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呈现了某种错位: 常常是下属和老板处得像亲人,和自己的亲人却"形同路人"。
大多数中国人在成长的时候,被迫接受了家长的"权力规则"。比如必须取得某些成就,父母才会奖励自己、爱自己,这种爱是有条件的。
这是典型的权力关系角逐,我们把对待外人的方式,放在了最亲近的人身上,并视其为自然。
回到自然律中,也就是原始的动物关系。以非洲杂色狼(狼的一种)举例,狼妈妈会想尽办法抚养自己的狼崽,给予情感支持,同时避免其他动物的伤害。
但幼崽一旦成年,狼妈便完成了自己的义务。成年后的狼必须离开母亲,甚至离开母亲的族群和领地,因为成年狼可以争夺母亲的生存资源。
也就是说,在成年之前子代与母代是珍惜规则,成年之后转为权力规则。比如成年狼有时会把母亲从领地驱赶出去,进而掠夺食物和水源。
中国的家庭里,哪怕孩子成年之后,父母仍然要为其筹备房子和婚姻。这里的权力表达是: "虽然你成年了,但仍要接受我的控制"。而他们名义上的出发点,是"都是为了你好"。
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眼里,更像是一种"商品投资",并没有对等的人格关系。比如俗语"养儿防老",正是在表达这种捆绑。
所以通常来说,父母越是付出,年轻人就越是害怕。
很多事情的表面和内在,总是相反的: "爱"很可能是"控制","听话"可能带来"反叛","谦虚"更是一种"虚伪"。
有人说,中国的人情社会存在经济和效率的考量,也有它内在的道理。但这样的文化,对中国人心智的长期发展,也并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