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为尽可能说明自然事物的形式与逻辑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为便于明了起见,我感到不得不经常有所重复,而不去考虑文体的优美与否。
在论述哲学理念时,有意识的对参考书籍采用了继承式的做法,以便不熟悉哲学的读者不致感到像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路人,但我不敢说这样已可为读者解除哲学理念中的固有难处。
由于过去的人们(如牛顿告诉我们的那样),在研究自然事物方面把哲学看得尤为重要,现代人却抛弃实体形式与理性的质,力图将自然现象诉诸物理公式。将事物形式的表现变化归因于其运动形式相互间非常明显而简单的关系。如果他们所归结出的那些基本关系恰恰合乎于自然所给出的那些规律,那么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途径无疑是正确的。
但当他们听任想象自由驰骋,随意捏造事物运动尚未弄清的形式与属性,以及不能确定的性质与概念,赋予事物如幽灵一般的特质,并进而设想出事物的运动形式。此时他们就进入了梦境与荒诞,忘记了事物的真正形式。所以我将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物理学,但愿这篇关于物理的哲学短文能为读者招致愉快的思考时间。
恳望读者朋友耐心地阅读本文,对我就此困难课题所付之劳做给予评判,并在纠正其缺陷时勿太过苛求。
第五章? 属性与概念的关联性
为使推理结构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逻辑一致性,让我们回到两位学者的对话中来。
......
听完言先生地说明,古先生这才问道:“属性与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言先生理了理思绪后,道:“这个问题的逻辑比之前还要复杂。所以在回答前必须再次强调一遍,我无法回答有关认识论的本体问题,只简单地说明性质与概念的因果关系。由此所涉及到的认识论的本体问题只能选择跳过它们!”
古先生点了点头,道:“嗯,我知道了?!?/p>
言先生道:“现已知晓形式与性质的因果关系。人们将文字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性质对应于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形式,加以或直观或抽象的演示与演绎,并造出概念。即事物的基本性质从属于文字的基本形式,文字的基本性质从属于事物的基本形式。亦即文字的基本形式依性为事物的基本性质,事物的基本性质依性为文字的基本形式。它们的逻辑是对立统一而互为镜像,并且相互纠缠。
遵照这个逻辑,属性的概念即,属——从属于自然形式,性——依性为自然性质,将属与性的概念合而为一,即顺其自然,并谓之为道的演化——无中生有,有又包含了无,演化的结果即所谓的概念(读者再忍耐一下)。
关于‘无’的概念,不能只作没有理解,必须结合中的属性,即之中的概念——无之中生有,有之中生无;
关于‘生’的概念,不能只作出生理解,必须结合有的属性,即包含的概念——无中包含有,有中包含无;
二者的逻辑统一并提出道的本性问题,即无之中包含有,有之中包含无的属性。
属性的概念是指,‘道’的态(传统文化中的道,语境为完整的态)之中包含已知的和未知的、确定和不确定的、心灵的和物质的以及哲学的和科学的,‘态’之中统一包含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性质、基本属性和基本概念的其中之‘一’(易经中遁去的一,语境为单独的态)。如此使得人们能够对世界进行理解,并最终形成认识。
万物始于一的形式,而又归于一的性质。只有发现‘一’的基本属性(形式),才能精确提出现象和运动相互间的逻辑(性质)‘一’致性,进行推理并造出概念。
在此意义上,心灵与物质(主要与哲学相关)是统一的,涟漪现象与引力效应(主要与科学相关)是统一的。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关于世界(道)的本性问题才能合理地提出来(自然科学以哲学...为基础...是哲学中能够精确提出事物的本性...说明和推理的最为科学的部分)。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提出道的本性问题(跳过由此涉及到的道的本体问题)。
举例来说,例如水与能量在各自的自然状态下,既没有冷与热的概念,也没有波与粒的概念。
自然状态(完整态,即无)下的水和能量,在道的演化(作用)下使得二者的态(单一态,即有)发生变化。作如下两种表述,且这两种表述同样是合理的。
(1)作用形式为负(阴),水的态即‘属阴,性冷’,能量的态即‘属负,性?!?;
(2)作用形式为正(阳),水的态即‘属阳,性热’,能量的态即‘属正,性波’;
由此可得,能量为道的形式,即:Eo;水为道的性质,即:Mo。即由此可得能量与水的逻辑(属性)关系,即(Eo=Mo)。
(1)‘M’代表道的自然性质;‘E’代表道的自然形式;
(2)‘o’不表数量,表‘级’之中包含‘第’的形式变量,‘级’之中包含‘极’的性质变量,合二为一表示作用形式的属性(物理)变量(∞...3=-3、Eo=Mo、-3=3...∞);
(3)‘=’表明它们的逻辑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是运动的也是静止的,当一方的态发生改变,另一方的态也会同步改变。
从感觉上看,二者的态不受时间和空间所约束,在时间上超光速,在空间上相对应。从逻辑上看,二者的态处于始终平衡的纠缠态。能量和水是道的本性,能量从属于道的自然形式(与哲学有关),水依性为道的自然性质(与物理有关)。
作用形式的正负,决定能量在水面(时空)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还是以‘粒子’的形式传递,亦即能量波第。
从感觉上看,就像在一块没有镜片的阴阳镜里相互纠缠,互为镜像。从逻辑上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道的持续作用下,水与能量...”
古先生越听越上头,于是打断道:“我怎么觉着你是在谈中医??!”
不过下一秒,古先生猛的拍了下自己的手,道:“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似乎中医就是这么创生的!但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是不科学的,是形而上的,那你是想帮中医正名嘛?”
言先生并未过多解释,而是平淡地道:“我确知有些享有盛名的人,过分囿于某种偏见而不肯承认中医。而且宁愿全盘否定,也不思考它从何而来!我从未想过要诋毁这些杰出人物的声誉,我只是想把这些争论展示在读者面前求得公正的判断。本质上说,中医从属哲学而非科学。但由于科学是以哲学的说明为应用基础的。因此我认为这些争论本质上是对中医的认识不够导致的,所以不存在正名一说。”
古先生点了点头,道:“好吧!还是谈谈认识的问题吧!据我所知,有些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人为的,属性是人为,性质也是人为的,就连你一直强调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概念,本质上都是以‘你’自身为出发点?;痪浠八?,由你说明的形式和概念也都是人为的结果。那么,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保证你的推理就是真实有效的呢?”
言先生揉了揉眉心,道:“第一个问题。顺其自然并谓之道的演化结果,这句话的逻辑在于宇宙的形式的确是可以被理解的。无论是以或直观或抽象,亦或是以其他方式来说明的道的形式和概念,均不是道的完整态,而是从道的完整态中抽离出的其中一种态。
在此意义(哲学的)上,道的态属无,性不确定,将之统一后确立道的基本属性,并造出关于道的基本概念——不确定性。
关于概念的逻辑,表示人们提出的道的形式,都是对于道的概念的一种说明。由于道的不确定性,如此才能包容(统一)所有说明。所以,当试图通过某一种形式来说明道的完整概念。他们就进入梦境与荒诞,忘记道的真正形式。
从感觉上看,离回溯道的本来面貌越来越远。从逻辑上看,道可以位于(位置)每个人的思想中。因为没有是确定的形式和性质,所以每一种关于道的属性的概念都是真实的,但同时又不是真实的(读者需注意语境)。
在此意义(科学的)上,道的形式为纠缠态,属性为对立与统一,直观与抽象,确定与不确定,互为镜像与相互纠缠,即:道顺‘其’自然不停轮转,演化万物生生不息(以下说明读者需注意语调的停顿变化)。
顺其自然,然自其顺——顺其自,然也;然自其,顺也——无中包含有,有中包含无——相互纠缠,互为镜像——阴与阳。
将以上所有形式和性质加以改进,就可以作以下两种表述且同样是合理的:
(1)哲学中的道,形式即为无和有,属性即为阴阳,性质即为无中生有,而有又包含了无,概念即以此作用万物的从属和依性;
(2)科学中的道,形式即为正和负,属性即为纠缠,性质即为互为镜像,彼此互为其左右,概念即以此决定万物的性质和结构;
由此导出道和万物的因果关系(坐标系)图,且这个图也是合理的。即坐标系S与其本性相关的镜像S’。
‘因’为说明过程是以属性来连接形式与性质的,概念则是在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后获得的结‘果’,即由此才可以确定他们的因果关系。以上论述的所有内容,既是在说明道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关于道的基本概念的说明。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问你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古先生用有些疑惑的表情看着言先生。言先生如是问道:“你是组成万物的其中之一嘛?”
古先生沉默良久,迟迟没有说话。
——参考书籍——
〔英〕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李醒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