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出题目那样的问题,好像不少人都为此困惑,我根据自家经验总结一下原因。
第一,宣告自己主权,姥爷姥姥您少啰嗦。
我家孩子四岁之前,托付他姥爷姥姥照顾。
姥爷姥姥为了保证孩子安全,不让他自己跑院子里玩或干脆跑出院门,常常编造说院子里或院外有各种吓人的妖怪。两三岁以前这招挺好使的,孩子听了能乖乖在姥爷姥姥认为的安全圈里玩。
但大约到了到了两三岁后,这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说啥都要反着来,你让他不要做啥偏偏要做啥,让他做的反倒不做。
姥爷姥姥倒也镇定,毕竟拥有丰富的养娃经验,知道何时睁一眼闭一眼,何时必须上规矩,不行就是不行。
但我当时毫无经验啊,所以探亲回去,面对事事反着来的小子,当时可紧张了,也气得抹过泪。他姥姥也就是我老妈笑话我:你当年一样一样的!
这才松弛下来,有的时候吧,真的是自寻烦恼啊。
事实也证明他姥爷姥姥英明。反了一阵子后,他试探清楚了自己能扩张的活动范围,也明白了姥爷姥姥不可触动的边界在哪里,就不那么反了,给自己争取到了该有的空间,早就忙乎着享受了,哪里顾得上反抗。
孩子成长需要弹性扩张的空间,就给她/他合理的机会呗。咱总不能陪护限制一辈子,总得看着她/他离去的背影越来越小。
千万别企图让孩子事事顺着咱,弄不好养个妈宝爹宝娃,那一辈子被孩子拴着,哪里来的自己独立清净的中晚年?
第二,需要关爱,反着来表达自己诉求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夫妻俩事业上行期,而且最有干劲的时候,那时候真的是舍小家为大家,天天一颗红心全给了工作。(哈哈,写到这里顶个锅盖,我不是表功劳也不是卖惨哈,只是为了衬托当时真忽略了孩子。)
回家俩人抱着电脑忙各种文档,出差一走就是十来天,把孩子送到关系好的同事家暂住。
这孩子那时候真是人见人夸,寄住同事家,特有眼力见,作业主动做完,还帮人家做家务,就人说的嘴巴甜人勤快。
每次从同事家接回的时候,听着同事的盛赞,飘飘然,觉得自己是个大赢家!
然而,孩子渐渐跟我反着来了!其程度其范围逐步升级,甚至到了要和我势不两立的程度!有一次单位组织郊游活动,我领着他去了,那一路可真的就是个小炸药桶,不小心就点爆了,跟我横着干!哎呀呀,当时所有同事口瞪目呆,曾经被视为别人家的标杆孩子,怎么成混不吝了?当时我颜面扫地,真的是很想很想揍他一顿呀!
正好当时事业又遇挫,那段时间真的是感觉从天上摔倒地上了,又疼又累。
痛定思痛,调整生活重心,耐心去分析孩子的每一次爆点背后的诉求是什么,渐渐地,我才明白,孩子太需要父母的关爱了,他要的并不是父母的身体在,他要的是父母的心在。
渐渐地,他的刺越来越少,回家笑声越来越多。其实有时候想一想,孩子要的并不多,他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对他的在意与用心理解。
第三,孩子的反,也许是我们自己的焦虑放大结果。
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对于前途,他有他的焦虑和他的选择。我们也有我们的焦虑与选择。这时候,我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加剧了我们的冲突。他理工思维讲概率讲逻辑重理智,我们父母文科思维习惯以小见大,习惯从个案看趋势。
那段时间,沉默不语横亘在我们之间。往常手机聊天一聊就一个多小时,那段时间手机铃声响起,就踌躇不安。
后来,我们夫妻反复讨论,彼此检讨,也许是我们应该学会真正放手的时候了!就这么一个孩子,当然希望他一路平平顺顺,但我们的经验也许真的受限于自己的格局和视野。
那么就让他自己决定吧!
所有的担忧就让我们自己悄悄承受,放他去走自己的路。累了倦了,就心无芥蒂地回到我们身边歇一歇。
如今总算平安结束我们的冷战期。
总结: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不断试错不断纠偏的过程。做父母何尝不是呢?在想着孩子为甚总反着来的同时,也许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她/他的诉求,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在需要放手的时候,给足她/他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