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始,启动卡片写作,已近5个月。
卡片既是阅读工具、也是写作工具,更是创造的工具。
学习卡片,首当读一读阳志平老师的《卡片十二问》和《纳博科夫的卡片》。
今天,尝试用卡片写卡片,谈谈自己的所行、所感。
卡片写什么
摘录自《卡片十二问》中推荐的七类:
1.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2.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3.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4.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5.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6.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7.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新手推荐写金句卡和反常识卡,看到了喜欢的金句,看到打破常识的知识,拆下来,写上去,捕捉你的感悟。
技巧卡和行动卡都指向行动,但有所不同,技巧是「应该怎么做」,行动是「我要怎么做」。
人名卡和术语卡需要投入大,需要深挖背景知识,需要对比周边信息,但也是打破知识边界的利器。
人名大于术语大于案例。书中提及的科学家都有哪些?书中提及的术语有哪些?然后分门别类整理。至于具体的现象、案例没那么重要。这些往往是作者瞎编的。
如何写卡片
方法
一事写一卡:切勿贪多,一张卡片只谈一个主题,不超过两百字,多个主题分解为多张卡。
标识好来源:尊重原文是前提,区分原始和演绎数据。好的实践是摘录原文,同时增加自己的表述、感悟。记录思考结果,也记录思考过程。
以组合目的:卡片是用来组合,价值在于启发思维,写作像玩拼图游戏。拼图完成,仍需细节打磨,让文章可读。
技巧
仅用文字:卡片为了再创作,再加工,而图片等其他元素难进入下一轮创作,尽量用文字描述。搭积木时,形状统一、结构一致,未来才方便搭建。
不断行动:阳老师推荐每天写三张,但能坚持的寥寥。重要的不是写多少,而是不断的行动。每天投入20-30分钟较合理,不要停止,持续去写。
工具
多种工具可以使用,选定最顺手的即可。
- 喜欢简洁:Workflowy
- 喜欢分享:Notion、幕布
- 喜欢好看:Notebook
卡片如何帮助阅读
降低认知负荷,让大脑偷懒
卡片和读书笔记不是一回事??ㄆ谋局适且桓鲎钚⌒畔⒌ノ唬哟舜蠓冉档土四愕娜现汉?,并且可以任意复用。
每次输入时,不再以书/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每次输出时,不再以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降低行动难度,让大脑不偷懒
当一本书读了一遍,不懂,第二遍,依然不懂,这时不要伤心,用卡片大法。
当一本书,读的时候非常明白,第二天回想困难,这时不要重新回到旧习惯,用卡片大法。
当你工作忙碌,总有借口不写作,用卡片大法。
提高记忆效果,促进知识内隐
用「必要难度理论」改善输入输出的连接通道。
时间的必要难度,不要在你听的最爽的时候去写,这个时候都是在你工作记忆区域工作,左耳进右耳出,而且还会造成你很大的「学会了」的错觉,写的更晚一点。
地点的必要难度,就是在不同的地点写。比如说今天在这听完了,回到家里去写笔记。
记忆的生成效应,指的是用自己的话写。别直接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那叫做自欺欺人。
卡片与便签的区别
便签读书法参见《谈谈拆书法》。
内容不同:卡片输入可大可小,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全书精华的凝练;便签的输入仅是片段。
目的不同:卡片是了为了创作,便签法是为了行动??ㄆ皇且桓霭氤善?,服务未来的创作。便签是一个成品,服务当下的改变。
题材不同:卡片的广度大,所思、所想、所感皆可发挥。便签的深度深,反思过往,激发行动。
希望更多的创作,卡片更适合;想要改变自己,便签法更适合。
卡片带给我什么
- 学习的复利
哪怕对老手,写作也是艰难的。
卡片是轻量的,写千字文困难,写卡片会轻松。
输出作品不是终点,作品要给未来更大的作品服务,追求复利的产生。
用卡片来做小单元输出,容易调取,灵活组合,积累每天的努力,将产生复利。
- 知识的磁铁
每张卡片,术语、人名、反常识、行动等等,都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磁铁。
从一本书来,可以不断吸纳更大范围的知识,形成一个越来越好的知识组块。
卡片可以修订,修订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
看了多少本书不能代表自己的学识,拥有多少组块才代表自己的学识。
知识组块会让自己拥有更高的平台,去谈高水平的人、去读高水平的书。
- 智识的训练
卡片大法发源自《智识的生产技术》,当中谈到,多思多想,并且付诸实践,在训练中必不可少。
随机的抽出几张卡片,尝试做下关联,把卡片想成一块块积木,用积木搭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不是搭建的,如果先搭建骨架,再填充内容,但实践中,难免水土不服。
知识体系是涌现的,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卡片,大脑爱分类,大脑爱比较,会自然进行分类,慢慢成了体系。
有从行动开始,通过一张张卡片去积累自己,去书写,时间长了,自然产生了智识。
最后,开始写不难,但写下去不易。告诉自己,形成习惯将加速时间,有行动才有改变,愿你我早日创造新的自己。
ChangeLog
2019-05-01 14:58:37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