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悟行学宫:“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倡导“体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学并举”为宗旨的中华国学真修实证的修学平台。
兵者诡道读《孙子兵法》中的韬略人生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方面在宋朝都是达到了顶峰,其中也包括军事。宋朝官方整理颁行了一部兵法丛书,作为武考的必考科目,这就是“武经七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构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孙子兵法》,可见它在中国古代军事领域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从这部兵书中一些经典的观点、名句中去一窥它博大的智慧。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这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是孙子首创的战争观。不过孙子的这个观点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平和道德?!兜赖戮飞辖玻骸氨卟幌橹鳎蔷又?,不得已而用之?!庇纸玻骸按缶螅赜行啄?。”可见,中华文化中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源远流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之下,孙子才在军事上提出了伐谋、伐交胜于伐兵、攻城的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我想这一点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在周朝时,针对战争就制定了的六大原则,虽然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这六大原则显得有些迂腐,但是足以说明古人重视道德的程度。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非常富有仁德之心和贵族精神,他指挥作战就完全遵循古人的六大原则,他要求将士们在战争中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有次他和楚成王打仗,看见楚军还在过河,他本可以趁机先行击杀,但是他不肯。等楚军开始布阵的时候,他本可以趁对方尚无秩序,先行开杀,但是他也不肯。他还要求军士们打起来的时候看看敌人脑袋上,但凡长有花白头发的,都不要抓!结果这次交战宋军惨败,宋襄公也受了伤并且后来因伤痛发作而死。后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价宋襄公的作战方式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所以孙武子讲“兵者,诡道也”在当时也是一种突破。
古人根本上还是讲究和平的,例如墨子就非常崇尚和平,主张非攻。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讲的是楚国请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工具,然后准备用这种武器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前往楚国,劝楚王不要出兵,然而楚王并不听从墨子的建议。没有办法的墨子请求和公输般演示攻守战阵,结果公输般完全不是墨子的对手,不肯认输的公输般说:“我知道怎么击败你,一招就够了?!蹦踊卮鹚担骸安还褪前盐疑绷耍俏业娜俚茏用恳桓鋈硕蓟嵛业氖爻前旆?,他们已经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候楚国的军队,杀我可以,但是你们却无法把我的弟子们杀尽?!弊詈蟪醪坏貌环牌运喂慕?。
古人有句话叫“自古知兵非好(hào)战”,懂得兵法的人一般是不好战的,虽然用兵是以武力对抗武力,但是目的是为了和平。法家提倡的刑法,目的是为了用刑法来作为德治的辅助,所以法家提倡以法治国。但是法治背后如果没有德治,问题就很大了,《道德经》上有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都不怕死,怎么办呢?用真正的死亡来警告他们,让他们感到恐惧吧!马谡曾经给诸葛亮提出过一个建议,叫“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真正的胜仗是征服人心,具体的胜负跟夺取人心相比其实并不重要,还有句话叫“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孙子兵法》里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p>
《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慎战的原则,它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币馑际撬嫡秸枪业拇笫拢叵档桨傩盏纳?,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君王都因为没有慎重地对待战争,轻易开战,导致山河破败身死国灭,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但是不轻易开战也不代表一味的求和。
例如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统治时期,一改之前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命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先后率领大军征讨匈奴,经过多次战争,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边患。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能胜利这跟之前的统治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方面和亲政策稳定了局势维护了边境安宁,另一方面“文景之治”给汉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队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因此,孙子主张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各方面的因素,打与不打,要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感谢您的收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阳明悟行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