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在上文品读了“君子义以为上”,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说厌烦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
在孔子看来,即便下棋也比无所事事好。
但在现在社会,在这个嘈杂又充满引诱的社会里,能够做到静下心来好好发呆思考,已经是特别不容易的事情了。
后文提到子路来问孔子,君子是否会崇尚勇敢。
子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最后杀身成仁,死得也非常英勇。所以他之前向孔子请教君子是否崇尚“勇”的问题。
也许子路觉得,自己身上除了勇敢,找不到其他突出的优点,并以自己的英勇为荣,所以来问孔子,英勇是不是君子的一个特点。
孔子讲“君子义以为上”,就是要先明白,自己是因什么而勇敢。你拼命奋斗的目标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继续下章: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b>
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b>
注译:
恶:厌恶的意思。下流:指下等的,在下的。
讪:诽谤的意思。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徼(jiǎo):窃取、抄袭的意思。
知:同“智”。孙:同“逊”。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
原文解析: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的人或事吗?
孔子说:“是有所憎恶的。憎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憎恶身居下位而毁谤身居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p>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
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b>
有感解读: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君子有没有特别讨厌的事情和人?”
孔子常说“仁者爱人”,也许子贡就是因此而产生君子是否也会憎恶人的疑问。
很多人认为君子修炼德行,到最后看什么都顺眼。比如孔子,觉得什么东西都挺好。所以子贡也有点好奇,想问问老师有没有看不惯什么的时候。
孔子说,君子也有看不惯的东西。
“恶称人之恶者”:君子厌恶那些整天在背后说人坏话、到处宣扬别人不足的人。没有完美的人,谁都有一些不足之处。
有些人以议论别人的缺点、问题为乐,还四处宣扬,极度让人讨厌。
尤其是那些落井下石的人,当别人麻烦缠身、失魂落魄的时候,还给予打击、批评来获得优越感。这种人别说君子,圣人都会厌恶他。
君子不是不知道别人的恶,而是不会到处去散播别人的恶。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编造领导莫须有问题的人。“下流”就是指在下位者,“讪”是诽谤、造谣的意思。员工应该维护自己的领导,而不应该诋毁领导。
前面讲过,孔子出行的时候,有人问他关于鲁君的坏消息,孔子尽量地为鲁公辩护。即便有的事情存在争议,孔子也不会参与到负面的讨论中去,何况是毁谤领导?
“恶勇而无礼者”:君子讨厌那些看起来很勇猛却莽撞无礼的人。什么叫勇而有礼?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张飞见到丞相,从来都是毕恭毕敬的,认真倾听。这就是勇而有礼、粗中有细。
“恶果敢而窒者”:“窒”是窒息的意思,形容堵塞、封闭起来的感觉。一个人做事果断是好的,但如果他闭目塞听,就很可怕,容易冲动做坏事。这种人往往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话。典型人物就是王阳明的对头宁王朱宸濠,他果敢但是看不清形势,是一个敢而窒者,所以最后造反。
孔子说完讨厌的四种人,又问子贡:“赐也亦有恶乎?”
孔子问子贡问题,子贡觉得很荣幸。在此前的对话中,孔子没有反过来问过子贡问题。
子贡说:“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br>
“恶徼以为知者”:“徼”就是抄袭,把别人的思想观点拿过来用,当作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人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抄袭别人的东西还借以卖弄。
“恶不孙以为勇者”:一个人分不清楚不逊与勇敢的区别,桀骜不驯,逞匹夫之勇,还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勇敢,很让人厌恶。荆轲刺秦王的助手秦武阳,在集市上就敢杀人,但在刺秦王的时候,还没有走到跟前就两股战战,这就是“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讦”读“jié”,有一个词叫攻讦,就是恶意揭发别人的隐私。这些人往往貌似耿直,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喜欢逞口舌之利。
这是子贡最讨厌的三种人。
孔子和子贡的逻辑思辨能力很强,是非曲直也分得很清,我们可以把以上任何一条拿出来,对照和审视自己。
现在很多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就粗糙了很多,吐槽的水平没有那么高,不容易说出令人引以为戒的句子。
对于孔子和子贡所说的好恶标准,我们可以学习使用,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但要注意,不要用这些标准去攻击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