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今》笔记(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 ?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 ? ??前面三章老子从三个方面指出了人生应当避免的误区或陷阱,以帮助我们树立辩证的世界观、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宠辱不惊的人生观以及以个人自重自爱自律为基础的社会观或政治观。老子的这些观念皆来自于他对“道”的研究和体悟。本章再一次回到对“道”的论述上来。“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哲学就是建立在对“道”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兜赖戮分猩婕啊暗馈钡恼陆诤芏?。截止目前,第一章老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把“道”这个主角请出场。在那里,“道”是作为“有”和“无”这对矛盾的统一体而存在的。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这样的表述中实际上也暗含了“道”是世界本源的意思。第四章老子对“道”作为世界本源的特性作了描述,“道”具有“虚空而实有“、“和同而无形”和“创世而非神”等三大特性,其重点是点明“道”乃“万物之宗”,并用“象帝之先”这样委婉的说法否定了上帝的“创世”和“主宰”的资格。本章则是对“道”的性状的具体描写,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道”的特性。后面还有关于“道”的运行及其法则、“道”的品行或德性等专门描述,到时再一一评述。

? ? ? 本章刘氏的“析評引論”没有涉及本章的主旨和内容,只谈了两个与之无关的问题:一是“《老子》乃詩乎?”这是关于老子著作的体裁或文体问题。刘氏的结论是:“筆者目前的看法是非詩非文,亦詩亦文,詩文一體的哲理短論。這是相當獨特的文體,是在《詩經》風格尚有影響時的自由創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非模仿之作。”这个结论对于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它透露出来的关于《道德经》创作年代的信息还是相当重要的。二是“老子如何成教主?”刘氏认为,《老子》即《道德经》成为道教经典,《想爾注》起了决定性作用?!独献酉霠栕ⅰ芬话闳衔嵌旱澜陶慌纱词既耍彩俏宥访椎赖拇词既苏诺懒晁?。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后世道书多沿此说?!独献酉霠栕ⅰ访迳鲜嵌浴独献印返淖⒔?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独献酉霠栕ⅰ吩缫焉⑹?,《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道藏》中也没收进去。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經想爾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据考证,它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一九零五年失窃,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尔注》的基本思想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独献酉攵ⅰ返哪谌?,大部分采用《太平经》思想,部分吸收《老子河上公章句》,借《老子》为题来发挥道教思想理论的。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所习之典?!独献酉霠栕ⅰ芳吹笔苯蚕啊独献印返淖⒈尽SΩ盟?,把老子引向宗教,《老子河上公章句》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而《想爾注》则是有目的、有意图地把《道德经》改造成宗教典籍的成果。显然,这是一次对老子思想系统性的篡改和歪曲。刘氏一方面认为“把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顯然是不嚴肅的”,但又认为“將道家與道教分得一清二楚也是沒有必要,不合歷史的”,并说:“有意思的是西方許多研究道教的學者千方百計為道教爭取宗教的地位,反對將道家與道教截然二分。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道教成為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的世界性宗教,從而洗卻道教的迷信之污穢,提高道教研究在比較宗教學或世界宗教研究中的地位。他們的用心及努力已經取得成功,是值得我們讚賞的。”作为研究老子的严肃学者,刘氏持有这样的观点令人非常吃惊。我理解他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他所谓“不合歷史”,意思是在历史上“老莊道家”和“神仙道教”就是不可分的,或者说,老子的思想中本来就含有宗教的因素。如在第十章的“析評引論”中他就说过:“《老子》的確提出了道家和道教心身修煉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形神相守為一。本章提出的‘載營魄抱一’可能是道教修煉傳統的基本原則的最早表述。道家道教各派都提到的‘守一’的概念和修煉方法,顯然是老子之‘載營魄抱一’說的引申和演變?!蔽以诟谜碌谋始侵性源俗髁讼晗傅呐?,老子与道教“心身修煉”毫无关系,而且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对人为的“心身修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二、不把道家和道教区分开来有助于“讓道教成為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的世界性宗教”。道教能否成为世界性宗教,我不得而知。宗教作为人的信仰自有其评判标准,有人利用老子的名望,将《道德经》改造成他们信奉的教义,如果这有助于劝人为善自然也无可厚非。而老子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探索真理,如果不把它与宗教信仰区分开来,我们就根本无从讨论其是非对错。为了道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牺牲作为真理探索的宝贵成果的老子思想,对于我们认知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充满险恶的人生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再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老子思想是思辨性的,对于宗教信仰不会有什么帮助,相反还会使宗教信仰产生动摇。用老子的话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保ǖ诹拢┰诶献幽抢锔久挥小吧系邸?、“鬼神”的地位。我不知刘氏“讚賞”的那些人是如何做到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体的?

? ? ? ? ??句逗

? ? ?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搏之不得,名曰“微”。

? ? ? ? ??“道”作为认知的对象,我们首先应当感知“它”。人类感知事物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进行的。然而,老子告诉我们,这三条途径对“道”而言是无效的?!耙摹?、“?!薄ⅰ拔ⅰ倍加小耙钡暮?。据康殷考证,“夷”古文“象带绳的箭······用以猎飞禽”。此字后被表“夷狄”的“夷”借用,故“又借‘弋’代为夷射字”(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第153~154页) 《庄子·应帝王》:“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耙摹痹诩坠俏闹写摆狻毙醋鳌?”,意思应为“躲在土丘后面射猎”。因此,本人高度相信,“夷”与“翳”也相通?!棒琛币彩且恢挚梢砸浞汕莸牧跃摺!独窦恰ぴ铝睢罚骸疤锪粤D罘、罗网、畢、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敝Pⅲ骸棒瑁湔咚宰砸??!薄段难 づ嗽馈瓷滹舾承颉怠罚骸傲囊越菜林嘞?,而习媒翳之事。”吕延济注:“翳者,所以隐射也?!薄棒琛焙蟊蛔栉诒窝矍虻哪?,俗称“翳子”,即白内障。由此可见,“视而不见,名曰夷”,意思是说我们想看“道”时,“道”被遮蔽或隐藏起来了,所以我们见不到。

? ? ? ? “?!?,原“巾”上写作“爻”?!墩滞āそ聿俊肥痛俗治骸跋1咀帧4迂?,象希疏之形?!薄逗鹤衷戳髯值洹罚骸跋#嵋庾帧ぁぁぁぁぁご咏?,从爻,会像篱笆一样织得稀疏的麻布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希。是‘稀’本字。”《尔雅 ·释诂下》:“希,罕也?!薄端滴摹肺绰肌跋!弊?,但有“罕”字。《说文·网部》:“罕,网也?!庇捎谕孟∈瑁昂薄焙笠惨晡∈?、稀少之意?!队衿ね俊罚骸昂保’E也。”《正字通·网部》:“罕,少也?!痹凇疤晃?,名曰希”中,“希”,形容声音“如丝如缕”、“若隐若现”。

? ? ? ? 《说文》:“微,隐行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倍旁ぷⅲ骸拔ⅰD湟??!薄安坏茫晃ⅰ?,“微”也即“隐而不现”之意?!安痹诓橐冶局凶鳌皰稀痹谟械陌姹局谢蜃鳌皳弧薄U馊鲎侄际鞘稚隙?,意思大同小异,可能是字形相近,传抄过程出现的讹误?!墩h文》:“搏 ,索持也?!鼻濉ざ斡癫谩墩h文解字注·手部》:“搏 ,索持也······謂摸索而持之。”《説文·手部》:“捪,撫也。从手,昏聲。一 曰摹也?!薄墩h文·手部》:“ 摶,園也?!薄稄V雅·釋詁三》:“摶,著也?!蓖跄顚O疏證:“摶者,聚之著也?!碧菩兑磺薪浺袅x》卷九引《通俗文》:“手團曰摶?!薄洱R民要術·作芥子醬法》:“摶作丸子,大如李?!鼻寤谱駪棥峨s感》之二:“黄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以上三字意思略有不同,但并不妨碍理解,都可理解用手触摸的意思。

? ? ? 老子之所以要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来描写“道”,很可能就是想告诉我们“道”实际上是超验的。在经验世界中,我们是无法通过我们的感觉来感知它的存在的。那么,作为超越我们感觉之上的“道”,究竟是怎么东西呢?《易经·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闭饣蛐硎侨寮叶浴暗馈钡囊恢纸馐汀U庵纸馐桶选暗馈庇搿捌鳌狈旁谝黄鸲跃?,意在用看得见、摸得着、有形体的“器物”来帮助我们理解看不见、摸不到、无形体的“道”。事实上,这样对举解释很容易把“道”解释成了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朱熹在《答黄道夫》中如此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卑凑罩祆渌捣ǎ煜峦蛭锸怯闪街侄鞴钩傻?,即“理”和“气”。所谓“理”也就是“事理”、“义理”,当然我们也可把它说成“规律”、“原理”等等,但不管我们怎么叫,“理”都是“非物质”的。然而,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符合老子的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焙芟匀?,尽管“道”“恍惚”、“窈冥”,但老子还是愿意把它归类为“物”,当然,这种“物”与一般的“器物”不同,它应该是一种更原始、更根本的存在物。这种存在物颇有点像西方超验哲学中的“太一”?!疤弧币淮?,原出于《庄子·天下》篇中对道家学说的概括,其原文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闭饫锏摹疤弧笔且浴暗馈钡摹盎焱弦弧钡奶匦岳粗复暗馈保罄粗旃馇痹诜胄掳乩贾饕宓牡旎咂章尢崤档摹毒耪录肥?,借“太一”用来表达其核心概念(The one)。但事实上,老子的“道”与普罗提诺的“太一(The one)”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本质的不同。其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指世界的本源和万物的由来,而且两者都是超验的。其不同之处在于,普氏的“太一”相当于柏拉图理型论(theory of Forms,or theory of Ideas)中的“Ideas”,是一种“精神本体”,它创造世界的过程是:太一——理智——灵魂——物质世界,而老子的“道”不是“精神”而是一种“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闭饫铮献忧宄馗嫠呶颐?,“可以为天下母”的“道”是“物”。所谓“混成”,是指“道”包含了万物的所有特性,并使之混同合一的存在物。这种“物”有点像当今科学界所谓的“夸克汤”。按照科学家们说法,我们的宇宙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锅汤”。根据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在超过1万亿摄氏度的温度下,质子和中子也会“熔化”,以至于无法形成原子结构而变成夸克与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简称QGP),俗称“夸克汤”(quark soup)。现在,科学家们已在实验室中制取了一滴这种超高温的“汤汁”——让我们借此回溯“大爆炸”后宇宙刚刚诞生几秒钟的状态。当然,“道”作为“物”也可能根本不是有质量的“物”,而是一种纯粹的能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经典公式之一:E=mc2,这个方程式表示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可以相互转化。而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学理论,宇宙诞生之前,即“大爆炸”前,实际上就是以能量形态存在的,大爆炸使能量变成质量,并开始膨胀,到了一定阶段,宇宙的熵越来越大,到物质全部转化成能量后,宇宙就达到了最高熵;黑洞蒸发开始从宇宙中移除熵,蒸发完毕后熵就被清零,这时候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宇宙大爆炸。总之,宇宙始于“大爆炸”终于“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反(返)”。当然,老子不是科学家,他不可能像今天的科学家那样具体地说出宇宙诞生的细节,但他对天地万物形成的猜测与当今科学发现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是无法否定的。老子说“道法自然”,也就说“道”演化万物的过程并不神秘,它不是什么“至善理性”或“绝对精神”的产物,更不是上帝或神的创造,而是大自然的杰作!王弼注曰:“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奔热弧白匀弧笔侨死嘤镅曰蛘咚抵腔垡涯岩员硎觯材岩约绦肺氏氯ザ褂玫囊桓鲋战岽视?,把道称为“物”、“夸克汤”或“能量”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词语都不是终结性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发问:能量转化为质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依人类目前的智慧,我们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暗馈闭抢献佣杂钪娓次薮用枋?,迫不得已所“强为之字曰”的,即不是正式名称的名称。对于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事物,要用人类所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至多只能给它做一个标记?!暗馈本褪抢献佣杂钪姹驹此鞯谋昙?,而不是根据其性状所起的大名。

? ? ? ??句逗

? ? ?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 ? ? ??《説文·言部》:“詰,問也?!薄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安吠礁阁咧骸婧?,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置君?!薄爸纶怠焙小白肺省?、“推究”的意思?!夺岷菏椤ぴ泊邸罚骸半m有不類,未可致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詰?!笔偷虑逅担骸?致詰,猶言思議?!蹦敲?,为什么“不可致詰“呢?王弼说:“無狀無 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 致詰,混而為一也?!比绻道献邮怯谩罢谮狗ā崩疵枋觥暗馈蔽挝锏?,那么王弼则是用“表诠法”来使老子的描述描述明朗化?!罢谮埂庇搿氨碲埂保顺贫??!罢谮埂笔谴臃疵胬此得魇挛?,而“表诠”则是从正面来说明事物。如说盐不淡是“遮”,而说咸则为“表”。对于难以从正面描述的事物,用“遮诠法”从反面说明它不是什么,是一种最简便之法。由于“道”是超越与我们感官之上的,即便到了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我们仍无法说清楚“它”是什么,而在老子那个时代要从正面来描述“道”究竟为何物更是困难重重,于是本章一开始老子便巧妙地使用“遮诠法”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看不见”、“听不到”和“摸不着”的。由于这不是从正面来描述事物的,所以人们势必要追问“其究竟为何物?”这时,老子再进一步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甚至是“无法追问(不可致诘)”的?!安豢勺肺省钡奈侍馔褪恰爸占浴钡奈侍?,或者说是“问题的终极”。王弼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老子的意思,便用‘表诠法“从正面告诉我们,”道“是“無狀無象,無聲無響“的,说它“無所不通,無所不往”,则是告诉我们“道”又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由于它是我们感官无法感知的,因此也是我们的智慧所不可能知晓的,甚至“更以我耳、目、體”,即用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经验世界的语言来给它命名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不可致詰”原因?!肮省保涸颉⒏?。如:原故或缘故?!墩h文·支部》:“故,使為之也?!?段玉裁注:“今俗云原故是也,凡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闭饩浠暗囊馑际?,因为这三者都是无法追问或推究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视为世界万事万物的统一体。这里的“一”,有人直接把它解释为“道”。这似乎也没有大错,但细细地分析起来,“道”与“一”还是有所区别的。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绻怠暗馈本褪恰耙弧?,那么这句话就说不通了,因为它犯了同语反复的毛病。关于“一”究竟指什么,老子似乎并没有作具体解释。但“一”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应该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如第十章中“抱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等等。我以为,这些个“一”表达的是老子“万物一体”的理念,或者是对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描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闭馑坪跏歉嫠呶颐牵印暗馈敝幸豢疾氖澜缡且桓雒挥腥魏吻值耐骋惶?。第二十五章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薄盎斐伞北泶锏木褪峭蛭锘姑挥星值母拍睢U庥胂执锢硌У姆⑾质且恢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Gell-Mann),他因发现了夸克和对基本粒子的归类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写过一部科普读物《夸克与美洲豹》,书中提到了宇宙万物都是由夸克组成的,但为什么会千差万别?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天体物理学有一些似乎可信的解释,即由于能量和密度的细微差异使宇宙向复杂化方面演化,这个解释得到了卫星望远镜对原始星云观察的佐证。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保ǖ谖迨徽拢┱饫锏摹笆啤敝傅木褪俏锼Φ幕肪澈捅旧淼哪芰??!都崱ぜ理崱罚骸皠?,威力也?!薄蹲謴 ちΣ俊罚骸?勢,勢力;威勢。”《玉篇·力部》:“勢,形勢也?!薄兑住だぁ罚骸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笨追f達疏:”地勢方直,是不順也;其勢承天,是其順也?!薄墩摵狻ぢ市浴罚骸叭碎g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倶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薄?庄子·内篇》有一篇《齐物》,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这可以看作是老子思想的展开和延伸。总之,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它们从“道”中分化出来,形成各自不同的样貌,但它们的本质或者说构成它们的基本原素仍是同一的,并未改变。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们到本章最后再来展开。以上我们对“道”与“一”作了区分,这样的区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更准确地把握其意涵是必要的。但是,“道”和“一”密切关联及有许多共同的特性,如超验、超时空等等,因此,要把“道”与“一”截然分开是困难的,事实上,老子也常常用“一”来表示“道”的“和同”、“包容一切”的特性。

? ? ? ??句逗

? ?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

? ? ? ??此节傅奕本、帛書甲乙本前面均有“一者” 二字。“一者”显然指代的是上面“故混而爲一”的“一”,在这里它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没有“一者”,人们也不至于误会下面是对“一者”,即万物浑然一体的状态的描述?!鞍墶?,原指玉石洁白貌?!墩h文·白部》:“ 皦,玉石之白也?!薄队衿ぐ撞俊罚骸鞍?,珠玉白皃?!焙笠晡敖喟住?、“明亮”?!队衿ぐ撞俊罚骸鞍?,白也。亦與皎同?!碧菩兑磺薪浺袅x》卷二引《埤蒼》:“皦,明也,浄也?!薄对姟ね躏L·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泵珎鳎?“激,白也。”陸德明釋文:“皦 ,本又作皎?!薄豆?文 &公孫乘〈月賦〉》:“月出皦兮,君子之光?!闭麻宰?“以月之明比君子之德?!?再引申为“分明”、“清晰”。《論語·八佾》:“ 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何晏集解:“皦如也者,言其音節分明也?!薄端涀ⅰず铀罚骸?清濁異流,皦焉殊别?!闭卤搿渡侠詈枵率椤罚骸肮戏种危壢缣┥??!痹谡饫铩安话墶敝浮安磺逦被颉澳D:钡囊馑??!墩h文》:“昧,爽,旦明也。从日,未聲。一日闇也?!?王筠釋例:“昧爽之時,較日出時言之則為闇;較鷄鳴時言之則為明,本是一義,不須區别?!?《玉篇·日部》:“昧,冥也。”《廣韻·隊韻》: “昧,暗昧。”《書·堯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笨讉鳎骸懊?,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日昧谷?!薄稘h書·嚴助傳》:“(越)地深昧而多水險?!鳖啂煿抛?“昧,暗也?!薄安幻痢痹谡饫镏傅氖恰安换薨怠?、“明明白白”。这里的“其上”、“其下”,似乎不能从方位上来理解,因为万物一体,即万物尚未分化的时侯,是没有时空的区分的,或者说是超时空的。但“上”、“下”可以指时间的前后,如“上下五千年”。如果“其上”、“其下”是指时间的先后,那么,“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的意思是:在万物一体,尚未分化之前,它们是混混沌沌无法分辨的;在其分化之后,它渐渐显露其可以分辨的形象。当然,如果我们不那么较真,这里的“其上”、“其下”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语助词,相当于“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实际上是为了叙述方便的方位词借用而已。同时,古汉语中有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上下文各说一半,但前后互相包含、互相补充、互相显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典型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互文,它完整意思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己喜,不以己悲?!比绻庋慕馐湍芄怀闪?,那么,这两句话的前后的意思是一致的,目的是强调“道”的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其上”、“其下”理解为“形而上”和“形而下”,意思是说,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来看,我们不能明确地说出它是什么;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所以它也不是完全昏暗一片?!袄K繩兮”,不少注家解释为“纷芸不绝”(陈鼓应)、“无边无际”(汤漳平、王朝华)这可能是受了河上公注“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的影响。刘氏就干脆把此句解释为:“道之‘繩繩’ 而動,綿延不絕,似有物之形,但無可描摹,終歸還是無物之象?!薄袄K繩”与“绵绵”读音相近,确有“众多”、“绵绵不绝”的意思。《汉语大词典》“繩繩”词条收录了这个义项,并引老子此句为证。但我以为这并不恰当。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这段话是对“一者”的描述。所谓“一者”指的是万物一体尚未分化的状态。既然是“一”哪来的“多”?既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怎么能知道它是“纷芸不绝”或“无边无际”的呢?最后,“纷芸不绝”或“无边无际”的,难道我们就“不可名”乎?大气循环往复可谓“纷芸不绝”,但我们可以用“纷芸不绝”来描摹其状态,也可命名其为“大气”?!坝钪妗笨晌健拔薇呶藜省保颐峭梢杂谩拔薇呶藜省崩疵枘∷?,并用“宇宙”来命名它。我以为这里“繩”应为“繩墨”之“繩”。《禮記·樂記》:“省其文採,以繩德厚?!编嵭ⅲ骸袄K,猶度也?!笨追f達疏:“繩是度量之物,經雲以繩德厚謂度量之以道德仁厚。”《南史· 謝晦傳附謝?!罚骸暗垡詾殄7酵馐?,不宜規矩繩之?!薄袄K繩”重叠,表示“用普通的探测手段反复度量,也无法给出其形状尺寸”。当然,也就“不可名”,即无法形象地给它起个名字。由于“一者”是混沌一片,它超出了我们感官世界的一切事物,因此老子不得不将它“復歸於無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無物”不应理解为“没有物”或“不是物”,而应理解为“无具体形态的物”或“超越我们感官的物”。为了避免误解,紧接着老子用“是谓”对这种“无”的“物”作进一步解释:“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蓖蹂龆源俗⒃疲骸坝晕扌?,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闭饩颓宄乇砻鳌拔尬铩辈皇恰懊挥形铩?,而是“没有形状的物”,而且是“形成天下万物的物”。而“惚恍”正是我们感觉到“有”,而又“看不见”、“摸不到”的状态?!逗河锎蟠实洹罚骸般被校夯煦绮环郑灰疾磺??!段难 づ嗽溃嘉髡鞲常尽罚骸磐駚?,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这颇似宇宙“大爆炸”早期状态,那时由于高温连质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也不可能存在,所有的物质都以“夸克汤”或“离子云”的形式存在。

? ? ? ??句逗

? ? ?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 ? ??本章最后老子揭示了认识和把握“道”的途径、方法和意义?!坝灰娖涫?,隨之不見其後”,这告诉我们,“一者”或“道”不仅是“超感觉”的或“超验”的,而且是“超时空”的。所谓“时空”指的是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和相互关系?!坝焙汀半S”表达有是我们与观察物相对的运动状态。物体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的,因此,有运动必有时空问题。当我们“迎”着物体运动,从空间上来说,是朝向物体的正面;而从时间上来说,是在追溯它的过去。而“隨”,从空间上来说,是朝向物体的背面; 而从时间上来说,则是趋向未来。而无论是“迎”还是“隨”,我们都无法观察到它的存在,可见,“道”或“一者”是超时空的。而正因为它是超时空的,因此它也就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这就为我们认知“道”或“一者”提供了途径?!肚f子·知北游》莊子与東郭子有一段对话:“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瘱|郭子曰:‘期而後可?!f子曰:‘在螻蟻?!唬骸纹湎滦埃俊唬骸诙敯??!唬骸纹溆滦??’曰:‘在瓦甓?!唬骸纹溆跣??’曰:‘在屎溺?!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游乎無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徬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这段话比况“道”十分精彩。東郭子问“道”在哪里?莊子回答“無所不在”。東郭子认为他回答得太笼统,要求告知“具体在哪里”?!鼻f子一连说了四样东西:动物、植物、器物和废物。这四者的排列很有讲究。首先这四种东西本身的先后排列是”愈下“的,其次在同类物中它们也是“何其下”者。一般认为“道”都是与圣洁宏大的,而莊子用越来越低贱之物把“道”与之联系起来,甚至连废物也包括进来,其目的就是要强调“道”的“無所不在”?!皷|郭子不應”,说明他被震住了。于是,莊子便耐心地为他开导。先告诉他,他的提问没有触及“道”的本质。然而,他先以“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为例,指出要弄清事物本质的最佳方法就是“每下愈況”?!氨O市履狶”现在是一个成语,比喻善于体察和把握事物?!氨O市”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官员,“正獲”是管理饮射的官员?!罢@”问如何知道猪的肥瘦?“監市”告诉他,踩猪最不容易长肉的地方,如猪的脚胫就知道了?!稄V韻·漾韻》:“況,匹擬也?!薄捌M”即“比拟”?!稘h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以往況今,甚可悲傷?!鳖啂煿抛ⅲ骸皼r ,譬也?!薄皼r”在这里是“由比照而显明”的意思,即越是低微的地方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是这个成语的本义,后来有人望文生义,用它来比喻情况越来越差,甚至把这个成语改成了“每况愈下”,其本义“越往下越明白”的含义反而没人知道了。这是语言使用中以讹传讹以致异化的典型例子。莊子用“每下愈况”来说明如何发现“道”的存在,与老子探索“道”的路径是一致的。老子探索“道”正是从具体事物再到抽象概念,最终得到“有”、“无”这个感性世界的边界,再进一步探知超感性的即“不可致诘“的“道”的存在。这个“道”实质上就是感性世界或者说天下万物的本源和统一体?!叭晡兀瑹o乎逃物”,其意思是:“你大可不必非要把把‘道’局限在某一具体事物里,‘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天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道’?!比缓?,莊子进一步解释“道”的特性。“至道若是,大言亦然?!焙挝健爸恋馈??所谓“至道”就是包容了一切的“道”。何谓“大言”?所谓“大言”就是包涵了一切的语言。“周遍咸三者”,就是语言中的“大言”,它们“異名同實”,都是指“完全”或“全部”的意思。这“三者”既然“異名同實”,具体区分它们就没有必要了。下面莊子设想畅游天下万物混同合一的“道”的世界会出现的景象?!盁o有之宫”指的就是“至道”的世界。在第一章老子就告诉我们:“此兩者(指‘有’和‘無’)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从具象世界中概括出来的两个极至的抽象概念,它们包括了世界上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的事物?!按藘烧摺蓖鲇凇暗馈?,可见“道”是它们的统一体。既然“道”是“有”、“無”“的统一体,那么,“有無”和“道”指的就是同一样东西。畅游在“無有”统一体的世界,你能看到什么呢?“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这是说: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讨论,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演化无穷无尽,是难以预料和胜数的。“嘗相與無為乎!澹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如果说“和同”是“道”的最大特性,那么,“道法自然”则是“道”的最高法则。“道法自然”要求我们“相與無為”,当人人无为,即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世界将变得恬淡而宁静,广漠而清虚,协调而闲适。这里一个静谧美好的世界,没有谁是谁非的争斗,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更没有不择手段的陷害?!傲纫盐嶂?,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徬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痹谡庋氖澜缋铮说囊庵颈Ц憾枷缘每斩春臀薜?,从而也不会再有执念。因为在一个混同合一的世界里,你没有要去的地方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去了再回来也不知要停留在何处,即便来来往往也不知终点在哪里,所以只能在广阔无垠的空间徘徊,即便有大智慧的人“入道”了——即对“道”有所领悟,也无法彻底地知道“道”究竟是什么?!弊詈笳舛位坝械闳?,其要点是强调,在一个“混同合一”和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处理物我之间的关系?!拔镂镎吲c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拔镂铩?,字面意思是“使物成为物”,“物物者”显然指的是“道”。“道”是“万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总根源,也即“物物者”?!墩h文·阜部》:“際,壁會也?!倍斡癫米? “兩牆相合之縫也?!薄缎栄拧V詁》:“際,界也?!薄盁o際”指的是,“道”与万物是没有边界的。而“物際”是说物与物之间是有分界的。面对这样的矛盾,正确的做法是:“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这句话从修辞学上来说是同义反复,即前后意思相同,主要作用是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安浑H之際”,字面意思是“没有分界的分界”?!暗馈庇胪蛭锸敲挥蟹纸绲?,而万物是从“道”中演化出来的,因此,物与物之间的分界是相对的,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我们对待“物際”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把“物際”看作“没有分界的分界”。如果说“不際之際”是从反面来阐述物与物之间分界的相对性,“際之不際”,则是从正面来说明物与物分界的相对性,强调对物的分界的最终目的是不作分界,因为万物的本质是同一的。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万物的最基础或最原始的物质都由夸克组成的?!拔镫H”的相对性不仅在于它们同源同质,还在于它们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所谓的“盈虛衰殺”、所谓的“本末積散”都是相对的,都在无时不刻地向其对立而转化。所以,人类的是非执着都是愚蠢可笑和无益有害的。以上莊子关于“道”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老子为什么探究“道”、如何探究“道”以及探究“道”意义何在,是很有帮助的。老子说:“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清楚地告诉我们,“道”是跨时空的,是世界的本源,把握住“道”的本来面貌,我们就可以把握当下世界的本质,从而坦然理性地面地做人处事。“御”的本义是“使用马”?!墩h文·彳部》:“御,使馬也?!毙戾|繫傳:“ 卸,解車馬也;彳,行也?;蛐谢蛐叮杂咧氁??!焙笠晡凹菰Α?、“治理”或“管理”等意义?!队衿め懿?》:“ 御,治也?!薄稄V韻·御韻》: “御,理也?!薄稌ご笥碇儭罚骸芭R下以簡,御衆以寬?!薄秶Z·周語上》:“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宫,百官御事。”婁匯注:“御,治也?!彼巍ば翖壖病睹狼凼摗ぷ灾巍罚骸俺碱姳菹伦霉乓杂?,毋惑於紛紜之論?!钡谖迨吕献铀档酶忧宄骸疤煜掠惺迹?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碧煜驴嫉淖刺褪恰盎焱弦弧保煜峦蛭锒际谴印盎焱弦弧钡摹暗馈敝醒莼隼吹?。我们知道了“道”是天下万物的伟大母亲,也就知道了天下万物都是一胞兄弟。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闭饩浠昂蟊涑闪顺捎铮骸巴镉搿?。其意思与老子的思想的一致的。老子说:“既知其子,復守其母?!闭饩褪撬导热晃颐嵌际恰暗馈钡亩樱敲淳陀Φ奔崾亍暗馈钡钠返??!暗馈钡钠返吕献映浦靶隆?,第五十一章说:“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ぁぁぁぁぁど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卑凑铡暗馈钡钠返律钗颐遣拍堋皼]身不殆”。试想,一个“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人,会有什么危殆呢?老子最后对本章作了总结:“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薄端滴摹ぜi部》:“纪,絲别也。”王筠句读:“纪者,端绪之谓也?!薄痘茨献印ぬ┳濉罚骸安现晕z,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絲。”引申为事物的头绪、开端,进一步引申为要领、纲纪、规律等含义。这里“道纪”,应指“道的初步情况和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我们弄清楚了世界是从哪里开始的,是怎么开始的,我们才能探知“道”的蛛丝马迹,如“道”的基本特性、运行法则,如此等等。

? ? ? ? ??小结

? ? ? ? 本章是对“道体”的探究和描绘。“道”实际上是老子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得出的关于世界本源的抽象概念。但他相信“道”是客观存在的。本章他试图用人类的感官去探寻“道”的存在。探寻的结果,他发现“道”不仅是超验的或者说超感官的,而且是超时空的。我们无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去追问“道”究竟是什么,只能把它归结为超越一切又包罗一切的统一体。作为世界本源和万物的统一体,它若明若暗、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恍恍惚惚,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命名它。但是,它超时空的特性,为我们探知的它存在提供了路径。远古混同合一的“道”,就存在于今天所有的事物之中。能够知道世界开始时“道”的混同合一的状态,也就知道了“道”的“和同”法则。用远古“混同合一”的“道”的法则去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就能驾驭一切,“没身不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9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12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35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97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83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1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2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0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3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8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4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
    玄老阅读 453评论 0 5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本章的内容十分...
    玄老阅读 211评论 0 4
  •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
    艳子1910阅读 116评论 0 0
  • 第十五章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
    玄老阅读 170评论 0 6
  •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谓復命。復命曰常,知常...
    玄老阅读 187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