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今》笔记(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 ? ?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谓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 ? ? ??如果说上一章(第十五章)老子主要是通过“古之善為道者”的所作作为来阐述他的人生观,那么,本章(第十六章)则是具体描述他的人生观的由来、内涵及其意义或价值。

? ? ? 本章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对本章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河上公对本章的题名为:“歸根”。他的“歸根”是有特定含义的,说:“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又云:“道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於虚极也。守清静,行笃厚·····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ぁぁぁぁじ疵共凰?,乃道之所常行也?!闭饣蛐硎堑兰野驯菊轮髦冀馐臀靶奚硌砸猿ど焕稀钡脑颉!俺ど焕稀笔俏ケ匙匀环ㄔ虻模献又髡拧暗婪ㄗ匀弧?,很显然,河上公和道家的解释与老子的思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 ? ? 冯友兰认为本章是讲“治学方法”的,他说:“《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邸帐挛锏谋纠疵婷?,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需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转引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应该肯定,本章的内容确实涉及到老子的“认识论”,但本章的重点绝非是谈“认识”或“治学方法”。同时,他说“《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也不确切?!肮邸?,严格来说是“认识”的方法,而不是“治学”的方法。老子的“认识论”确实是建立在“观”的基础之上的,但他的“治学”却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如第一章提到的“常无”、“常有”、“玄之又玄”,第十章的“滌除玄览”,第十四章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二十章的“而贵食母”等等。

? ? ? 陈鼓应认为:“本章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致虚守静”取之本章开头两句,它们与后面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显然也不是本章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致虚守静”在庄子及道家学说中确是一门重要的“工夫”?!蹲印と思涫馈分行吹溃骸叭粢恢?,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闭馑坪跏嵌浴爸滦榧钡淖⒔狻R残碚钦飧鲅菀锸降淖⒔?,开启了把《道德经》神秘化甚至宗教化的过程。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虚空的,所以不能用耳朵来听,也不能用心来听(想),只能把它当作气来听(感受)。因为耳朵是感官,像眼睛等感官一样,它是无法听到超感官的“道”;而心(头脑)思考问题用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可以帮助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其意思就是用语言符号思考、表达出来“道”并不是真正客观存在的“道”;所以唯有保持像气那样虚空的状态,你才能感受至虚之“道”。保持这种至虚的状态,庄子称之为“心斋”。这段话说“道”无法用感官感受,无法在心(头脑)中用语言符号来探讨,这是对的;但是说“虚者,心斋也”,则把老子的认识论引入歧途?!蹲印ご笞谑Α分谢褂幸桓隼嗨频乃捣ń小白?,文中借颜回的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蔽蘼凼恰靶恼?,还是“坐忘”,都是说只要清空头脑,忘掉一切(包括我们的躯体),我们就能“虚此心则道集于怀也”(郭象《庄子注》),就能“同于大通”。道教中许多神神秘秘的东西与此有关。但是,这样一来就把老子认知、体悟“道”的“必要条件”,改成了“充要条件”。通观《道德经》我们找不到老子有“心斋”、“坐忘”之类的说法。我们只能认为,这只是庄子或道家后学的臆想或创造。至于“心斋”、“坐忘”即清空头脑中的一切能否就直通“大道”,这是很难验证的,这里姑且不去深究。反正在“致虚极,守静笃”之后,老子接着就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可见,老子不是用“心斋”或“坐忘”而是通过“观察”去领悟“大道”的。这里的“致虚”、“守静”只是为更好地“观测”、“领悟”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已。

? ? ? ? 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将本章取名为“知常道”。本章中有“知常曰明”,“?!笔亲鞫懒⒌拿矢拍罾词褂玫摹H绻质系摹爸5馈?,“?!币彩亲髅世从玫?,那么,“知”就有两个宾语,即“知常”、“知道”。我们知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常”和“道”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俺!币话阒浮肮媛伞被颉肮嬖颉?,而“道”是“万物之宗”(第四章),因为“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道”中自有“自然法则”或“规律”的意涵,但它的概念远大于“法则”或“规律”。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本章的主旨到底是“知?!保故恰爸馈蹦??好像本章更多的谈论的是“知?!?,而不是“知道”。由此看来,林氏的概括不甚确切,而事实上本章的内容也不是“知?!被颉爸馈彼芨爬ǖ?。

? ? ? ? 黄克剑的《老子疏解》认为:“此章依然训诲如何‘为道’,承上章之结语‘葆此道者不欲盈’,本章开篇即称‘致虚极’?!?、‘虚’对举,‘致虚’与‘不欲盈’原只是同义语,不过,‘不欲盈’对于‘为道’是一种遮诠,而‘致虚’则是对“为道”的表诠?!被剖先衔菊掠肷险麓嬖诮裘艿墓叵?,这是不错的。但是,“为道”即践行“道”的理念之意,本章的主旨似乎并不是谈如何“为道”的。至于把“致虚”说成是“‘为道’的表诠”,更是令人费解?!氨碲埂毕喽杂凇罢谮埂笔钦娼馐偷囊馑?。把“为道”解释为“致虚”,显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上一章“古之善為道者”通篇讲的都是如何“为道”的,如果“致虚”指的是“谦虚谨慎”,那么也只是“为道”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把它解释为“为道”的全部内容,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 ? ? 汤漳平、王朝华的《老子》认为:“本章老子论述如何体察道的运行规律,以及运用这种规律来治理国家,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方面的问题?!?这个表述兼顾了“识道”和“为道”两个方面似乎已比较完善了。但是,在我看来它并没有真正发掘出老子写作本章的意图。

? ? ? 上一章末尾,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蔽不(蘖)新成”,这实际上表达了老子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看透“生死”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看透我们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本章承上章,其重点就是来阐述这个问题,并由此来揭示他的人生观的由来、内涵及其意义所在。

? ? ? 关于本章的主旨和内容,刘氏基本没有涉及,他的“析評引論”只谈了一个考证问题。先来看他的说法。

? ? ? ??析評引論

? ? ? ? 道理與事實必然一致嗎?

? ? ? ? 勞健論證“公乃王,王乃天”中的“王”當作“全”。其根據主要有三。一則王弼註文云:“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薄盁o所不周普”顯然不是解釋“王”字的,作“全”則合於王本註文。二則“王”、“天”失韻,而“全”、“天”為韻。三則道藏本有作“生”者,也是“全”之訛。此外,他也引用《莊子·天地》之文作旁證。其說實有所見,也頗有道理。然歷史與事實是否按照我們的道理而存在呢?帛書甲乙本皆作“王”說明古本並不合乎我們的道理和推論?!ぁぁぁぁぁぎ斎唬覀円部梢哉f帛書本仍不足以作為定論,因為可能有更早的古本,更早的古本或許作“全”?單就此例,似乎可以作此保留,因為作“全”更有道理。但是,通過對古本與諸傳世本的大量比較,我們會發現古本不合後人道理的例句實在太多,出土古本證明後人推論的例證相當少,說明“理校”之難。

? ? ? ??从这段评论来看,刘氏对所谓的“理?!笔浅只痉穸ㄌ鹊摹T谒蠢?,似乎越古的本子越可信。他把古本与“歷史與事實“等同起来,凡是与古本不一致的就是违背“歷史與事實”。这种推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籍几乎没有是作者本人书写并保存下来的,特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先秦古籍基本被销毁殆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建言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鼻厥蓟实恼飧龇偈榱罴溲峡?,要么“弃市”(即公开斩首于市),要么“族”(即灭族),官员执行不力“同罪”。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多少人敢冒死藏书的。汉朝建立以后,百家之书大多是以口耳相授方式留存下来。如《诗经》在秦朝历经战火和焚书坑儒后一度失传。幸好当时的学者们尚且保留了对《诗经》的记忆,于是在西汉出现了三种版本的《诗经》。有的以其传者的国籍来命名,如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还有的以其传者的姓氏命名,如燕人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合称为三家诗,因为它们都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派。在那个文化一片荒凉的西汉初年,这三家生逢其时,都被立为官学。不难想象,这三家学派必然也是门派森严,家法严格,而且相互较劲儿,一定要争个高下。可是当毛亨的《毛诗正义》(也就是《毛诗》)出现后,这三家就开始同仇敌忾,一起反对《毛诗》。这四家合起来就是四家诗。据传毛亨所学的《诗经》是从荀卿那里传授下来的??上?,毛亨生不逢时。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甚至装成本地人。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太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一开始《毛诗》并未列入官学,只是在民间流行,可能因为它是用籀文记载的,后来被刘歆归入古文经学派。《毛诗》首次列入官学,是在王莽掌权的时候。王莽本人“信而好古”,再加上刘歆的推波助澜,整个掀起一股复古之风,包括《毛诗》在内的古文经学终于列入了官学。真正让《毛诗》大放光彩的是一代经学大师郑玄的功劳,而这时已是东汉末年。就是在郑玄注解《毛诗》后,《毛诗》身价倍增成为显学,盖过了三家诗风头。此后三家诗逐渐衰落,最后相继亡佚,到如今只有韩婴的《韩诗外传》流转了下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从当年郑玄注解的《毛诗》来的。老子的《道德经》大致也经历了这样的流传过程。据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以此推测“河上丈人”应该是战国中期的一位老子学说的传承者。乐毅生活在约公元前300年至前26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并被封为昌国君。乐臣公是乐毅的族人?!独忠懔写匪担骸袄质现逵欣骤?、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贝诱飧黾窃乩纯矗献又б彩窃诿窦涫ν娇诙啻吕吹?。“乐臣公教盖公”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而盖公教曹相国已在汉朝初年了。当时,社会经过秦末的大动荡,急需要休养生息,黄老之学便应运而生。达官贵人传习黄老之学几成风气。《道德经》之所以出现在马王堆轪侯利苍墓中显然与此有关。利苍曾在西汉长沙王手下担任丞相。他的《道德经》究竟是何人所传,我们不得而知。出土的《道德经》有两个版本,用两种不同的隶书抄写,原整理者把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 另一种称为乙本。隶书出现于秦末,汉朝长期袭用,今天的楷书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有的。帛书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年代至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而不避刘恒讳,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前180年—前202年)。长沙在汉初还是一个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蛮荒偏僻之地。当年,贾谊因得罪权贵被汉文帝派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个记载来看,就知道长沙当时是相当落后的。利苍是湖北荆州人,虽贵为长沙王丞相,但地位相对较低,他被封为轪侯主要因其参与了谋杀淮南王英布的事件。史书上关于他的事迹甚少,没有关于他治学方面的任何记载。从帛书本的抄写的质量来看,错讹甚多,绝非善本。作为宝贵的出土文物,把它作为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作为认定老子原著真伪的圭臬,则可能犯下削足适履的大错。相对而言,王弼本的年代可能要晚一些,但其可信度要高得多。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出生于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西北。请注意这个地址与上面提到的乐臣公当年教盖公的地址山东高密很近)。他是三国时代曹魏的著名经学家和易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的家世颇为显赫。他的曾外祖父是汉末著名士人刘表,祖父是文学家王凯,而继祖父则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粲是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据记载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名士蔡邕。蔡是东汉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曾校对六经文字于熹平石经。当时蔡邕家里宾客盈坐,听说王粲在门外,蔡邕慌慌张张出来迎接,把鞋都穿倒了(倒屣迎之)。大家见王粲只是个十五六岁(191年至192年间)身材弱小的孩子,都感到惊讶。蔡邕说︰“这孩子才学广博,我比不上。我要把家里的藏书文章都送给他?!蓖蹂龅母盖淄跻翟H喂惺槔伞R陨系募易灞尘笆沟猛蹂鲇辛瞬├廊菏楹椭窝У牡锰於篮竦奶跫?。尽管王弼的生命短暂,但他的学术成就卓著。他以对《道德经》和《易经》的注解而闻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汉代、三国《道德经》的注释本大多失传,王弼的《道德经注》成了流传至今的最早注释本。劳健的论证首先依据的就是王弼的注文。王注曰:“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这足以证明“公乃王”应为“公乃全”。事实上,劳氏的论证不仅是所谓的“理?!薄友第慕嵌壤此?,“理校”应为“义训”——还包括了“形训”和“音训”。所谓“形训”就是通过字形来考证文本原来的用字及其意义。如劳氏提到的“道藏本有作‘生’者,也是‘全’之訛”,就是“形训”。所谓“音训”,也即通过文字是否押韵来考证原本的用字。如“‘王’、‘天’失韻,而‘全’、‘天’為韻”就是“音训”。劳氏把训诂学的三个主要方法都用上了,可见其理据是相当充分的。刘氏因其与帛书本不一致就拐弯抹角地说其不符合“歷史與事實”,似乎帛书本才是正宗,其他都只能存疑,这其实才是真正不符合““歷史與事實”的机械校对方法。

? ? ? ??句逗

? ? ? ?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 ? ? ? ??大道至简。如果把“致虛極,守靜篤”放在认识论的范畴来理解,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冯友兰说:“‘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需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闭飧鏊捣ù蟮质钦返模遣还蝗??!爸隆庇小敖呔 ?、“穷尽”之意?!秶Z,吴語》:“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表f昭注:“致,極也。不極五味之調。”“致虛極”不仅是要摒弃“情感欲望的影响”,也应包括“常无”和“滌除玄览”,即摒弃“名词概念”或“思想观念”等各种人为东西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专门谈认识论问题,并指出了人的语言或思想观念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见老子对人类的语言或思想观念,特别是体系化的意识形态对人们认知的干扰有十分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喊出了“绝学无忧”(第二十章)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所以仅“保持内心的安静”是不够的。老子把“致虚极”放在“守静笃”前面,恐怕也不是随意所为的。王弼在第三十八章的注中云:“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罢饫铩拔蕖焙汀靶椤倍跃伲杉秸呤峭鄣??!爸滦闃O”也就是“常无”或“滌除玄览”之意。总起来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清空你头脑中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还是自己有意无意接纳的,同时摒弃情感欲望的影响,以尽可能地保持心灵的安静,只有这样才能为获得真知灼见或者说领悟“道”的真谛创造必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度的信息,特别是碎片化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占据了我们的大脑,逐步使我们丧失了辨别、判断的能力,杂乱的大脑使人变得浮躁、冷漠,面对复杂事物失去了仔细分析的冷静和耐心,以致心急上火,惶惶不可终日,迷失在高科技制造的精神鸦片和思想垃圾之中。对于被手机、电脑搅得神魂颠倒的一代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告诫,可否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要认识真正的自我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形成系统的、合乎逻辑的思想观念,首先必须清空你的头脑,达到“虚极”和“静笃”的状态。

? ? ? 然而,这两句话历来的注释可谓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王弼对这两句话注曰:“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闭饫锍鱿至肆礁鲂赂拍睿骸靶槲铩焙汀熬参铩薄M蹂龃丛煺饬礁龈拍羁赡苁俏擞盟抢疵杌妗暗乐铩钡奶卣鞯??!暗乐疄槲铮┗形┿薄保ǖ诙徽拢?,其主要特点就是“虚空”和“静寂”。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薄队衿ゅ膊俊罚骸凹牛瑹o聲也?!庇郑骸傲龋找??!焙由瞎ⅲ骸凹耪?,無音聲?!庇郑骸傲日?,空無形?!比绻飧隼斫獬闪ⅲ敲赐蹂龅淖⒔饩陀扇鲜堵劾┐蟮奖咎迓哿?。他意思是,要认识世界就要回到并坚守“道”即世界的本初和真正状态。这样的解释未必错谬,但为后来的神秘主义解释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上面提到的《庄子·人间世》所谓:“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郭象《庄子注》对此的解释是:“虛此心則道集於懷也?!彼坪踔灰颐乔蹇账枷搿⑥鸪?,“道”就会集聚于我们的心灵。这样的解释流传深广,以至现代仍然有人认为老子创立了一种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如张岱年先生说:“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览’即一种直觉。”(《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先生也说:“《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ぁぁぁぁぁふ庵止坌枰硪恢址椒?,它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 “就要先‘涤除’?!映?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就是‘日损’?!鹬炙稹灾劣谖尬饩涂梢约懒?。见道就是对于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关于所谓的“直觉”或“直观”,都是非理性主义的猜想。笔者已在第十章的笔记中作了评析,指出:“老子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关于宇宙的本源或本根——“道”,完全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神秘的“冥会”或“体验”。通观整部《道德经》,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或发现老子‘创立’了‘一种直觉法’?!闭庵址抢硇缘慕馐偷搅撕由瞎偷兰夷抢锞脱莼由衩刂饕宓亩鳌:由瞎⒃唬骸爸?,至也。道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於虚极也?!痹夤嘶兜摹兜赖抡婢⑹琛芬由瞎⑹柙唬骸胺虻莱逍?,德归清净,心能志虚,则得道之极,行能守静,则含德之厚?!ぁぁぁぁば榧?,道果也。笃,中也。言人欲得虚玄极妙之果者,必静心,守一中之道,则可得之也?!闭庋慕馐陀肜献幼魑硇灾饕宓恼苎Э晌侥显闭?,风马牛而不相及也!两者的区别在于,老子的“ 致虛極,守靜篤”是要为认知真理创造“必要条件”,而神秘主义的或非理性的解释则要把它当作“充要条件”。

? ? ? 陈鼓应对“致虛極,守靜篤”的解释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到‘致虚’、‘守静’的工夫,恢复心灵的清明?!椤?,形容心灵空明,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汀啤馑枷嗤?,指极度,顶点?!闭飧鲎⒔饪赡芤彩鞘艿搅说兰医馐偷挠跋?。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曰:“虛極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稟虛極妙本。及形有受納,則妙本離散。今欲令虛極妙本必致於身,當須絕棄塵境染滯,守此雌靜篤厚,則虛極之道自致於身矣?!ぁぁぁぁちx曰:虛極者,妙本之道也。人之受生,稟道為本。所稟之性無維無塵,故雲正也。既生之後,其正遷訛染習世塵,淪迷俗境,正道乃喪,邪幻日侵。老君戒雲修道之士當須息累欲之機,歸靜篤之趣,乃可致虛極之道爾?!比说摹靶木场被颉靶牧椤痹臼遣皇恰翱彰髂病钡模此降摹盁o維無塵”的,或者说毫无“私欲”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性论的问题。老子在本章中阐述的是他的人生观由来,或者说他的人生观是如何得来的,全章并没有涉及人性问题。陈氏原本想把道家的解释拉回到认识论的范畴,说“致虛極,守靜篤”的“虚”,是“形容心灵空明,喻不带成见”,但不经意间反而陷入道家“(人)所稟之性無維無塵”的窠臼里去了。

? ? ? 如果说“致虛極,守靜篤”讲的是认知的必要条件,那么“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讲的则是认知的途径或方法。它实际上就明确告诉我们,老子认知“道”或者说“天下”、“世界”、“真理”的途径绝非是神秘的“齋心”、“坐忘”或“直观”、“直觉”,而是通过“觀”?!坝^”的本义是“仔细看”或“觀察”。《説文·見部》:“觀,諦視也?!倍斡癫米ⅲ骸皩u諦之視也?!斗Y梁傳》曰: ‘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薄墩h文·言部》:“諦,審也?!薄皩u”通“采”,《説文·木部》:“釆,持取也?!薄秲x禮·士昏禮》:“納采用龎?!编嵭ⅲ骸笆谷思{其采擇之禮?!标懙旅麽屛模骸安?,擇也?!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庇纱丝杉?,“觀”是仔细地、有目的、有选择地看。应该肯定,“觀”在老子认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认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第一章中“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其中“常無”和“常有”就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前者指清空一切先在的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直接观察事物;后者是指在先在的语言文字或思想概念的帮助下认知事物。这是人类最常用的两种认知事物的方式。第五十四章老子又说:“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 知天下之然哉?以此?!闭庀匀皇且恢衷诠鄄斓幕∩贤ü啾韧评砝慈现疤煜隆钡姆绞?。本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则是一种建立在普遍观察基础上归纳推理的认知方式。总之,“觀”是一种有理性参与的认知活动,它与非理性的“直观”、“直觉”或心领神会的“心齋”“坐忘”等神秘主义的认知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叭f物”在这里是喻其“多”、即“普遍”或“全面”的意思。“作”,河上公注:“生也,万物并生也。”王弼注曰:“动作生长”?!墩h文·彳部》: “復,往來也?!倍斡癫米ⅲ骸啊掇u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钡皬汀钡闹氐慊故恰胺怠被颉斑€”《爾雅-釋言》:“復,返也?!薄缎栄拧V言》:”復,還也?!薄兑住ぬ罚骸拔尥粡汀!薄蹲髠鳌せ腹迥辍罚骸按居诠绮?,度其國危,遂不復?!倍蓬A注:“國有危難,不能自安,故出朝而遂不還。”《楚辭·九章·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闭饫锏睦洹皬汀苯匝怠胺怠被颉斑€”。老子“吾以觀復”的“復”,似乎既可以解释“往来”或“往返”,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返还”,但下文连续出现的三个“復”却好象都只能解释为“返还”或“回归”的意思。王弼对这两句的注解为:“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彼选皬汀苯馐臀胺磸汀保友Ю淼慕嵌壤纯词亲郧⒌?。因为他把“致虛極,守靜篤”解释为“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即回到并保持“道”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虚无”“空寂”的状态,然后来观察万物如何由“虚无”变为“实有”,由“静寂”变为“活动”,“卒復歸於虛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既“往”又“復”的过程。但这个解释似乎学究气太浓了,也太复杂化了,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认知活动也不可能完全保持虚无、空寂状态,我们只能尽量排除内外的干扰,既不受已有的知识体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不受情感意志、立场观点的左右,用我们的理性去观察思考,借助必要的认知和思维的工具,通过“玄之又玄”,我们就有可能抵达“众妙之门”。

? ? ? ??句逗

? ? ?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 ? ??“芸芸”一般解释为“众多貌”。晋·葛洪《抱朴子·逸民》:“萬物芸芸,化爲埃塵矣?!?河上公注:“芸芸者,華葉盛?!闭饣蛐硎怯兴镜??!侗静菥V目·菜部·蕓薹》:“此菜易起薹,須采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淮人謂之薹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薄败俊蔽笆|”的简化字,“蕓薹”因“分枝必多”得名,可以推测“芸芸”之所以被解释为“众多貌”原本是形容植物“枝叶繁茂”的。老子的“夫物芸芸”或许也是以植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来反衬“各復歸其根”的冷酷和无奈。“根”是植物扎入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墩h文·木部》:“根,木株也。从木,艮聲?!庇帧爸?,木根也?!睆埼幕⑹嫠囀译S筆 《説卦》:“艮為足。艮,止也。止,古趾字。根从艮,似非徒取諧聲?!薄蹲髠鳌の墓吣辍罚骸肮?,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廕矣?!比龂の骸げ苤病镀卟皆姟罚骸氨臼峭嗉搴翁??!碧啤だ畎住稙槲馔踔x責赴行在遲滯表》:“流波思其舊浦,落葉墜於本根?!敝参锷?,先长根后发芽,因此,“根”有“开始”的含义。《廣雅·釋話一》:“根,始也?!蓖蹂鲎ⅰ案鲝蜌w其根”为“各返其始也。”人们常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来形容,凡事总有个归宿。事实上,“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比“叶落归根”的涵义要深广得多。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保ǖ谒氖拢胺础庇小胺怠钡囊馑?。第二十五章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笨杉诶献拥恼苎逑抵?,“反(返)”也即事物的“循环往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所有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处在循环往复之中。老子用植物无论多么枝繁叶茂也要叶落归根来形容万物由盛转衰、由生入死的必然规律,既生动又发人深省。

? ? ? ? ??歸根曰靜,是谓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 ? ? ??“静”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熬病保紫仁恰暗馈钡囊桓鎏匦?,是世界原本的状态。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队?篇·宀部》:“寂,無聲也?!薄暗馈痹揪褪俏奚尴⒌?,世界诞生之前也是静寂虚空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容易理解“歸根曰靜”的意涵。“歸根”也就是回到其开始的状态。万物开始的状态,就是“静寂虚空”的状态。据此,老子说:“歸根曰静?!薄熬病庇搿岸毕喽?,因此,它又是克服“躁动”、“妄动”、“动乱”、“动荡”的力量,是稳定社会这艘航船的锚链。如第十五章云:“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钡谌哒拢骸安挥跃玻煜陆远??!钡谒氖逭拢骸熬彩ぴ辏と?,清静为天下正。”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 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币痪浠?,“静”是万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排解纷扰、困厄的法宝。用佛教话说“静”就是万物的“命根”。林义光《文源》说:“諸彝器‘令’、‘命’通用,蓋本同字。”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也说:“古文中‘令’、‘命’不甚分别?!彼浴傲睢钡慕馐褪牵骸吧厦娴摹畞憽砦蓓敗闵w。在‘亼’下(發號施令)的人形(卩),用以表示施令之意。又加口,作命。《說文》·····誤以‘卩’為“苻莭”之“莭”,又分別作‘命’:‘使也,從口,從令?!奔热弧懊本褪恰傲睢?,那么,所谓“復命”也就是“回复命令”。那么,“回复”的又是谁的“命令”呢?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世界的真正缔造者?!兜赖戮返谒恼滤担骸暗莱澹ㄐ榭眨┒弥虿挥?,渊兮似万物之宗?!钡谒氖徽掠炙担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闭饩褪撬担浪淙皇恰笆佣患?、“听而不闻“、“搏而不得”、“无名无形”的东西,但却是宇宙万物真正的本源。然而,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无所不管的至高无上的“上帝”或“天帝”相比,“道”却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一种根源性的存在,而不是具有人格意志并主宰万物的神。《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谖迨徽掠炙担骸钡乐穑轮螅蚰W匀??!奔热弧暗馈庇搿暗隆辈⒉欢酝蛭锓⒑攀┝?,而任由万物按自然法则演化,那么所谓的“復命”也就是对自然律令的回复?;谎灾蛭铩案鲝蜌w其根”,是自然律令的必然要求。下一句“復命曰?!?,正是对“復命”内涵的补充说明?!俺!?,在《道德经》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兜赖戮返谝徽录丛唬骸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蹦敲矗挝俺!蹦??张岱年曾这样评价:“中国哲人都认为变化是一根本的事实,然不止如此,更都认为变化是有条理的。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有其不易之则。变化的不易之则,即所谓常。常即变中之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常的观念,初发自老子?!奔蜓灾?,“?!本褪恰肮媛伞?、“规则”或“法则”之意。《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处的“?!?,用的正是这个意思。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荀子这句话后还有下半截曰:“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又似乎正是脱胎于老子的“不知常,妄作凶”。在老子看来,自然法则是无法抗拒的,因此,真正的聪明的人,就应当去弄懂并顺应处于无穷变化之中的不变规律。所以,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彼健懊鳌保褪前淹蚴峦蛭镅吠吹南窒笊仙嚼硇缘墓媛尚缘娜鲜?。“不知?!?,也就是缺乏对自然法则的认知?!巴鳌?,也就是不遵循自然法则,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甚至以为“人定胜天”,非要做一些试图改变自然法则的事情,这显然是十分凶险的事情,而且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当下(注:指笔者写这篇笔记的2020年4月)的人类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灾难。小小的一个纳米级的冠状病毒,使整个世界几乎都按下了暂停键。正常的社会生活完全被打乱,封城、封国,甚至居民小区也被严格封锁。学生不能上学,工人不能上班,国会休会,饭店、影院、景点关门······。这个病毒到底是人为制造的,还是野生动物转播的?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然而,肇事的虽然是病毒,元凶肯定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如果人类不乱捕乱杀乱吃野生动物,存在于动物中的病毒,也许不会这么快速地变异进化,进而传染给人类——如上一轮的SARS(非典型肺炎)就是人吃了果子狸造成的;如果人类的活动不是如此毫无节制地扩张,病毒也许不会迅速传播全世界。想想老子为什么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也许他真的洞悉了宇宙的奥秘与真谛?!

? ? ? ?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不少人把‘復命“的“命”解释为“天命”或“性命”的。严灵峰说:“复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复命?!甭担骸啊?,《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中和之气)以生,所谓命也?!独窦恰ぶ杏蛊罚骸烀叫?。’命是万物得以生的东西,在中国哲学中,命与性内容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在天曰命,在物曰性。在这里,‘命’指作为生生之源的道?!疵只氐酵蛭锏纳驹??!保ā独献邮鸵濉罚┮陨狭饺耸导噬舷氚讶寮业摹靶悦惫刍蛘咚怠疤烀惫塾肜献拥摹皬兔惫巯嗷焱?,但两者的立论基础是完全不同。在儒家那里,“天”是万物的主宰?!妒椤ぬ┦纳稀罚骸疤煊酉旅?,作之君,作之師。”《论语·八佾》:“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薄吨杏蛊房贰疤烀叫?,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儒家学说的主要概念作了明确的排序:天-性-道-教?!疤臁笔堑谝晃坏模蛘咚抵粮呶奚系?。“性”是第二位的,它是天所赐予的,所以也叫“天命”。郑玄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泵鳌ね跏厝?《<大学>问》:“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蓖醴蛑墩抛诱勺ⅰこ厦鳌罚骸笆且蕴熘?,物之性,本非志意所與;而能盡其性,則物性盡,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無不通?!倍旁诘谌坏牟攀恰暗馈保暗馈痹谌寮艺饫镏皇遣还恰疤臁钡母接?,“性”所遵循的“法则”。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中说:“道之大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痹谌寮铱蠢?,“天”是不会变的,“道”也是不会变的,但人之“性”是会变的?!度志飞纤担骸肮恫唤?,性乃迁。”因此,儒家对人性的修炼和教化特别重视,把“教”放在儒家思想体系的第四位。朱熹甚至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思想是一种“宿命论”或“决定论”的体系。其最高的主宰是“天”或者叫“天帝”,世上的一切都由“天”所决定的?!疤臁彼龆ǖ囊磺?,如“天子”、“天命”、“天理”或者“道”都是无法改变的?!蹲蟠ば辍罚骸?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啊蹲蟠ば哪辍罚骸熬?,天也,天可逃乎?”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錫皇帝,爲天下主?!彼巍ぢ薮缶?《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禀性賦分,各自有定,謂之天命,不可改也?!币蛭疤臁笔侵粮呶奚系?,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系辞上》),而人间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也都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概貌,而老子的思想恰恰是对这一切的否定。首先,老子并不认为有一个创造并主宰世界的“天神”。“天”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只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存在物,而“道”才是真正的“万物之宗”(第四章)。“万物之宗”的说法并不代表“道”就是世界的创造者,而是表示“道”是万物的本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在这里表示的是宇宙尚未分化的状态。《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薄痘茨献印ぴ姥怠罚骸暗勒撸涣⒍f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薄墩h文》“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氣者爲人?!?以上说法是否符合老子的本意,这里不作深究,但其基本精神与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说法还是相一致的。如此说来,“道”只是催生出了一种能够使万物得以产生和演化的原始状态或原始物质,天下万物都从这种原始状态或物质中不断演化出来的。这与当今宇宙物理学的说法十分契合。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大爆炸”之初,由于温度极高,如几万亿摄氏度,这时的所有的物质,即便是质子和中子也融化了,只能呈现出一种俗称为“夸克汤”状态,其正式名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 QGP)。世界万物都是从这种“夸克汤中逐步演化出来的。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描述世界诞生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复杂过程,虽十分抽象,但也十分传神和高度准确。由于“道”不直接创生万物,万物都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因此,万物所遵循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道”的主宰?!暗馈庇胪蛭锏墓叵凳恰吧挥校皇?,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的关系。如果说“道”的运行也有法则的话,那么,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法自然?!庇纱丝杉?,老子的思想体系不存在至高无上的主宰,也不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当然也没有给任何的“宿命论”、“命定论”、“决定论”留下存在的空间。老子的“復命”只不过是“回复自然律令”的意思而已。王弼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闭饩褪撬担白匀弧辈攀抢献诱苎У淖罡吒拍詈屯蛭锏恼嬲髟?。把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与建立在“自然法则”基础之上的老子学说混为一谈是无益有害的。

? ? ? ??句逗

? ?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 ? ??上面老子先从反面讲不知晓自然法则的危害性,接下来他再从正面讲知晓自然法则的重要性。首先,“知常容”。《说文》:“容,盛也。从宀、谷。”徐铉注:“屋(宀)与谷皆所以盛受也?!闭饩褪撬担叭荨笔腔嵋庾?,上面的宝盖头“宀”代表空旷的“屋子”,下面的“谷”指空旷的“山谷”,前者能容纳人,后者能容纳水,两者合在一起表示“盛受”和“容纳”之意。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宀 部》:“容,容之引申為寬容?!薄妒椤ぞ隆罚骸氨赜腥蹋淠擞袧?;有容,德乃大?!?孔传:“爲人君長必有所含忍,其乃有所成;有所包容,德乃爲大。” 孔颖达疏:“爲人君必有所含忍,其事乃有所成;有所寬容,其德乃能大?!蔽裁础爸!本湍堋翱砣荨薄ⅰ鞍荨蹦??从上面“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里的“?!敝傅氖恰皬兔??!皬兔币簿褪恰皻w根”,这是万物都必然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人终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铁律。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便长命百岁,也只有区区的3万多天的光阴,与宇宙138亿年(最近有研究认为,宇宙的年龄可能达到267亿年,比之前的估计几乎多了一倍)和地球45亿年的历史相比,简直连微秒都不算。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寝三尺。对于宝贵的生命而言,一切功名利禄都是毫无意义的身外之物,一切以牺牲自我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奋斗的事业都虚妄的迷思或骗人的谎言。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宇宙用了上百亿年的时间才演化出我们得以生存的地球,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进化出了像我们这样的高等生物,而我们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来扮演宇宙进化的一个角色或一个环节,并享受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快乐。每想到此,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不能宽容舍弃的。从宏观层面来看,人类的渺小与无知就更加显著。人们总是以为,“人类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幻觉,只因为我们的渺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即便在太阳系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微不足道的。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按体积算地球排在第五位,它比水星、火星和金星稍大一些,但比起前四位它实在太小了。具体来说,海王星有地球的近58个大,天王星有地球的63个大,土星有地球的近750个大,而木星则有地球1316个大。至于太阳则有地球的130万个大,地球在太阳面前只是一个沙粒而已。如果从质量上来讲,太阳系大多数的质量都集中在太阳本身。这个“大多数”大到惊人的99.86%!但更惊人的是,在剩余的0.14%的太阳系质量中,有0.1386%被太阳系的四大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占据了。还剩下的0.014%要被水星、金星、火星、地球还有各种卫星、小行星、彗星、矮行星等等来瓜分,摊到地球的只有0.000299714%。看到这里,再想想就在几百年前我们还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围绕着我们旋转的,甚至把怀疑“地心说”而主张“日心说”的人活活烧死,你难道没有觉得人类是多么无知和荒谬吗?问题是这还只是就太阳系而言的。把眼光在投向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估计拥有的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太阳在其中只是一颗很不起眼的黄矮星。我们熟知的天狼星直径是太阳的1.8倍,织女星是太阳的3.2倍;北河三是太阳的8.3倍;而大角星为太阳的21倍,参宿七是太阳的70倍,参宿四为太阳的630倍,心大星是太阳的700倍,船底座V382是太阳的747倍;至于仙后座V509则有太阳的900多倍,仙王座u星(Mu Cephei)有太阳的1420倍;更为惊人的是大犬座直径为太阳的1800-2100倍,而体积则有太阳80亿至100亿倍;还有目前已知的盾牌座据说有太阳210亿倍大,太阳在它面前恐怕连像素都算不上。可是,我们知道,太阳有130万个地球大哟!在这些巨无霸面前,地球、人类又算什么?以上还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情况。据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测算,宇宙中类似于银河系的的星系超过1000亿个以上。其中每个星系中的恒星平均又超过1000亿个以上。这样的数字对于人类而言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生命像蝼蚁一样微不足道。然而,人类却往往自以为是,自不量力,总是想着战天斗地,还有人甚至大言不惭地炫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彼亲芤晕胬碓谖眨芟不兑允澜绲拇缶刃?,人类的救世主自居,要用他们的“科学真理”、“伟大理想”去解放全人类或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他们往往漠视生命,把他们“伟大事业”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所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他们的豪言壮语。这就是典型的狂妄无知!1990年2月4日,NASA工程师让已经远在64亿公里之外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回眸看一眼太阳系并传回一张太阳系的“全家?!保掌械牡厍蛑皇且桓?.12像素的微小亮点,被称为“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试想,在这张照片面前,人类还有什么底气喊出“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可笑的魇语。而且,他们所谓的“理想”、“壮志”,大多是建立虚构的假设甚至谎言基础之上的。如中国皇帝喜欢自诩的“奉天承运”,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又喜欢说“这是人民的选择”或者“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必然规律吗?我们知道,人类的到来,不过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的灭绝,为我们这样的哺乳动物的祖先的繁盛提供了生存的空间;20万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而人类的进化与地理气候的变化、甚至与植物的偶然变异有关。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1万2千年前,一颗小彗星光顾了地球,使地球骤然变冷,使尚处于狩猎采撷时代的人类,被迫迁徙到温暖的两河流域。大量人口的聚集使原来狩猎采撷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恰好这时无法繁育的原生小麦发生变异,使成熟的种子不再掉落,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收集和复种,于是农业文明出现了。粮食耕种一方面大大提高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人类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证和确定性,但也使人类失去了原来的自由和闲适,而人类的迅速膨胀又使资源争夺成了人类自相残杀的诱因。今天的人类自我生存的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化、信息化,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条件,但也使人类处于前所未有的?;小9ひ悼珊团欧?,人类无节制地掠夺和享乐,使整个地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温升高、病毒侵害的险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竞争的强度、广度和烈度也达到了临界点。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甚至已经出现并将成为人类最大?;娜斯ぶ悄苡肴说木赫?,使整个人类都处于高度的焦虑之中。未来的社会是我们所能预测的吗?也许我们唯一可以预测的就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消亡,地球也总有一天会消亡,甚至太阳系和整个宇宙都会消亡。这就是宏观上的“歸根”或“復命”。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常理,我们就会相当珍惜宝贵而短暂的生命,相当珍惜人类作为高等智能生物的荣幸,抛开一切无谓的争斗,敞开我们的心胸去容纳天下万事万物。这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是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永恒以后的一种大彻大悟!

? ? ? 如果说“知常容”是灵魂的升华,那么“容乃公”,则是我们敞开胸襟后对万事万物必然采取的态度。试想一下,一个能把整个世界装入心中的人,或者说能站在人类和整个世界的高度来待人接物人,当然就能公允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墩h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韩非这句话上面还有一句,曰:“自營為厶私(厶),背私(厶)為公?!闭饬骄浠笆橇角Ф嗄昀唇馐秃鹤帧傲鶗敝小盎嵋狻弊值牡浞?。但这个解释受到了古文字学家的质疑和否定??狄蟆段淖衷戳髑乘怠妨芯俚募坠俏?、金文,公的下部都作“口”,据他的考证“疑即图形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毙砩鳌⒑侵怠安贿^是杜撰騁辩而已”。《玉篇·八部》:“公,平也,正也?!闭饣蛐硗嘎冻觥肮钡谋疽逦耙煌胨似健钡囊馑?。今天我们仍然常常把“公”与“平”、“公”与“正”连在一起说“公平”或“公正”,在“公道”、“公允”等词语中中,“公”的含义也是“平正”的意思?!肮钡墓盼淖钟搿肮病毕嗨疲鹪谟?,“公”的双手在“口”的上部,而“共”的双手在“口”的下部,康殷说“象双手共捧一釜鍋形”。这也是为什么“公”有“共”的含义的原因。《荀子·解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楊倞注:“公,共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郑玄注:“公,猶共也。”《鹖冠子·天则》:“夫裁衣而知擇其工,裁國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也?!?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正》:“天下之公欲,即理也?!痹谡飧鲆庖迳希肮庇辛擞搿八健毕喽缘囊庖?。但是老子的“公”绝没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或“以公滅私”(《尚书·周官》)的意思。老子主张“不尚賢”,其目的就是不使“万物異”而“相为蔽”。现实世界的人们总是喜欢泾渭分明,凡事总要分个是非曲折、好坏善恶,甚至要阶级斗争为纲,结果人类永远处于你死我活的相互争斗之中。这正是老子深恶痛绝的。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贝酥揭病K稳逭旁靥岢觥懊裎锇搿钡墓鄣?,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容则公”的真正涵义就是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今天,“地球村”的概念已逐步为世人所接受。如果我们能公允地对待这个“地球村”里的所有人、所有事物,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会那么偏颇、那么极端,而趋于理智和周普。因此,老子紧接着又推论出“公乃全”概念。

? ? ? ? “公乃全”,通行本为“公乃王”。劳健说:“‘知常容,容乃公’,以容、公二字为韵。‘天乃道,道乃久’,以道、久二字为韵。独‘公乃王,王乃天’二句韵相远?!酢忠灞究梢桑硕洹酢指羌础种?。‘公乃全,全乃天’,全、天二字为韵。王弼注云‘周普’是也。今本‘王’字,碑本‘生’字,当并是‘全’之坏字,‘生’字尤形近于‘全’,可为蜕变之验也?!保ā独献庸疟究肌罚├徒≈笛灾衫?,尽管考古新发现没有不支持劳健之说,但本人仍然支持劳说:一是因为劳健的考证“音训”、“形训”、“义训”,“三证”齐全,有理有据;二是“全”更符合老子“抱一为天下式”本意;三是帛书去老子年代已远,且遭到秦末焚书之灾,传抄讹误,在所难免,并非严谨可靠的善本,我们不能因一不完善的孤证就否定无可辩驳的论证。事实上,“公乃全”的下一句“全乃天”,正是“公乃全”的进一步推演。古人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拔匏礁病?,就是“周普”,就是“全”,也就是“公”,这个推演是层层推进,一脉相承的;而“王”与“公”、与“天”则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退一步说,如果“公”就能成为“王”,那么,凡能秉“公”办事的人是否都能成为“王”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下一章里,他就要来谈论他的政治理想,即:“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也就是说没有“王”的统治和干预是最理想的政治状态。在《道德经》中“王”都是作为讽喻的对象出现的,绝不可能成为其歌颂的道德典范。实际上,“公乃全”的“全”可能还蕴涵着老子更为深刻的哲学寓意。第二十二章说:“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庇Ω盟?,“全而歸之”是老子的人生理想。我们的生命来到世上可谓“奇?!薄1本┐笱囊憬淌谒担骸按游锢硌Ю此?,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主导组装人类是奇迹,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笨杉?,一个人能“全而歸之”首先是对大自然创造我们这样的高等生命的尊重和回??;其次,“全而歸之”又是自我的实现和生命的升华。福永光司在评价老子“复归”思想时说:“老子的复归思想与后来宋学之复性说有密切关系。但就一般言之,老子此一思想,其特色所在,实是在认现象个物之根源有个本体之道的永恒不灭;即是说,一切个物就其自身而言,虽是有限不完全,但其存在之根源,却是稳踏着无限而完全的‘道’,因与‘道’有着连续的本末关系,故由自末归本的复归,而得脱出其自身之有限性与不完全性。——这便是复归思想之本质?!碧煜峦蛭锒祭丛础暗馈保澜绫臼且桓稣?,而万物都只是“道”的组成部分。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母”指的就是“万物之宗”的“道”,“復守其母”就是在知道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完整性后,突破自我,回归大道,以坚守“道”的完整性,这样与万物和谐共处,我们的生命就因融入了永恒的本根而得到升华。“曲”的本义原指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南方人叫“编”,四川人叫“簸”?!独窦恰ぴ铝睢罚骸埃奂敬褐拢菥咔?、植、籧、筐?!?郑玄注:“時所以養蠶器也。曲,?。ぃ┮?。”《禮論篇》曰:“曲容備物之謂道矣。”养蚕的编、簸象孕育生命的摇篮,也犹如“道”滋生和容纳万物。所谓“曲则全”就是《易·繁辭上》所谓“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意思。无论是“曲容備物”,还是“曲成萬物”都以一种谦抑公道的态度待人处事,从而既成就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使整个世界变成完满的整体。这或许是“容乃公,公乃全”的应有之义。

? ? ? ? 王弼对“全乃天”的注释是:“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薄爸芷铡币簿褪恰叭妗?。一个人能够抱着“同胞物与”的心态,公平公正地待人处事,这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整个世界的高度或者拥抱了整个世界,达到了“周普”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是与“天”相同的?!疤臁痹凇兜赖戮分胁唤鼋鍪亲魑恢肿匀晃锒嬖诘?,它也是老子道德理想的化身。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此来说明,在生存竞争中只有“後其身”、“外其身”才可能“身先”、“身存”。“天地”并非“無私”,而是他们避免与万物的竞争,“故能成其私”。“成其私”就是“成全自我”或“实现自我”。第三十二章又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创造了人类得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它们并不主宰其分配和利用,而是任由民众“自均”。《说文·土部》:“均,平,徧也?!薄肮健?、“普遍”是“均”的本义,其引申义为“调和”、“调节”?!妒ご笱拧せ驶收呋罚骸拔荫R維駰,六轡既均?!?毛传:“均,調也?!薄夺岷菏椤ぢ衫旧稀罚骸熬渲邢?,令與黄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薄白跃币淮剩刑逑至死献印拔尬巍钡恼喂?。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最有智慧的生物,老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凭借其理性来自我调和或调节自己的生活。第五十七章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钡谄呤哒吕献咏徊皆廾赖溃骸疤熘溃洫q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闭饫锏摹肮敝傅氖恰榜枫獭被颉榜仿保疵晒湃司幼〉恼逝??!妒芳恰の澜羝锪写罚骸皾偂!彼韭碚晁饕骸肮?,包愷音穹?!?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五》“穹閭”:“‘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念孫案:《天官書文與此同?!端麟[》曰:‘鄒氏云,一作弓閭?!短煳闹尽纷鞴?,音穹?!瘬?,則《漢志》本作弓,而讀爲穹,與《史記》作穹者異文,而今本亦作穹,則後人以《史記》改之也?!蹦媳背指峨防崭琛分兴担骸半防沾ǎ跎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似穹庐”描述的正是老子所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的情境,意思是:苍天犹如张开的一个巨大的帐篷(庇护着天下万物)?!独窦恰た鬃酉芯印分兴担骸疤煳匏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闭馑坪跏抢献印疤熘?,其猶張弓(穹)歟”的引申和拓展?!兜赖戮纷詈笠徽伦詈罅骄涫抢献佣匀榈淖芙幔骸疤熘溃缓?;聖人之道,為而不争。”这两句话可以看着是互文,即上下文互相补充阐发,以突出和强调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两句话可以理解为:天之道利而不害,為而不争;聖人从天之道中获得启示,践行天道,进而也利而不害,為而不争。老子在这里用“全乃天”来概括人突破自我,包容万物,“无所不周普”,也就达到善利万物的苍天的高度,成为“利而不害,為面不争”的典范。

? ? ? 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就是带着人生的完满回归大道。第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影选叭恕庇搿暗亍?、“天”、“道”并列,称之为“四大”,可见其对“人”充满了期许和推崇。但“人”要真正达到“地”、“天”、“道”的高度就必须效法“无私覆”、“无私载”的苍天厚土,象“万物持之生而不为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三十四章)的“大道”那样。在《道德经》中“天”和“道”有时是等价的。这是因为“天法道”,“天”的所作作为与“道”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老子在称说“天”之时,也等同于在称说“道“。也因此,人达到了“天”的高度,实际上也就达到了“道”的高度?!疤炷说馈笔侵徊还嵌匀松辰缣嵘穆呒厝坏慕沂荆彩嵌匀松罡呔辰绲母爬?。

? ? ? 本章最后两句“道乃久,没身不殆”,是对达到“道”的高度的人生观的价值或意义的点睛之笔?!疤斐さ鼐谩保ǖ谄哒拢┗蛘摺伴L生久視”(第五十九章)不仅是人而且是所有生物所追求的目标。王东岳先生甚至认为,保持其存在度是万物的普遍法则。当然,老子的“久”有其特定的涵义。第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壽?!薄八庇小暗览怼?、“适宜”之意?!抖Y記·哀公問》:“求得當欲,不以其所。” 鄭玄注:” 所,猶道也?!?《易·繫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晏子春秋·内篇問下》:“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薄安皇渌本褪恰安皇ビψ裱牡览怼被颉安晃ケ呈室说纳娣ㄔ颉敝?。老子哲学的最高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按照“道”的法则生存,也就是顺应自然,“利而不害”,“為而不争”,宽容、公允、成全他人也成全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长久。一个“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的人,自然会受人爱戴,即便其死了,人们也会怀念,这就是“死而不亡”,是真正的长寿!这样的人无害于他人,当然也无害于自己,即便其遭遇的危险,也往往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即“没身不殆”。

? ? ? ? ??小节

? ? ? ? 本章老子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他的人生观的由来、内涵和意义??妨骄浣淮赐溉松恼嫦?、领悟人生的真谛,首先就必须清空我们的心智,排除一切内外干扰,达到虚空静寂的极致状态,也就是跳出纷扰的社会和自我,以一种纯客观、理性和冷静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任何真知灼见的前提条件。然后,指出认知的途径和方式。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主要应该向外求而不是相反。人类尽管有极高的智商,但是相对于外在复杂的世界,我们太渺小了。今天的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对人自身复杂性仍缺乏认知,如人的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人的精神有没有物质基?。渴凳虑笫堑厮?,我们对人体自身的生化过程、复杂的精神活动还知之甚少,盲目地认为“万物皆自备于我”,以为只要向内叩问,我们就可以认识整个世界,这何异于缘木求鱼、守株待兔?《孟子·尽心上》说:“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从道德领域来说,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道德回答的是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鬃铀担骸凹核挥?,勿施于人?!闭饩浠爸曰岢晌赖碌墓玺?,道理正在于此。但是,把基于人的共情或同理心的道德认知扩大到人的整个认知领域则是以偏概全、荒谬绝伦的。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其道德观都是建立在对天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之上的?!叭f物並作,吾以觀復”,点明老子的观察和思考之广之深。“萬物”喻其观察之广,“并作”喻其深入观察其复杂的活动?!拔嵋杂^復”则告诉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復”,即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而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正是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上,老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天下万物,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道”,并复归于永恒的“道”。“道”就是万物之根?!暗馈笔切榭蘸图啪驳?,因此说:“歸根曰静?!蓖蛭锒加傻琅缮隼吹模皻w根”就象完成了使命向“道”汇报,因此说:“是谓復命”。“復命曰?!保馐前岩陨瞎鄄焖伎嫉慕峁仙恢掷硇缘?、规律性的认识。相对于永恒的“道”而言,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回归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道”那里,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特别是人类,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几十年,知晓生命的短暂和“復命”的永恒,是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得完满的关键所在。老子先从反面指出了“不知常,妄作凶”之后,便用层层的逻辑推演为我们展示了“知?!倍杂谏缁岷托?、人生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极端重要性。一个胸怀博大、处事公道、成全人我,必然与“天”同齐,与“道”同在,死而不亡,无灾无殃。此乃老子的人生观欤!

? ? ? ? 最后补充一点。儒家也讲“格物致知”,但与老子的理路并不一致。儒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观复”“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与外界和谐(“容”)共处(“公”)、为了顺天循道,“没身不殆”??杉寮业摹案裎镏轮笔侵赶蛲饨绲?,而老子则更多地指向个人的修为。哪一种对人类更为有利,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9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12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35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97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83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1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2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0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3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8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4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
    艳子1910阅读 109评论 0 0
  •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
    玄老阅读 128评论 0 4
  •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
    玄老阅读 111评论 0 3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本章的内容十分...
    玄老阅读 211评论 0 4
  • 第十五章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
    玄老阅读 170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