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组织班上愿意利用暑假开展阅读的10名同学开展了四次线上共读活动。我们共读的书籍是《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快乐读书吧”中的一本,对应的是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读完这本书要开展的活动是:小说马拉松——共创日记体小说。
1前期的准备工作
为了既保证出勤率,又尽量避免孩子们沉迷手机,我在班群明确规定 :共读时,家长要能陪同,共读是自愿参加。然后留一个星期的时间给孩子准备书籍。
阅读流程设想:在导读课上,规划阅读时间(2024年7月22日至2024年8月14日),每周共读三天,每天读一章。然后制定阅读规则:老师提前两天公布阅读内容及每个人负责的具体部分,然后同学们自己提前通读阅读内容,并思考三个问题:每个小标题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地方?关于本部分的内容,你想提个什么问题同学们?(可以把想到的写在书上,重点思考轮到的部分)
2具体过程
具体流程:老师提前5分钟把腾讯会议的连接发至阅读群,同学们陆续点击进入,准点时语文科代表点名,要求同学们打开摄像头,点到自己名字时,背出一句诗句,不能和其他同学重复,自己也不要在一周内有重复,点完名后,同学们齐说: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之后老师宣布:共读活动正式开始!
共读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能准确概括部分的大致内容,也能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对句子内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但老师只注意进度的跟进,环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语言感染力不强。师生隔着屏幕交流,信息的传递只能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教学语言的内容及声音都应该有很强的感染力。
3 待改进的地方
四天相同的流程走下来,速度是提高了,但最后一天的参与讨论热情明显不如第一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完成每天的阅读任务,在同学交流完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后,我总是催促:同学们,关于这个部分还有什么要聊的吗?如果没有,咱们就进入下一个部分。除了催促,发出指令,在共读过程中,老师好像没起作用。虽然每晚共读的内容,我都会提前看两遍,但共读时,老师该指导什么,我还是一头雾水。在整本书共读中,老师到底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确实值得深思。
设想:为了丰富共读的内容,打算从下周起在讨论书本内容前,先朗读六年级上册晨诵里的一首小诗。在每天的共读内容里面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部分精读,扣住课标中的年段目标,结合对应的人文主题及单元语文要素,以关键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及思考,其余部分简单带过。宁肯压缩内容,也要让同学们充分地交流,要把阅读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结合起来,要尽量把同学们的阅读与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下周三时,要和学生讨论:共读时,怎样做才能有趣、有效?激发、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共读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回顾一周的线上共读,虽然问题很多,但只有在尝试与改进的循环中才能日趋完善。自己也要阅读整本书共读的相关书籍,每天的共读情况要及时记录,想到的新方法要及时尝试,总之要尽快走出这种盲目状态。
? ? ? ? ? ? ? ? ? ? ? ? ? ? ? ? 2024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