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表现得悲观或是乐观?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在他的心理学著作《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提出了“解释风格”决定了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解释风格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为什么这样发生的解释方式。悲观的解释风格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而乐观的解释风格则会阻止习得性无助。马丁教授指出“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普遍性、永久性和人格化。
举个例子,数学考试不及格,排名全班倒数。
悲观者的解释风格:我一直(永久性)不擅长考试(普遍性),我太笨了(人格化/个人原因),学也学不会(无助)。
乐观者的解释风格:我只是这次(暂时的)数学(特定的)没考好,因为我前一天晚上没休息好(外界原因),影响了我的发挥,下次我一定能考好的(有希望)。
从上面的例子中很容易区别悲观者和乐观者对一件事的解释风格以及两种风格带来的结果。悲观者总是把坏事想成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原因引起的,从而陷入被动,导致习得性无助,最终放弃做这件事。而乐观者觉得一件事做不好只是暂时的、特定的,是外界的原因导致的,因此总能坚持下去,充满希望。
马丁教授认为习得性乐观的关键是在失败时运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non-negative thinking),主要技巧是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我们是否抱有希望是由我们解释风格的两个维度决定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艺术。反过来讲,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而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你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不幸的事找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是在练习绝望。
乐观有诸多好处,研究表明,乐观的人在事业上、学习、赛场上表现更加优异,甚至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更加健康。
既然乐观有诸多好处,那如何做到乐观呢?
马丁教授在书里详细介绍了“ABCDE模式”的练习方式,目的就是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思维习惯,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采取行动。
解释:当我们遇到不好事件(adversity)时,自然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变成习惯,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引起后果(consequence)。这时,我们要学会察觉自己的想法,然后反驳(disputation)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和想法,从而激发(energization)进一步的行动,改变不好的后果。练习ABCDE模式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想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形成乐观的思维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反驳是改变的主要工具,反驳可以通过找证据、列举其他可能性、暗示、用处来进行,需要反复练习反驳头脑中的自动化解释,才能形成习惯。
工作中可以使用的乐观技巧
1.学习倾听自己内心的消极对话,写下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内心的消极想法。然后利用ABCDE模式,反驳这些想法,使自己跳出悲观的思绪。
2.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自己跳出悲观的思绪,让新的看待事情的方法取代原有的习惯性的悲观解释。
乐观可以有弹性
作者认为当我们有超越自我,更宏大高远的信仰时,个人的失败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同时,增加公共意识,运用习得性乐观,也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的可能性。乐观有诸多好处,但是乐观也不是万灵药。所以我们要学习乐观,审时度势、有弹性、灵活地运用乐观的技巧,而不是盲目的乐观。
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总会有很多事情超出我们的预料,难以掌控。对于未来的生活、就业、大环境状态,也不敢保证自己做好了准备,能轻松应对,所以焦虑之感时时来袭。生活工作中也总会遇到不少烦心事,了解一些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显得十分必要。虽然解释风格在儿童时期就已形成,且思维习惯根深蒂固难以觉察,但是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了解了乐观和悲观导致不同行为结果的底层逻辑,我们就可以通过自我观察理性分析,了解自己对待事物发展看法的思维习惯,从而通过练习纠正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思维方式。弹性地使用乐观的技巧,帮助自己更加理性看待发生的一切,享受乐观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