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月20日,林冬梅老师在区举办的班主任学术年会上向在场的班主任们极力推荐了《中国班主任研究》一书,我迅速在网上购买了。当拿到此书,我首先把封面研究了一番,因为我确实被封面中那几张纯真的笑脸吸引了。刚开始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序言和目录,就开始从第一篇《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读起。直到冬梅老师的第一篇序言读后感在公众号发出,我才知道李家成教授发起了“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研修班,20个学员读同一本书,并写读后感,也了解到在前期的阅读准备中,李教授布置了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同时读后记)?第二个问题: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您准备读出什么?
一、在摸索中学习
? ? ? 虽然我没有成为研修学院中的一员,但其实我也一样可以实现共读。我把李教授发起的两个问题摘抄到序言中,试图也能读出点所以然来。于是,我又重新回到了“序言”的研读中。我知道只是读并没有多大效果,要边读边思边写才会有进步??醋叛芯咳豪锢鲜γ堑亩梁蟾蟹窒恚矣芍缘鼐磁逅堑难芯烤裼胙傲?,几度执笔,却又不知从何写起。踌躇间,收到李家成教授温暖又带着鼓励性的话语:“寒假里有时间多读读写写”, “欢迎同步研读”。虽简单,却感动,更应该珍惜有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热衷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教授来给予我们引领,给予我们对话、研究的空间。毕竟,“中国有数百万中小学班主任,而研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人数却并不多;在现有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出版格局中,促成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的平台也较为罕见?!倍罱淌谡钦馍偈械囊辉?。“这种实践上的‘大众化’与研究上的‘小众化’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不解,也发人深思?!痹诙灾泄嘀魅窝芯康恼庖涣煊蛑谐鱿值摹熬薮蠓床睢钡南肿从肜Щ螅罱淌谟敫餮芯空呙茄≡窳擞卸?,他们身上拥有的高度的教育情怀与坚定的教育信念,正逐步感染、指引着更多的班主任投入其中。因为他们坚持、坚信“无论是从实践改革、理论研究,还是从国际对话的视角看,这一领域都不应该被忽视,更不应该被轻视?!?
二、在激励中前行
? ? “可贵的是,就有那么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有学术追求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在全身心地和努力的地投入其中?!蔽颐茄舳牧侄防鲜?,正是在区教育局搭建的平台中,在李家成教授的专业引领下,在与乡村班主任工作群众多研究同伴的交流学习中,坚持不懈地践行“做、听、说、读、写”五字谏言,努力建设班级文化,创新学生的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开拓乡村班主任的研究与发展之路。她的成长历程开成了一朵花,香飘万里,浙江、上海,首都北京都有她留下的身影。她在我们区已成了班主任学习的典范,并发挥了很大的辐射作用。正是她,我才有幸加入了乡村班主任工作群,才有机会向那么多的专家、学者、研究伙伴们学习。当我遇到困境,她会体谅我;当我退缩时,她总给我力量和信心;当我重拾信心时,她又不忘及时给我赞赏,为我指引。2月6日,在我写下第一篇封面读后感后,她激励并引导我“ 你已迈出了读与写的第一步,而且视角独特,已经得到了李教授的高度认可。期待把文章由叙事转化成学术论文。为了实现转化,就要多读,多学习学术语言的表达以及学术论文的基本架构。”我很清楚,我的那篇读后感纯粹是叙述自己的感想与教育琐事,没有运用学术性的词语,我也是不会用,因为读得少的缘故。但我想我该利用这个机会来改变自己,转化自己了,我也牢记她对我说的“写作,从坐在电脑前敲下的第一个字开始”。于是,我今天正式尝试开始了我的第二篇读后感。于我而言,她不仅是研究的伙伴,学习的榜样,有如“恩师”,又如“姐妹”,更似一碗“心灵鸡汤”。她确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中国班主任”。
三、在研究中共进
? ? 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林冬梅老师的研究精神鼓舞下,她们学校的梁霞老师也通过阅读“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的十篇材料并写读后感后进入了研究群。相信,这个研究的“小众化”会不断地缩短与实践的“大众化”之间的差距,这是我们作为“中国班主任”该有的文化自信。因为“自2014年11月第一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办以来,至2017年6月,这个有追求、有投入的研究群体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论坛,包括2016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与此同时,《教育科学研究》《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思想理论教育》等期刊也在继续大力推动本领域的发展;国内诸多高校、科研院所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员投入其中。不仅如此,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冰岛、瑞典、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学者,来自港澳台等地区的研究人员,都开始进入到‘中国班主任之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对话之中?!?/p>
四、在自信中传承
? ? 《中国班主任研究》问世了,编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要传递的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是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这四个“要”带给读者以“希望”,赋予研究者们以 “信心”,期待“在当前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内涵、国际对话实力、学生发展价值,中国班主任作为传承中国教育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班主任研究者所投入建设的这个学术研究领域,都会获得新的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也理所当然地会生长出新的形态?!备诖懈嗟南绱灏嘀魅慰梢酝度胝庖谎跹芯苛煊蛑?,努力传承,创生新的理论与实践,共同开拓新的对话空间与新的发展趋势。